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应有“担当”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一丹
【摘 要】近年来,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的部分文化课教师立足于江苏省职味英语名师工作室,在学校“宽基础、多模块、阶梯式”课程体系建设工作中,通过分析学生需求、优化课程设置、精选课程内容、推动课堂变革、组建教学团队等实际行动,充分发挥了文化课教师的能量,成为课程建设的生力军。
【关键词】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师;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20-0045-04
【作者简介】杨一丹,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海门,226100)科研部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英语教学。
多年来,在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校企合作、课程建设中,专业课教师往往是挑大梁的“红花”,文化课教师多半是存在感不强的“绿叶”。如何让文化课教师在课程建设中提升贡献度,实现自己教书育人的“担当”?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海门中专”)立足需求办专业,根植专业优课程,以学校5个省级名师工作室、6个市级名师工作室为实践主体,在几个重点专业群进行了“宽基础、多模块、阶梯式”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文以江苏省职味英语名师工作室参与的几个重点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为例,探索文化课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担当”。
一、课程建设背景
課程是教育的核心和载体,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海门中专在重点专业群推进的“宽基础、多模块、阶梯式”课程体系建设,顺应社会对人才智能结构的需求变化,借鉴集群理念,对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模式等进行了更新。专业课教师与文化课教师共同发力,在传授学生必备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重阶梯式培养,重点提升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跨岗能力”。
“宽基础、多模块、阶梯式”课程体系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对接职业标准,融合信息技术等产业要素,在课程设置上采用模块组合的方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特长发展、终身发展。“宽基础”强调学生的人文素养(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公共基础选修课程)、专业领域的关键技能和通用技能(第一专业必修课程、第二专业基础课程),着眼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为学生继续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积攒“后劲”。“多模块”强调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有相对明确的职业导向,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学生未来发展需求,以某一个专业领域为方向划分、组合成不同的模块课程集群,有学生所学专业的必备技能(第一专业技能方向课程),也有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发展需求选择的其他技能方向(1+X技能方向选修课程、第二专业技能方向选修课程),学生可以在不同模块集群中弹性选课,为未来优质择业创造条件。“阶梯式”强调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技能大赛课程、中高职衔接课程),给学生提供技能提高、学历提升方面的选择,最大限度整合教学资源,实现“核心素养可拓展、核心能力可综合、就业升学皆打通”。
在“宽基础、多模块、阶梯式”课程体系下,以专业群为依托,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习指导的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分工协作进行课程模块建设。以英语教师为例,他们和专业课教师不分主次,都要组织实施教学。如图1所示,图中实线为学生必选的方向,虚线为可供学生选择的方向。
二、文化课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积极作为
江苏省职味英语名师工作室现有14名成员,大多为“双师型”教学骨干,均拥有所任教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为他们参与专业课程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几年中,工作室成员分别参与了学校建筑工程施工、数控等重点专业群的课程建设,发挥了工作室集体智慧,创新课程开发,促进教学质态、课堂质效、学生质量“三质”提升。
(一)做好需求分析
课程建设前,我们既要强调对学生个性和发展需求的尊重,又要充分了解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如此才能开发出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强化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行为习惯,使课程设置和岗位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
以建筑专业课程建设为例,海门是建筑之乡,当地建筑产业对劳务输出人员的需求量较大,对于学生的英语能力有较高要求,因此在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宽基础”显得尤其重要。借助海门职教集团平台,汇聚政、行、企、校多方资源,工作室成员首先开展了对建筑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在掌握海门建筑产业、行业、企业对人才英语能力方面的需求后,参与修订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设选修课程“建筑英语”。同时,通过对本专业学生的需求调研和特点分析,对学生英语基础进行摸底,了解学生“想学什么”“能学什么”。在尊重学生发展意愿的同时,让人才培养契合企业岗位需求,也作为课程分层教学的依据。
(二)优化课程设置
“宽基础、多模块、阶梯式”课程体系尤其关注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具备显著的人格本位特点,倾向于课程设计主动适应人的发展,提升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核心素养,为学生适应今后的职业岗位打下基础。
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为例,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的发展来看,“宽基础、多模块、阶梯式”课程体系兼顾了本专业多种岗位方向,如幼儿园教师、卫生保健教师、早教机构教师、育婴师等。“宽基础”体现在课程设置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积淀宽泛的知识底蕴,打下扎实的专业功底,包括公共基础课模块(含必修课与选修课)、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实践课模块,涵盖了幼儿教师必备的综合素养、学科基础知识、通用技能等。英语教师承担公共基础必修课“英语”、公共基础选修课“职业基础英语”、专业实践课“幼儿英语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让学生实现多元能力的有机统整。“多模块”课程包括专业特长模块、专业拓展模块,英语教师承担专业特长课“幼师英语”、专业拓展课“办公室实用英语”等的教学。这些课程可以随社会需求、岗位需求增删、调整,同时根据学生升学和就业的不同需求对课程进行阶梯式设置,满足学生升学深造、创业立业的需求,更提升了学生适应不同岗位的弹性转岗能力。 (三)精选课程内容
“宽基础、多模块、阶梯式”课程体系强调“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人人皆可成才”的育人理念,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对标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和课程标准,精选具有前瞻性的“适合”的课程内容,促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学校与企业联手共建课程资源,形成校企按需组合、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互惠共赢局面。
以建筑专业课程建设为例,该专业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英语教师也要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下企业实践,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以及未来岗位对英语学科教学的需求。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中,英语教师遵循实用、够用、管用的原则,规范使用英语教材;在公共基础选修课程中,英语教师对接需求备课,走进企业授课,联合专业教师、企业讲师共同打造产教深度融合的校企命运共同体,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如工作室开发的南通市职味英语课程包(建筑专业)就是一套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资源。在结合英语学科教学的同时跟踪建筑产业技术动态更新,既強化了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又普及了相关的建筑专业知识,在提升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的同时又提升了他们的职业素养。
(四)推动课堂变革
“宽基础、多模块、阶梯式”课程体系立足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更新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以“工作化教学任务、师徒化师生关系、职场化教学情境”样式打造“学徒课堂”。采用情境学习、合作学习、师傅示范、学生演示等方式,让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获取专业知识技能,在师徒互动中形成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以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为例,在大课程观视野下,工作室成员改变了原有的纯英语学科教学模式,不再把英语课上成纯粹的语言课,不再反复地教授单词、讲解语法,而是将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融合,紧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设计教学主题,通过模拟旅游景点、酒店场景等进行岗位角色扮演,组织情景对话,通过沉浸式教学让学生真实地感受职业情景,浸润企业文化,实现了“岗为学引、学为岗用、学岗互融”的教学效果。
(五)组建教学团队
“宽基础、多模块、阶梯式”课程体系以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形成教师发展共同体。通过创新模块化教学,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探索“行动导向”教学、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新方法,团队成员全面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课程标准开发、教学流程重构、课程结构再造、学习管理与评价等专业建设全过程。
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为例,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性强,开设的课程类别多,为了使专业建设和团队建设同向而行,教学团队以任务清单的形式给每个成员布置建设任务。比如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英语教师负责相关部分的调研、论证、修订;在课程资源库建设中,英语教师负责“幼师英语”“幼儿英语教学活动设计”等课程的开发;在专业实践课模块建设中,英语教师与舞蹈教师、音乐教师合作开发英语歌舞剧课程、英语儿歌课程,与美术教师合作开发英语绘本课程;针对学前教育学生的信息技术岗位需求,英语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合作,在英语课堂上推进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融合创新,开发在线课程,教会学生制作英语儿歌视频、使用英语动画软件等。通过开展教学观摩、教学成果展示等活动,教学团队实现信息共享,取长补短,真正发挥共同体的教学功能、集智功能和规范功能。
三、文化课教师如何参与学校课程建设
(一)文化课教师要“有作为”
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是“宽基础、多模块、阶梯式”课程体系建设的愿景。“宽基础”承担了“学习有基础、转岗有可能”的培养目标,主要由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完成。文化课教师担负着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重要工作,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大有可为。
(二)文化课教师不能“乱作为”
“宽基础、多模块、阶梯式”课程体系建设提倡文化课与专业课融合教学,鼓励课程综合化的兼容并蓄。但是,理想的课程综合化对教师的个人素养、教学条件有比较高的要求,文化课教师一定要循序渐进,通过“做中学、做中教”,在实践中验证课程综合化的可行性。要杜绝操之过急,形成华而不实的“拼盘”式课程。
(三)文化课教师要“稳作为”
在进行“宽基础、多模块、阶梯式”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是追求课程设置的变革、课程内容的创新,还是保持课程设置的延续性、稳定性,这曾经是我们碰到的两难选择。实践证明,社会发展决定了课程的变化和创新,而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因此,文化课教师要“稳”下来,给课程变革留下充足的时间,保持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的相对稳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806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