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施菊香
摘 要:计算教学渗透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大领域,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是小学生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非常重要任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计算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淡化对学生在计算方面熟练程度的要求,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准确得到运算结果,注重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计算能力;数学;小学生;策略
在教学、作业、考试中我发现学生计算能力差,往往很简单的题都会时常出现错误。而且还是平时学习不错的学生。同年段老师也常发出感慨:现在学生的计算能力的确差多了。可是计算在解题中却无处不在,纵观一张考卷:填空、判断、选择、图形、计算题、应用题等都需要计算,要取得好成绩,计算的准确性起了决定性作用。新课标明确指出:“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运算的定义、运算性质、运算律、运算法则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 学生计算错误的主要表现
(一)习惯不佳,粗心大意
题目数字或运算符号抄错、看错,如将“7269”误写成“1296”、“0”写成“6”、“3”看成“5”、将“-”抄成“+”、“÷”看成“+”等。还有的学生写数字潦草,导致数字变形,变了形的数字很容易看成其他数字,这样你再怎么计算都是徒劳的。
(二)口算不强,基础较差
有些学生的乘法口诀还不能熟练背诵、20以内进退位加减法没过关,导致计算结果出错。就拿我这学期刚上五年级的小数乘法,班上0.125×8=0.9竟有五分之一的人,因为他们计算125×8=900,还有0.1×0.1=0.1的大有人在。
(三)算理模糊,张冠李戴
学生在乘法分配律的练习中85×4.5+15×4.5=85×15×(4.5+4.5)、(12.5+2.5)×8=12.5×8+2.5,出现这些情况,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意义:(a+b)c=ac+bc不理解。
(四)态度欠佳,求快出错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不仔细审题:如单位未统一(5米:60分米)、公式用错(求周长用面积公式、求表面积用体积公式等)、未挖掘题意中的隐含条件等导致出错。另有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求快应付了事,导致了运算错误。这种情况出现最多的是在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在五年级下册有这么一题:一根长4米的长方体钢板,沿横截面截成两段后,表面积增加0.8平方分米,这段长方体钢材的体积是多少?本是一题很简单的计算题,可是由于同学们没认真审题,没有进行单位换算,全班的正确率不高。
(五)思维定式,负面影响
小学生主要依赖感性经验的传递,受思维定式影响较大。在计算时,往往不会注意题目的变化与独立性,仍然用以往的经验去解决问题。例如:把一个数的平方算成这个数乘2、一个数的立方算成这个数乘3,还有6.53乘4.2的竖式,受四年级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小数点对齐的影响,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写错了,小数的乘法竖式的写法是末位对齐。
二、 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的对策
找到原因是成功解决问题的一半,根据以上的原因,我制定了相应的措施,解决计算中存在的問题。
(一)注重学生口算方法教学
新课标指出:在低年级“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除法、会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基础巩固了,口算能力也自然会提高。口算的速度是否正确会直接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只要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的速度,提高笔算的正确率。为了提高学生口算能力,我坚持每天充分利用学校规定十五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训练,以提高口算速度和准确率。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口算的练习。我要求学生与家长每周至少3次口算比赛算24点,学期末在全班比赛算24点。这样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全班的口算能力大大提高了。
(二)弄清算理,找到计算规律
课标指出:“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懂得怎么算,又要懂得为什么这样算,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在计算教学时最忌讳只重结果而轻思维、只重法则而轻算理的做法。通过平时的练习我发现五年级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掌握很不到位,好生会理解,中等生只是套用公式来解题,中下生就无法完成,经过老师一而再,再而三的公式强化,可能有部分中下生能够生搬硬套的做出来,这都是由于对算理的理解不到位的结果。在这学期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这节课之间,我就对整数乘法分配律进行了复习,借助乘法的意义就是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来解释。如:68×75+32×75就是68个75+32个75的和就是100个75,所以在计算时68和32可以加起来,75只要取一个参加计算就行了,102×85就是100个85+2个85的和,这样解释中下生也能听明白。
(三)注重日常,培养计算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好的计算习惯从低年级抓起,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高度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1)让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认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及运算符号,认真观察数据及运算符号的特点来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如:513.5-267.68-32.32可以用减法的性质,513.5-267.68-32.32=513.5-(267.68+32.32);如:12.5×99+12.5可以用乘法分配律,12.5×99+12.5=
12.5×(99+1),这样可以使计算简单。如果不认真观察数据及运算符号的特点,一味埋头苦算,即花时又花力,计算还不一定正确。(2)让学生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要求学生对所抄写下来的数字、运算符号进行认真校对,做到不错不添不漏。如果数字或运算符号抄错,你再有水平也无回天之力,再怎么认真计算也是徒劳的。(3)让学生养成规范书写的好习惯。要求学生书写要工整(3不要写的像5,0不要写的像6)、格式要规范。如:在小数加减列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进退位点不能少。(4)让学生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计算教学一定要重视学生养成认真验算的习惯,数字小的可以口头验算;数字大的可以用笔算验算,也可以用估算来验算;解方程在没要求验算可以用口头验算,解方程有验算你想错都不可能。一旦养成验算习惯,一定能大大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四)重视估算能力的培养
课标对估算提出了明确目标:“能估算运算的结果,并对估算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习惯。”课标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教师要在计算教学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估算的意识,如在教学小数除以整数22.4÷4时,让学生用估算出商的取值范围是在5和6之间,如在计算8484÷42时,商中间有0,让学生先进行估算,得出商肯定比200多。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估算能力的培养能让估算最终为计算服务。
(五)注重对错题的分析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反复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在不断出错的过程中学习。比如在做小数乘法笔算时:0.19×40很多学生算成是0.76,究其原因应该有两个方面(1)是与小数的加减法的法则混起来了,小数点对齐。另一原因是学生认为小数末尾的0要先去掉再点小数点(因为在以前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强调小数末尾加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寻找错误的原因,及時了解到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再深入分析其计算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错误的原因,可让学生先在自己出错处写上错因,好好反思:是由于自己马虎大意,还是算理或时哪方面的知识掌握得不够,在知错的基础上把错题重做一遍,对正确的知识再次加深认识巩固,以后再出现类似的题目就不容易出错了。教师大部分学生都做错的题目,教师要反思:是不是没把算理讲透?要分析错误的原因,集中讲评,把学生经常错的题目类型作为学生的课堂作业,以便再次反馈和了解学生改错后的作业效果。
(六)鼓励学生使用简便算法,发展学生思维
要把口算、笔算、估算、简算结合起来。如:4.8×2.5这道题,学生有四种解法:(1)4.8×2.5=(4+0.8)×2.5,(2)4.8×2.5=(5-0.2)×2.5;(3)1.2×4×2.5;(4)4.8×2.5=(4.8÷4)×(2.5×4),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要加大简便方法的教学力度。
另外,让学生记住一些常用数据,也可以简化计算过程,提高计算速度。如:20以内进退位加减表、1~20每个数的平方结果、1~10每个数的立方结果、圆周率1~10的倍数结果等;还125×8=1000,25×4=100,0.2×5=1,0.5=12,0.75=34,0.125=18,0.375=38,0.625=58,0.875=78等。这些特殊的计算结果在计算中使用的频率是很高的,熟练地掌握、牢记。在计算中能很好地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数感,提高计算的速度和计算的正确率。
计算教学,贯穿小学数学全过程,计算教学是长时间且复杂的教学过程,想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总之,计算教学中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应常抓不懈,让学生在不断的计算应用中熟练掌握,是学生的计算能力的目标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得到落实,使学生成为集眼看、脑算于一身的速算小达人。
参考文献:
[1]杨小筑.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途径[J].教学考试,2017(23):163.
[2]祝映勤.提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究[J].中外交流,2019(10):217.
作者简介:施菊香,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大田县城关第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878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