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论语》中汲取教育管理的智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严万云

  早年曾听过宋代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当时不以为然。近日细读明朝张居正讲解《论语》的文章,才发现其中所蕴藏的价值追求、修身之道、处事智慧令人叹为观止,其间折射出来的管理思想、工作策略,确实值得学习借鉴。
  一、管理者“居上要宽”
  《论语·八佾》中有“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大意是说身居上位的人待人要宽厚,在执行礼制时要庄重认真,这样才能当好典范。
  管理者待人要宽厚,这话说起来浅显易懂,但在真正的管理实践中,往往不太容易。究其原因,一是对下属工作态度不够满意,二是对下属工作能力不能放心,三是领导者有时把情绪“迁怒”于下属。其实,对别人要求过严、苛责太多,往往是因为不明白“人无全才”。校长要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如果有教工能力不及,就要安排培养提高之;如果有人态度不专,就要思考如何进行价值引领。学校每个层面的管理者都做到换位思考、宽厚待人,不苛求,就能使教师放松心灵、愉快工作,有利于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上下通达的管理文化,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目标顺利完成。
  二、管理者要“举善而教不能”
  《论语·为政》中有“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举善而教不能”告诉人们,对于善的好的都要奖励提倡,诚恳地推举他。对于“不能”的教师,不应讨厌他,而要想方设法教育培养他。这既是一种包容大度的心态,更是一种人文管理的方法。事实上,一所学校,不可能所有成员都素质齐备、优秀能干,也不可能都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管理者首先要辩证地看待所谓的“不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有此处的“不能”,一定有他处的“能”;此时的他“不能”,未必将来仍然“不能”。同时,即使面对“不能”者,也要认真分析其“不能”的原因,细究静察到底是“不想能”或“不会能”,然后有的放矢,提出培养的方法。
  当然,在平时的教育管理中,作为领导者,不能一味设定过高的目标,而要因地制宜,有主次、有梯度地提出教师力所能及的任务目标。尤其在重构学校的共同愿景时,校长更要关注全体教师的精神状态、能力水平,尽量使每个人在完成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也能够实现个人的专业成长,体会到职业的尊严与幸福。两者若能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正是“使民也义”吗?
  三、管理者要科学地“爱其礼”
  《论语·八佾》中有“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告朔是古代非常重要的祭典之一,每月初一为“朔”。主政者于每年冬季把第二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即所谓“告朔”。从前告朔时一定要杀羊以祭,子贡想节省而不用羊。而孔子所表达的是更要重视礼仪的内涵,即使有时出于维系弘扬某种精神,也必须选择好载体,配合一些实质的东西才能生效。
  在学校一些日常教育活动中,管理者一定要注意适当增加仪式感。无论是入学、入队、入团、评优表先、毕业等,都要精心策划举办相应仪式,谨防“省去一只羊”观念,尽可能展现出庄重的仪式。当然,学校在这一过程中应结合校情,有所取舍,有所侧重,不宜平均用力,避免出现形式主义,确保能够真正传递正能量。如在每年的教師节表彰大会上,除了统一颁发的一纸奖状,让学生亲手捧给老师一束鲜花,难道不更能承载和体现对教师的尊敬吗?每学期学生的入学仪式,除了列队欢迎新同学的教职工代表,若配以彩虹门、红地毯等类似“告朔之饩羊”的仪式,难道不更能增加新生的庄重感和责任感吗?笔者认为,学校的一些大型活动,在仪式设计上应高站位谋划、高起点布局,简单地讲就是“大气磅礴”,使学生参与其中,心灵深受震撼,思想确有收获。
  总之,学校管理者宜多参悟《论语》之精华,学习君子修身立德、宽厚待人之道,学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之法。读《论语》,学管理,刚起步,有欣喜,以后还应勤加揣摩,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791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