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影响机制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崔洪波 黄毓婵 陶剑飞

  摘要:采用问卷形式对41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社团参与对学校归属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人际关系困扰对学校归属感有负向预测作用;社团参与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校归属感之间起中介作用,人际关系困扰在社团参与和学校归属感之间起中介作用;社团参与、人际关系困扰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校归属感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关键词:一般自我效能感;学校归属感;影响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
  学校归属感既是衡量学生在校生活、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学生一种基本的心理需求。眾多研究表明,学校归属感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参与性、心理健康水平、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已有研究表示,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能够显著预测其对学校的归属感。目前尚无学者探讨一般自我效能感影响学校归属感的具体机制,学生社团已经成为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般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一种确切的信念或信心,这种能力不仅可提高个体人际沟通的有效性,而且还能促进人们社会生活的参与度,因此,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学生可能表现出更加积极的社团参与。迟萍萍等人研究表明,社团参与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校归属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吕迎春等人研究表明,社团参与能促进贫困大学生发展他们的社交和文化资源。因此,人际关系困扰在社团参与和学校归属感之间起中介作用。综上所述,社团参与和人际关系困扰可能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学校归属感之间发挥链式中介作用。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广州市某高校700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经严格筛选之后保留有效问卷572份,其中目前参加社团的学生有410人:男性165人;女性245人;大一237人,大二142人,大三31人;社团内担任部委/干事职务的有237人,担任部长/副部长职务的有129人,担任会长/副会长职务的有44人;独生子女有131人,非独生子女有279人。
  2.测量工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该量表由Schwarzer等人编制,张建新等人翻译。量表中涉及到了个体在面对困难或遇到挫折在时可能会产生的一些心理状态和行为等内容,这份量表有10个问题,采用李克特4点计分,总分越高表示自我效能感越高。在本研究中,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3,信度良好。
  高校学生社团参与量表。该量表由王潇、史晓燕等人编制,共22个项目,采用李克特4点计分。第1—8题为认知参与维度,第9—15题为情感参与维度,第16—22题为行为参与维度。三个维度的分量表α系数分别为0.81、0.89、0.83,信度良好。
  人际关系综合量表。该量表由郑日昌等人编制,其主要用途是测量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困扰。该量表设有28个题项,若叙述的问题符合自己的情况,则答“是”,反之答“否”,“是”和“否”分别记作1分和0分。得分高则人际关系困扰程度就高,反之则代表着人际关系情况较好。在本研究中,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7,信度良好。
  学校归属感问卷。该量表由杜好强、刘云艳等人编制,总共由14个项目,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第2、3、5、6、7、8、11、12题属于身份归属感,第1、4、7、10、13、14情感-精神归属感。在本研究中,总量表的α系数为0.75,信度良好。
  3.统计与分析。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整理并进行描述性分析,根据中介、调节效应的检验程序进行多重回归分析。使用Harman单因素检查进行检验,发现第一个因子解释率为18.98%,小于40%的临界值,因此本研究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
  二、结果
  1.相关分析。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社团参与、学校归属感呈显著正相关,和人际关系困扰显著负相关;社团参与和人际关系困扰显著负相关,和学校归属感显著正相关;人际关系困扰和学校归属感显著负相关。具体见表1。
  2.链式中介效应检验。将所有变量标准化,然后按照温忠麟等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对社团参与、人际关系困扰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校归属感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控制性别和年级后,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学校归属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46,t=9.71,p<0.001);控制性别、年级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后,社团参与对学校归属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30,t=5.86,p<0.001);控制性别、年级、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社团参与后,人际关系困扰对学校归属感有显著的负向影响(β=-0.19,t=-4.29,p<0.001)。其次,以性别、年级、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社团参与为自变量,以人际关系困扰为因变量进行层次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控制性别和年级后,一般自我效能感对人际关系困扰有显著的负向影响(β=-0.35,t=-7.14,p<0.001)。控制性别、年级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后,社团参与对人际关系困扰有显著的负向影响(β=-0.11,t=-2.02,p<0.05)。因此,人际关系困扰是社团参与和学校归属感之间的中介变量。最后,以性别、年级和一般自我效能感为自变量,以社团参与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对社团参与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46,t=10.48,p<0.001)。因此,社团参与是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校归属感之间的中介变量。此外,一般自我效能感会通过社团参与间接影响人际关系困扰,即社团参与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和人际关系困扰之间起中介作用。因此,社团参与、人际关系困扰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校归属感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三、讨论
  相关分析显示,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社团参与、学校归属感呈显著正相关,和人际关系困扰显著负相关。这一结果与前人研究结论一致,也符合认知行为理论的观点,即外部环境会通过影响个体的认知进而对个体的情绪、行为等方面产生影响。具体而言,学生对自身能力的信心水平越高,就会获得更多积极情绪体验,根据Fredrickson的“拓展-建构理论”,积极情绪能够促使个体积极地思考诸多行动的可能性的过程,从而拓展个体的注意、认知、行动的范围,帮助个体建构持久的身体、智力、心理和社会资源。因而这些学生会表现出更积极的社团参与、人际关系状况更加和谐,对学校的归属感水平也较高。
  本研究通过进一步检验发现,社团参与、人际关系困扰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校归属感之间起"桥梁"作用,即社团参与、人际关系困扰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校归属感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具体而言,学生在社团参与的过程中,能够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从社团参与中感受到的支持有助于提升对学校的归属感。
  综上可知,社团参与、人际关系困扰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校归属感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该作用机制从实践角度启示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社团活动,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达到增强学校归属感的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689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