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高专业型硕士培养质量的若干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忠义 栾一刚 孙涛 曲永磊

  [摘 要] 对专业型硕士培养质量进行客观分析,发现培养方案和课题选择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延长论文完成时间,培养方案、课题方向与用人单位相结合等改进方法。通过船舶动力类专业型硕士的培养范例,验证了这一方法的可行性。
  [关键词] 专业型硕士培养质量分析;改进方法;船舶动力类专业
   一、背景与意义
  1.专业型硕士定义。专业硕士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型硕士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规定:“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在招生对象、培养方式和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等方面,与工学硕士学位有不同之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为了适应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需要而设立的。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是今后学位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自2009年起,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及培养快速发展,由2009年的5万人增至2010年的10万人,同比增长24%,基本达到了国家总体计划至2015年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基本持平的目标。
  2.本文的研究意义。随着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日渐成熟,保证并提高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变得格外重要。本文分析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的不足,针对不足提出改进策略。
  二、培养专业型硕士中存在的不足
  1.培养时间短。专业型硕士培养时间为2年,而学术型硕士培养时间一般为2.5年。而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方案往往照搬学术型硕士,或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学分要求的删减。这种培养方案没有从企业工程实际出发,针对企业的工程特点和实际需求对课程进行优化。专业型硕士的开题时间与学术型硕士一致,导致专业型硕士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完成整个论文工作量。
  2.学生不愿就读。目前,包括用人单位和高校均对专业硕士的就业没有明确的规划,加之引导方向模糊,部分用人单位对于2年制的专硕不予以录用,导致部分高校将专硕初始的培养时间从2年改为3年。这种方式使得学生对于专硕产生了一定的质疑与抵触。反观就业市场,一方面市场对专硕的认可度偏低,另一方面国家对专硕的配套资源也不充分,这同样影响了专硕的就业情况。
  3.课题方向受限。按教育部的相关要求,专业型硕士在学习期间需要进行至少为期一年的工程实践活动,且实践地点应在工程现场或实习企业完成,但落实专业型硕士的实践单位,需要与学生所学专业一致或相关的实习单位成为专业型硕士培养基地,但目前这是最薄弱的环节。然而当专业硕士规模不断增大的同时,校方横向课题的数量却没有同步发展,这直接导致了很多专业型硕士无法获得预期的相关能力的培养,部分学生甚至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全然不知。不少导师把专业型硕士留在校内,并按照学术型硕士规范培养,开题和答辩均由导师负责,所开展的课题研究也是和导师所负责的项目相关。而这些项目的来源大多为各项基金和预研课题,这种现象导致了课题研究方向偏离工程应用,更偏向于基础理论研究。还有一些学生愿意留在学校而不愿意到企业去实习。
  三、如何解决此类问题
  1.提前选题。从本科毕业设计开始培养,使课题周期得以延长。针对本校保研学生,可以从其本科毕业设计开始就倾向于实践应用型研究,有利于硕士期间研究的衔接性,更有利于硕士期间课题的深入研究。对考研同学可以在开学初就确定研究方向,延长专业型硕士课题周期,使学生完成论文的整个过程不至于太匆忙,从而有效保证硕士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高低,与选题有很大关系,如果没有合适的研究对象和目标,学位论文也就无从下手。为解决该类问题,首先,要确定适度的选题范围。专业型硕士学位论文的题目应主要来源于生产实践,因此要求学生能够从实践中精炼出需要解决的学术问题,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其次,选题类型有所区分。专业型硕士学位论文的题目类型要侧重于实用而非理论研究。最后,加强对题目来源的把控。与对口单位进行深度合作,使其成果与企业实际问题能实现对口。
  2.与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减少就业后的入职培训。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培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不仅要符合学校专业型学位教育的要求,而且要符合工程单位的具体要求和实际情况。因此,在合作培养过程中,高校需要按照申请登记、实地考察、签订协议、实施办学等程序,通过双方协商共建,协力培养专业型人才。高校可以重点组织人力、物力和研究单位合作建设研究生实践基地,与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形成资源互补。
  3.放宽学术就读期间发表论文的时间限制。目前学生获得学位要求要公开发表论文,其科研能力的高低通过发表论文的期刊的水平来区分,比如SCI收录论文、EI收录论文、核心期刊,等等。而对于专业型硕士来说,要在较短的时间达到这个标准相对较难,因此,可以相应降低发表文章标准,通过撰写实践报告的考核方式检验实践能力培养效果。实践报告的形成不能只是泛泛的谈心得体会,而是要求学生针对实践过程的内容,掌握相关产品的生产工艺,阐述关键技术或基本原理,同时组织实践答辩环节,考评学生实践环节,并根据实习报告和答辩情况确定实践综合成绩。
  4.优先资助参加国内外会议。国家和高校可以酌情考虑增加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推荐免试的人数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对全日制专业型学位硕士人均科研经费、奖励资助和参加国内外会议也给予倾斜。在我国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转型期的初始阶段,可以多出台一些相关的奖励措施,待社会认可度提高后再取消这些针对性政策。
  四、船舶动力类专业型硕士实际应用
  本文提出几条针对提高船舶动力类专业型硕士培养质量的可行性建议。
  1.毕业设计所用时间规定。提前开题时间,在第一学期进行选题开题,增加毕业设计论文完成时间,保证论文质量。
  2.与研究所等单位合作,以实际工程问题为研究课题。基于船舶动力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范例,其培养目标倾向于工程应用,因此,强化学校与研究所的合作,联合培养的方式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首选方式。学校和研究所在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上各有优势,一方侧重于理论优势,一方侧重于实践资源的优势。因此,学校与研究所联合培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增强对实践的适应能力。
  3.本科毕业设计与硕士毕业设计题目的相关性。硕士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应该尽量与本科毕业设计题目相关,或者是本科毕业设计题目的发展和延伸。
  4.重复率控制。提高重复率要求标准,杜绝学术抄袭。
  五、结语
  针对近几年新兴起的专业型硕士培养质量不足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针对原因提出改进方案,并把这些方案应用在船舶动力类专业型硕士上,检验其可行性。
  参考文献
  [1]钱桦.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3,31(4).
  [2]奥顿,雷飞,白英良.关于专业型硕士培养的一些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72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