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良好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朱小凤
小学生天生好玩,不能持久的集中注意力听讲,这样会造成在课堂上不能有效汲取到课堂知识,思维得不到有效的锻炼,教师的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而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较长的时间内注意听讲,更有效率地汲取课堂知识,锻炼出开阔敏捷的思维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处于轻松愉悦的心理氛围中,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创设良好课堂心理氛围的重要性
课堂心理氛围,指的即是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心理以及情感状态。而与小学语文科目教学结合来看,创设良好课堂心理氛围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以下三点。
其一,真正将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在以往的课堂教育中,出于对教学效率的考虑,教师大多以自身的意识为导向来开展教学,这样虽然能够在初期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随着学生年纪的增加,其表达自我意识的意愿也愈加强烈,因而在课堂氛围的营造中也应更加考虑到学生的切身感受。
其二,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意味着师生关系较为和谐融洽,学生在尊重教师的同时,也将教师视为可以信任的同伴和朋友,这就使得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活动时会得到积极地响应,这就扫除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诸多障碍。
其三,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完善。即使是成年人假若身处良性的学习环境中,也会下意识地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从而鞭策自己更加地勤奋努力。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如此,并且由于小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的认知观念,因此更加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若能长期受到正确观念的熏陶,将会对其今后发展带来诸多益处。由此可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绝不是锦上添花之举,一方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业发展,而另一方面也是落实教育改革政策的具体体现。
二、营造良好课堂心理氛围,提高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情境体验教学,构建轻松课堂
教师可以利用情境体验教学和学生的感官心理,使其能够从更加立体的角度来感知教学活动中的方方面面。这样设置教学体验情境,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能更直观地对所学内容有感受式的体验,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难点要点的理解困难程度,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充分理解学习内容。
例如,在《将相和》一文的教学中,可以先大致讲解课文内容,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中的主要情节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在此之后便可将学生两两分组,以“负荆请罪”这一部分为主题加上自己的理解来排演一段小小的舞台剧,当学生面对这种有些新奇的“作业”时往往会感到比较有趣,因而能够对于课文内容的学习和研究将会变得更加细致,并在提炼文章主旨以及沟通表达能力上有所提升。当教师发现各个小组基本上都排演完成后,便可以邀请自愿报名的小组上台表演,通过对学生表演过程的详细观察可以发现,由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对文章的研究中来,所以对于一些知识要点的理解普遍比较深刻,且对于课文背后的内涵意义也都有所感知。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教学安排中,教师会发现学生的参与热情要远超自己的想象,不仅台上的学生能够声情并茂地进行展示,台下的学生也会看的津津有味,并不时对自己所熟悉的内容加以应和,这样就让原本枯燥的文言文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教师利用情境体验教学和学生感官心理,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于语文科目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
(二)融洽师生关系,创设求知氛围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由于语文科目在教学内容上的特殊性,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不仅仅局限于对于书本知识的讲解,经常会延伸到与个人情感有关的其它层面,这就使得教师需要有意地去调节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以便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情实感,进而获得学生心理和情感上的共鸣。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让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也可以让学生更加认同教师所宣讲的教学观念。由此可见,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对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例如,教师首先应该时刻秉持着“面带微笑”的教学理念,通过巧妙的课程安排来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师应对自身的一些行为细节多加注意,比如说为学生讲解问题时要尽量保持和善的语气;学生在进行表达的时候要适时给予肯定与鼓励等等,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于自己的尊重与认可,进而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其次,教师应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特别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教师一句无心的指责可能就会严重挫伤他们的学习信心,因而教师不仅要表扬成绩优秀的学生,更要注重鼓励后进生。最后,教师应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每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相似点,但不会完全一样。这就使得教师需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以便帮助学生战胜所遇到的学习困难。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可能因为理解不当而无法掌握知识要点,这种情况是十分常见的,此时教师应该进行耐心的鼓励与讲解,这样不仅能够让每位学生都进入到融洽的求知氛围中来,产生心理和情感上的共鸣,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所在,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多媒体来辅助,教学锦上添花
众所周知,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和疑惑是人类进行学习的根本动力。通过合理的教学辅助,以及巧妙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也能够使学生保持相对集中的精神状态。但在现实情况中,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将学生的答题能力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过度强调课堂教学中的纪律性和严肃性,而忽略了如何通过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提升教学效果,这就让课堂教学看似平稳有序实则效率低下。为了扭转这一不良局面,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来增加更多的教学元素以达到活跃气氛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黄山奇石》一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数学生没有见过黄山奇石的好奇心理,课前便可在网络上收集有关黄山的各类资料,在刚开始讲课的时候,可以向学生提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黄山奇石是什么样子的吗?”学生听到问题后,会产生很强的好奇心理,为了给学生带来渐进式的体验感受,教师可先行让学生闭上眼睛去聆听高山流水的声音,然后用轻柔的话语去叙述文中所描绘的场景,以此来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副关于黄山的真实画面。当学生已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便可利用投影仪来展现黄山的自然风貌,并引导学生将所看到的画面与课文内容进行比对,由此来加深学生的认知和理解。由此可见,教师善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巧妙利用学生好奇心理,既能够为学生带来更为立体的教学体验,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让其在文字描述与真实场景之间建立起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同时学生也学习到了重点知识,从而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
(四)妙用“期待效应”,让学习更有趣
教师与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两大主体,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和沟通,彼此之间往往会存在着一些微妙的心灵感应。特别是对于学生而言,对于外界的新鲜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与想象,而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师所设置的内容自然也会有所期望。因此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应充分理解学生所存在的“期待”心理,并以此作为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元素。想要利用好“期待效应”,就要求教师需要让学生在课前就对教学内容有所了解,且希望在课堂教学中出现意想不到的惊喜。
例如,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计划做一个小的预告,使学生产生期待,甚至是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来进行调整,让学生来点评一下;也可以与学生交流自己对于课本内容的理解,以此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等等。由此不难看出,所谓的“期待效应”是一种双向的情绪,其中既有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期待,也包含着教师对学生反馈意见的期待。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在課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状态,比如说给有些愣神的学生一个微笑的提示;给发言有误的学生一个消除尴尬的鼓励;给取得进步的学生一个大大的激励等等。当学生心理上感知到来自教师的真心关怀后,自然会对今后的课堂教学产生更多的期待。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让教学活动的安排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也能够让学生时刻保持在良好的学习状态中,进而得以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把语文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迅速提高。只有创设出良好的心理氛围,才能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并帮助学生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玉芬.创设课堂心理气氛提高语文课堂效益[J].新课程(上),2017(8):64-64.
[2]张仲斌.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气氛的营造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32):150-151.
[3]王倩.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J].中华少年,2017(29):72-73.
朱小凤,江苏省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847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