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一带一路”建设下文博专业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徐松岩

  [摘要]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是向公众宣传和实现“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为此,博物馆更加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文博人才。大连地区博物馆在“一带一路”文化战略的指导下,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联合兄弟单位,积极开展展示传播、学术研究等教育活动,在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提升大连城市文化建设水平的同时,也为文博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一带一路;跨文化交流;博物馆;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5-0099-03
  《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以下简称《计划》)中提出“一带一路”文博产业繁荣计划,而这项计划的实现需要人才保障。文化依靠人传承和传播,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学生就是文博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大连作为东北亚地区的桥头堡,中国与东北亚地区海陆贸易的枢纽,历史上与周边国家有着长期的互动往来,因而这里的博物馆具有丰富的与文化交流相关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教育是当代博物馆机构的首要功能,不仅是社会教育基地,也是文博专业重要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本文结合大连地区重要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从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的研究角度出发,就博物馆与培养文博专业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實现国家“一带一路”文化发展提出见解。
  一、“一带一路”文化发展需要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文博人才
  《计划》明确了“一带一路”文化发展的目标是“全方位提升我国文化领域开放水平,秉承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合作理念,构建文化交融的命运共同体。”《计划》中提出“人才保障”是实现计划的重要措施。博物馆的使命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服务于“‘一带一路’的文化发展”,促进“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是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服务于国家发展的重要使命。因而“业务精通”是对从事“一带一路”文化事业工作者提出的一项要求,了解“一带一路”国家的历史文化及其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历程,能够组织开展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群的文化交流活动,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成为“一带一路”文博事业工作者需要具备的素质。
  中国学者提出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包括认知、感情、行为三个层面,“在认知层面,交际者既要学习本族的文化知识,也需要了解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人文、历史等各方面的知识;在感情层面,交际者应首先建立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并能够认可和包容不同文化差异的存在;在行为层面,交际者应在实际交际中灵活运用各种交际能力,如非语言能力、语言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心理调节的能力等”。
  教育、研究、欣赏是博物馆机构的重要功能,实现功能的基础是遗产,收藏、保存、研究、展示、传播遗产及其价值是实现功能的手段。作为与“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相关的“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城市的博物馆机构,做好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以及关系到中国文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辐射和产生影响的文化遗产保护、遗产价值传播工作是其重要的使命,需要从事博物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具备相关的知识,包括历史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美学等重要学科知识。此外,文博工作者还要熟悉和了解每一件藏品背后文化互动交流的过程,这样才能够提炼涵盖藏品共有的主题,在这个共同的主题下向观众呈现中国文化在世界其他地区的传播和影响,以及与其他文化的交融历史,恰如其分地向观众阐释中国所提出的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首先,在感情层面,博物馆工作者要对中国文化具有认同感,而这份认同感依然是基于对博物馆藏品背后的文化特性、遗产价值的充分认知,对自己国家和民族发展历程的熟悉和了解。其次,博物馆工作者对其他文化也要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特别是他文化和自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作用过程,这样才能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认同,抱着包容、学习、交流的态度,才能够不带偏见地去看待任何文化对人类文明的作用。
  在行为方面,博物馆工作者要熟悉与不同文化主体交际的方式、礼仪,尊重每一位参观者,带给他们宾至如归的感觉,以敞开的胸怀、亲切的微笑、谦逊的态度、满足公众身心需求的公共服务去拥抱来自五湖四海的观众。
  二、博物馆已成为培养文博人才“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基地
  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定义进行了多次修订,2007年8月在维也纳奥地利通过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规定:“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常设机构,向公众开放,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虽然2019年国际博物馆协向全世界博物馆和博物馆学界征集新的定义,各国都提出了自己的阐释,但在国际博物馆协会京都大会上最终没有对2007年的定义做出调整,2007年的对博物馆的定义继续指导博物馆机构的工作和博物馆学研究的方向。在2007年关于博物馆的定义中,“教育”成为博物馆的首要功能,曾经的博物馆被认为是一个遗产保护的处所,而当代的博物馆则成为公众分享遗产价值,进行欣赏、休闲、科学研究的场所,公众对遗产的分享、欣赏、体验、研究的满足均是以“教育”的方式由博物馆实现。
  西方国家的博物馆在“教育”功能的实现方面不仅体现在向普通大众传播遗产信息传播,还包括向专业学习者、研究者开放和资源举办项目。大英自然博物馆的达尔文中心就向全世界科研工作者、生物学及其相关专业学习者开放资源,提供研修项目。国内很多博物馆也向文博专业学生开放实习岗位,为其提供更加专业性的“教育”项目,博物馆在全世界成为文博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二个“教学基地”,很多高校的文博专业与博物馆都有培养学生的合作,博物馆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要有利于产学研的结合,促进实践教学基地的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保证学生能有效参与实践活动,能顺利完成实践教学计划,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博物馆本身是一个文化交融的产物,也是跨文化对话交流的场所,因而能够发挥培养文博专业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作用。世界博物馆中影响最大的大英历史博物馆、卢浮宫艺术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这些博物馆无疑都是记录人类文明史和文化史的“百科全书式”的博物馆,在这里不同的文化具有独立的地位,同时博物馆通过展示收藏,又揭示了文化之间的互动交流,见证相互影响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原动力。典型的代表就是大英历史博物馆所做的一项世界巡回展览——“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此次展览中的100件展品都是一段浓缩的文明历史,记录着人类在不同时期最独特的创造力,并通过讲述文物背后故事,证明人类文明的交融和相互影响的存在。类似这样的展览,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有呈现,筹备了6年之久的“耶路撒冷1000-1400:天国下的子民”,用属于耶路撒冷这座城市的艺术品讲述因为经济、宗教、政治等原因,来自不同文化和信仰的族群在不同历史时期留给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以及这些展品的独特美感。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更是通过来自欧洲、中国等地区的文化遗产,充分反映“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深远影响,弘扬传承和而不同、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通过还原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中国元素以及中国艺术中的西方影响,呈现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兼收并蓄、共同发展的千年史诗,揭示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相互影响的历史脉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三、大连地区博物馆在培养文博人才“跨文化交流能力”中发挥的教育功能
  大连地区博物馆是城市文化的标志和名片,虽然这座城市并非地处“丝绸之路”沿线,但却拥有独特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并通过各类教育活动的开展向市民、观众、学生传播“一带一路”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历史风貌,成为文博专业学生校外专业学习和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
  挖掘与“一带一路”文化相关的藏品资源,这方面大连地区博物馆建设可以说走在全国前列,具有培养文博人才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优势资源。在历史类博物馆中,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的“旅顺博物馆”历史悠久,虽然地处大连,但其藏品资源的独特性却能够见证中国历史,以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面貌,博物馆保存了十分罕见的新疆出土的古代汉文文书,“从吐鲁番挖掘到的文物,如泥塑、丝麻织品、木偶、陶偶、木陶具、石佛、佛塔、古钱币,刻有文字的墓碑、砖块,刻有荷花图案的花砖、条纹(指纹)砖,有关佛教的雕塑,绘在法伊绉上的画、壁画,千年古尸和用汉文、回鹘文、梵文、粟特文、突厥文、吐蕃文、蒙古文書写的佛经残卷等”。这些丝绸之路文化的收藏作为文博专业师生从事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对于学生认识和了解“一带一路”地区文化的历史变迁,中原与西域地区的文化互动,中原文化对西域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十分重要。这些文书、经卷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多个领域进行揭示丝绸之路文化的绚烂面貌。
  通过展示传播作为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桥梁。旅顺博物馆利用其丰富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通过展览向公众传播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面貌,早期为《新疆历史文物专题陈列》,2012年改陈推出《丝路撷英——旅顺博物馆藏丝绸之路文物展》,该展览主要呈现丝绸之路中段的历史、文化,展品丰富,以166件(组)文物,26件(组)国家1级文物,呈现丝绸之路的面貌。展览通过墓志、建筑构件、墓葬出土文物展现了丝绸之路人民的生活面貌,通过保存完好新疆出土的丝织品展现了这里的艺术美感;通过佛教雕塑和经卷展现唐代丝绸之路的风华,以及中原与西域佛教的特色和传播交流,以新疆地区发现的东西方钱币和文书,呈现古代这一地区的贸易活动。“旅顺博物馆的《丝路撷英——旅顺博物馆藏丝绸之路文物展》基于本馆藏品,尽可能将丝路文化的璀璨与神秘纳入展览之中徜,徉其中,仿佛游历于漫长的古丝路,千年丝路的神奇风貌就在眼前,堪称一席视觉盛宴。”此外,该博物馆还引进内蒙古博物院《相映成辉——草原丝绸之路文物精华展》,以新颖的形式分段展示草原丝绸之路形成之前东西方交流的肇始、草原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及其为欧亚大陆草原文明的传播、东西方文化交流及人类历史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时代跨度从春秋时期到元代,主要包括草原形成之后的两周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遗物,随后兴起的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民族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的遗物,并以明清草原丝绸之路的后续作为尾声,完整地再现了几千年的草原丝绸之路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大连博物馆作为以传播近现代大连历史文化为主的博物馆,为了弥补古代收藏的不足,其积极通过引进国内外“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城市的历史文化展览,向观众呈现了“一带一路”文化面貌,让公众了解“丝绸之路”文化。其先后引进西北五省22家单位联合举办的《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与陕西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永远的长安——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唐代文物精品展》。除了陆地丝路文化展览,还与福州博物馆合作举办《海丝遗珍——“碗礁一号”沉船及平潭水域出水瓷器展》,与泉州海上交通史博物馆合作举办《刺桐帆影——泉州“海上丝绸之路”遗存展》。甚至还举办了“一带一路”沿线之中国以外国家的文化遗产和艺术品展览,向观众呈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绚丽面貌,包括和雅典贝纳基博物馆共同举办《丝路花语一贾曼尔艺术巡展》,共计32幅画作,这些作品以现代手法再一次高度讴歌了古往今来具有特殊意义的丝绸之路的神奇和魅力。
  开展学术活动,传播丝绸之路文化的研究成果。旅顺博物馆2018年开设“丝绸之路系列讲座”,并得到光明网的宣传报道。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朱玉麒教授以《同一首歌——一带一路上的唐风古韵》为题,介绍了沟通东西方世界的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内涵,及其从绿洲丝绸之路普及到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演变过程,并从当代水下和路上考古工作成果出发,以沉船中的陶瓷和墓穴中的文书为例,还原了丰富而绚丽的唐代诗歌创作现场。上海博物馆青铜研究部王樾副研究员以《融汇四方的信仰与艺术——丝绸之路上的古代贵霜》为题,以上海博物馆主办、旅顺博物馆参展的《欧亚衢地——贵霜王朝的信仰与艺术》展览为平台,从贵霜王朝时期文物出发,介绍了该如何认识贵霜、贵霜人及贵霜王朝钱币类文物的研究意义。曾主持南海I号宋代沉船考古打捞和发掘项目的魏峻馆长以《海上丝绸之路——船舶、航海与贸易》为题,向大家介绍了与陆上丝绸之路并行的古代商贸通道——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基础知识,以及其在南海I号的发现与发掘过程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和收获,讲述了海上经济动脉萌芽、起源、发展、繁荣的整个过程,充分说明了这条将亚洲、非洲乃至欧美紧密联系起来的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是经济和商贸之路,也是人员和文化交流之路。
  为实现“一带一路”建设,大连地区博物馆结合自身馆藏资源,不断挖掘整理,开展藏品保护、修复,特别是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推出各类教育活动和展览项目。这一方面提升了大连地区博物馆的文化服务功能;另一方面,这也成为文博专业学生了解“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价值,了解“一带一路”国家文化的重要资源,发挥了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天然优势。今后,除参与博物馆举办的一般性教育活动外,还应积极探索通过校馆合作,让文博专业学生有机会参与博物馆开展的“一带一路”文化遗产研究、历史研究项目、策展项目,这将更有利于提升文博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856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