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江苏3所高职院校学生评教的调查与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基于学生评教视角,对江苏3所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其现行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方法、评价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以期为各高校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评教;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2-0192-03
  教学质量是衡量一个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指标,而教学质量评价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大学生评教是当前国内众多高校普遍实施的一项监督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不可否认,学生评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强化教师工作责任意识、提升教学质量,但也会遇到许多难题。为了解目前江苏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现状和当前高职生对教学质量评价的认知认可情况,我们对江苏3所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其现行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以期为各高职院校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采用了网络答卷的方式,共收回调查问卷652份。问卷内容主要针对学生对学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来展开,并以苏南3所高职院校为主。本问卷共12道题,包含单选题8道和多选题4道,其中单选题中还有1道开放题,多选题中有4道开放题。填写问卷的学生的年级构成如图1所示,基本覆盖了高职院校的3个年级,可以全面反映学生评教的现状。
  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一)学生对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参与情况
  1.学生评教时的态度。学生评教时的态度无疑是影响学生评教结果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缺乏评教积极性,丧失评教动机,评教热情低下,以消极轻慢的态度对待和参与评教,其评教的结果必然难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关于“学生评教时的态度”的调查中,80.06%的学生表示会认真对待,18.1%的学生把它当成一件事去做,还算认真,只有1.84%的学生以比较随意的态度来进行评教。这说明高职院校学生评教态度总体上还是较好的。
  2.学生评教的频次。教学评价包括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旨在区分评价对象的优劣程度,而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分析、诊断教学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提供反馈信息[1]。形成性评价显然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理想的评教应该是形成性评价,并使评教贯穿于教学整个过程。但我们发现在关于“比较合适的评教频率”的调查中,53.99%的学生认为1学期1次已足够,认为每学期3次或以上的只有15.95%,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并不期望频繁地评教,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学生评教效果有所降低。
  3.学生评教的目的。学生评教不应仅仅是对教师有个结果评定,而应该是借此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关于学生评教能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设置了3个选项:A.很大,B.有一点,C.一点也没有。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江苏3所高职院校的学生回答学生评教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具有很大积极意义的占了61.2%,说明大部分学生是认可学生评教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积极意义的。但是还需要通过正确的反馈渠道将评教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督促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并使学生能切实感受到这种变化,才能使这个比率得以进一步提高。
  4.学生参与评教的原因。对学生参与评教的原因调查发现,40.8%的学生是希望评选出教学优秀的教师,督促教师提升教学质量。23.77%的学生是想告诉教师课程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水平。只有14.42%的学生是经班主任、辅导员、教学秘书反复督促才完成评教的。另有18.4%的学生参与评教是因为只有参加课程评教,才能查看自己的课程成绩。
  5.学生参与评教的作用。在学生眼中,自己参与评教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调查发现(可多选),81.9%的学生认为学生评教可以在课程教学的师生双方间架起桥梁,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因材施教。73.62%的學生认为学生评教可以帮助教师认识自身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升教学质量。57.67%的学生认为学生评教可以帮助学校管理者了解学校教学质量现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水平。这说明学生总体上还是认可学生评教在教学质量提升中的作用的。
  (二)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内容调查
  1.学生对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理解的现状。学生评教制度在高校的广泛实施,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其实效性也备受质疑,被认为其形式意义超过了实质意义,呈现出工具化的特点[2]。学生能否真正理解教学常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评价教师的指标含义,能否根据指标进行客观评价,指标能否真实反映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都是值得高校管理者深入调查研究的实际课题。从这3所学校的学生对“您在进行评教时,能理解所评价内容的含义吗?”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完全理解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含义的只有52.61%,这说明我们还需要优化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设计,进一步加大宣传和指导,帮助参与评教的学生提高对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内容的学习和理解能力。
  2.学生对各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接受现状。在对“贵校学生评教指标每年有变化吗?”的调查中,这3所学校的学生回答有很大变化的占27.91%,回答有一些变化的占49.69%,回答没变化的占7.52%。关于“贵校学生评教指标是否需要大为改进”,回答不需要改进的占47.39%,回答少量需要改进的占34.82%,回答很多需要改进的占17.79%。这表明高职院校经过多年学生评教的实践,学生评教的指标内容已趋于合理与科学,基本能得到学生的认可与接受。
  3.学生是否愿意参与评教指标的选定。教育专家的研究指出[3],评教问卷的设计不应该由教学管理部门“闭门造车”,而应该发挥群众智慧,让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毕竟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对教学评价最有发言权。那么学生是否愿意参与呢?在对“您愿意参与学生评教指标的选定吗?”的回答中,80.83%的学生选择愿意。因此,各高职院校可以适当组织一定数量的学生来参加评教指标选择,以增强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三)现行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通常包括领导、专家、教师自己和教师同行、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等。那么,在学生眼中评教主体更应侧重于哪一方呢?我们对这3所高职院校进行调查后发现,58.28%的学生认为评价课程教学质量时学生的意见最应受到重视。这也与我们的教师卷所取得的调查结果显著一致,因为教师认为学生全程参与了教学,学生是学习主体,所有的教改都是为了教师更好地教,而最后的落脚点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教师教得好不好,学生应该有充分的话语权。
  2.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效果。对于各校当前学生评教体系的优点(可多选),77.15%的学生认为内容设置科学合理,评教结果对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帮助作用明显。65.34%的学生认为评教指标阐述清晰,评教结果反映问题准确可靠。53.83%的学生认为评教过程中背对背的操作方式,大为减少了师生双方地位天然不平等对评教结果客观性的不利影响。对“您认为当前贵校学生评教存在哪些问题?”的调查发现,处于前3位的依次为功能认知不清、评价指向空泛、评价结果反馈机制不健全。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厘清学生评教的功能,优化学生评教指标的内容,并重视建立合理的评教结果反馈机制。
  三、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调查分析得知,高职院校的学生的评教态度总体上还是比较认真的,他们能正确地认识学生评教的目的和作用,也能主动地参与评教。但是受知识与能力所限,他们对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内涵并不完全理解。因此,各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宣传与指导,提高学生对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内涵的理解能力,同时在评教指标设计与优化的过程中,尽量吸收一定数量积极性高、学习能力强、领悟能力好的优秀学生来参与评教指标的设计与选定。学生认为学生评教存在以下3个主要问题:第一,各高职院校要统一认识,明确评教的目的是改进教学。要明确学生评教是学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管理及教师教学行为发表意见和建议的规范渠道,其意见和建议应该作为学校和教师反思教学工作、寻求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个性化教学服务的参考。学生评教不能作为对教师特别是不同职级、不同学科的专业教师进行横向比较的依据,不能将学生评教与教师考核管理及人事分配制度等直接联系起来,不能将学生评教量化为分数与教师的年终考核及业绩津贴直接挂钩,更不能在岗位聘任、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中实行学生评教一票否決。第二,学生评教的内容指向要确定。所评价的内容必须是与教学相关的实质问题,不能流于形式而疏忽了实质。不要过多关注教学形式上的东西,而对教学本质意义上的评价却很少触及。要设计可以让学生准确表达的评价标准。第三,健全评价结果反馈机制。学校要建立畅通的制度化的沟通反馈渠道,及时整理评教结果,将学生评教结果包括细节信息(比如具体的课程教学建议等)及时反馈给教师,从而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改善教学[4-5]。
  [ 参 考 文 献 ]
  [1] 李贵安,刘婵玉,赵志鹏.美国CWU课堂教学评价理念对我国高校现行课堂教学评价创新的启示[J].当代教师教育,2012(1):48-52+93.
  [2] 徐学兰.高校学生评教存在问题及对策[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122-124.
  [3] 孙燕芳,李晓甜.高校学生评教探微[J].教育探索,2015(1):78-80.
  [4] 樊增广,史万兵.高校学生评教的现存问题及其策略[J].高等农业教育,2014(9):64-67.
  [5] 刘丽华,李明君.中美高校学生评教问卷差异探究[J].2015(7):151-154.
  [责任编辑:庞丹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677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