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注儿童的同伴交往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沈丽新

  儿童到学校里来,除了习得文化知识,同样重要又必须获取的一种能力,应该是与同伴交往的能力。这种能力与在家庭、家族中或者父母的社交圈里的互动能力并不完全等同。后者是基于血缘之亲或者处在人情社会里,必然会得到的呵护和关照——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的、社会性的交往。
  儿童的同伴交往能力,会影响到他们整个的童年。孩子们在童年时期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家庭以外和人情社会以外度过的。他们童年时期习得的与同伴交往能力,可能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我发现:在小学尤其是低年级儿童中,大约有10%~20%的儿童属于“受欢迎儿童”,10%~20%的儿童属于“被伤害儿童”,10%~20%的儿童属于“被拒绝儿童”,还有10%~20%的儿童属于“被忽略儿童”,剩下的那些儿童则基本上可以被定义为“一般人气儿童”。
  第一种儿童似乎有天然的领导力,他们很自然地成为各种同伴活动的组织者,乐于享受与同伴在一起的感觉。第五种儿童性格比较随和,不怎么计较被同伴领导,同伴合作的彈性空间比较大。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五类儿童是那种幸福指数比较高的孩子。而教师的职责,是要仔细观察儿童的同伴团体间的互动模式,尽快甄别出哪些儿童属于“被伤害儿童”“被拒绝儿童”和“被忽略儿童”,并以最合理的形式去介入、去帮助。
  一、陪伴“被伤害儿童”,及时看见
  有的孩子极易“受到伤害”:同伴不经意地触碰了他、不小心撞落了他的文具、他被老师提醒时看到别人笑他……他都会觉得自己被“欺负”了。于是,被伤害的情绪就会立刻浮现——低自尊的孩子默默哭泣,高自尊的孩子号啕大哭,并加以各种投诉:“他欺负我!”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及时去抚慰他的伤痛。但是这种抚慰,不是一味地顺着他的“委屈”,去批评教育“伤害他的人”,而是带着他去理解别人,消解他被伤害的感觉。
  有一次,我带一年级学生去跳长绳。刚开始,孩子们十有八九都会失败,有被长绳绊住的,有摔倒的……每一个出状况的孩子,都会让别人发笑。
  “爱哭鬼”小强也摔倒了,小朋友们照例大笑,他却号啕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嚷嚷:“你们笑我!我恨你们!讨厌你们!”没完没了。我劝他也无效。
  第二天晨会课上,我先跟全班小朋友分享了我在办公室闹的几个笑话,说老师们都快笑死了。然后我问:“你们猜!老师们在笑我的时候,我会怎么样?”
  “你很生气。”
  “你很难过。”
  “你差点哭了。”
  …………
  孩子们说出各种猜测。
  我笑着说:“没有啊!我也觉得太好玩了,也忍不住哈哈笑啦!笑过之后,觉得好开心啊!”孩子们跟着大笑。
  笑过之后,我说:“今天晨会课的主题就是,请你跟大家分享你闹过的笑话。”孩子们回忆闹过的各种笑话,一边讲,一边笑个不停。每一个笑话讲完之后,我都加一句点评:“某某小朋友闹了一个笑话,大家都笑话他,可是他不生气,还是笑眯眯的。笑眯眯的小朋友最好看!”
  笑话越讲越多,我的总结词他们都学会了。我一说出“笑眯眯的小朋友……”,他们就一起大叫“最好看”!
  小强浑然忘了昨天的“受伤”了,也举手讲了一个他爸爸小时候闹过的笑话(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我也点评:“你爸爸小时候闹了笑话,可是他也不生气,也是笑眯眯的。笑眯眯的小朋友……”全班小朋友大声接下句“最好看!”小强笑着嚷:“那是我爸爸,不是小朋友!”
  “别人笑话我们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不生气。”我总结道。
  教师分享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帮助儿童学会以自信的、非攻击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喜悦和不悦情绪,其实也是在帮助他们适应与同伴的互动。
  二、疗愈“被拒绝儿童”,及时回应
  据心理学家研究,同伴拒绝与后期的重大伤害事件之间的关联(尽管不是唯一的关联)逐渐凸显。“并非所有被同伴拒绝的儿童都会表现出危险的、破坏性的行为;然而,他们直到成年之后,仍然在内心或多或少地受到这一问题的折磨。”心理学家的这段阐述值得我们警惕。
  小飞就是一个“被拒绝儿童”,特别敏感、脆弱。他没有学会建立积极的友谊关系,为了掩饰自己“被拒绝”的感受,反而会表现出让同伴拒绝他的行为,比如:拉扯、推搡、试图阻止同伴的活动……
  每天午饭后或者活动课,只要天气晴好,我就会带一年级学生去操场。操场上有厚厚的大草坪,孩子们爱在草坪上打滚、奔跑或者做各种游戏。也有小朋友选择和我一起坐在看台上,理由是“我想跟你说说话”。
  小飞时不时也会从草坪上跑过来,挤在我身边坐下来。可是,他并不快乐,常常是哭丧着脸跑过来。我问他,他总说:“我也想和你说说话。”但我知道他最喜欢和对方待在一起的人不是我,而是美丽的小女生朱同学。
  有时候,他会被朱同学推到我身边,还投诉他的各种捣蛋行为,很明显,这个女孩想把小飞丢给我。在这一刻,小飞会对着我表现委屈:“我只是想和她在一起。”“我没有捣乱。”“她嫌弃我。”然后涕泪交流。
  我问朱同学,她说:“我不是不想和他一起玩。可是我们玩的时候,他不老实跟着一起玩,还捣乱,还不让我和其他同学一起玩。”
  我问小飞:“活动时间你最想和谁在一起?”
  “朱同学。”
  “她在玩的时候,你也参加,她会拒绝你吗?”
  “不会。但是她老是和别人玩,不好好和我说话。”
  “当她和别人玩的时候,你跟过去,这样就可以继续和她在一起了啊!她不让你跟着她了吗?”
  “那倒没有。”
  “现在你找到办法了吗?怎么样才能既和她在一起,又不会不开心?”
  “她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因为她没有不让我跟着她。”
  渐渐地,他和朱同学玩得越来越好了。他不再觉得自己是被拒绝的那一个。获得同伴的接纳,孩子们可以避免许多不良情绪。
  三、守护“被忽略儿童”,及时支持
  “被忽略儿童”通常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出退缩行为。他们可能长时间独自玩耍,没有表现出与他人互动的愿望。而在同伴主动的时候,他们可能害羞、焦虑和紧张。
  班上的琴同学就是一个典型的“被忽略儿童”。刚入学的时候,她似乎不愿意被老师和同学关注,每次我试图靠近她,她的表情更多的是回避。
  班上另外有个新来的男孩亮同学,更让我觉得困惑。他每天早上进教室会说一句“老师好”,然后几乎一整天不回应老师一句话。
  一年级新学期开学的第三周,琴同学的妈妈联系我,说琴同学不肯喝水(早上帮她灌了一壶水放在书包里,回家后还是满满一壶)。妈妈猜测,孩子有点洁癖,不肯在学校上厕所。妈妈请我帮忙,解决这个问题。
  本来,我每个课间都会提醒孩子们喝水、上厕所,但是我没有留意到有个孩子从来不喝水。这令我愧疚。之后,我每个课间去教室的时候,会专门叮嘱琴同学喝水——我还盯着她看,她慢条斯理打开水壶盖子,假装喝两口。
  后来一个课间,刚巧亮同学从我身边经过。我灵机一动,就让琴同学带他去卫生间。我告诉琴同学:“亮同学刚来,还不熟悉学校环境,麻烦你带他上个厕所,再带他回来,顺便了解一下学校环境。”
  琴同学没有表示异议,也许亮同学新来时的沉默、躲闪让她有了安全感。她顺利带他找到卫生间,看着亮同学进了男厕,她自己也顺便进了女厕(反正要等亮同学出来)。从那以后,每次课间活动或是到操场玩,我都看见他们会自动组团了,看见我注意他们,俩孩子都开心地笑了。
  所以,当我们判断某个孩子是“被忽略儿童”时,可以为他安排一个年龄更小或者更愿意被人忽略的同伴,让他发挥“主导”作用,这会有助于他在人际互动中树立信心,融入正常的伙伴交往。
  【结语】
  从一上学,儿童就从寻求与家人的互动,逐渐转向寻求与其他同伴的互动,同伴团队对儿童的接纳开始变得重要。如果儿童长期感觉自己在同伴团队中被伤害、被拒绝、被忽略,可能会导致今后的社会化程度问题与情绪发展问题。因此,教师有必要及时察觉,对其进行持续干预,教导儿童以积极的方式回应他人发起的互动,尽力帮助儿童接近、融入同伴团体。
  (责 编 晓 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827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