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设计(人教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乔祎沫

  摘 要: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成长、学习的重要环境,缺一不可。在初中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学生的知识素养、三观养成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家庭教育应承担的重要职责。文章以“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第一课时为例,展示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学生在家校合作下学习区域地理的教学设计,意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个性化发展空间。
  关键词:家校合作;区域地理;台湾省
  一、设计理念
  近些年来,国家颁布了许多加强中小学在家校共育方面的相关政策。家校合作是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这是新时代社会发展下教育的必然需求[1]。中学生正值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养成的黄金时期,地理作为他们系统性认识世界最直接的学科,地理教师不仅在知识传授上,更在三观培养上责任重大。区域地理的学习大部分难以回避历史、政治等因素,所以,学生的知识素养和三观养成,不仅与学校的培育有关,更需要家长与社会的积极参与。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第一课时为例,探索家校合作下如何开展教学。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二、学情简析
  本节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南方地区”中的一节,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具有初步分析区域概况的能力,但对地图、资料等的分析、概括、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仍需提升。现如今,通过科学手段,学生可从多方面获取知识,多渠道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灵活性更强,个性化发展空间更大[2]。同时,初中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较强,学生通过新闻、报纸等媒体对台湾都有一些自己的初步感性认识和看法[3]。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在正确导向下精心设计教学,并发挥家长的引导作用,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该区域。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地图说出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明确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通过地图及资料分析台湾省的自然特征,认识台湾省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宝岛。
  过程与方法:通过主题活动参与其中,身临其境地解决相关问题;通过相关图片和资料,培养从地图上获取简单区域地理知识的能力及从地图和资料中分析、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明确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神圣的民族感、使命感、责任感。
  2.教学重难点
  重点: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及台湾省的自然环境特征。
  难点:台湾省农产品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如表1所示。
  五、教学反思
  1.亮点
  (1)家校合作助力课堂。如今家校沟通方式多样,家校合作趋于多样化。学生学习不再拘泥于学校,教师教学也不应拘泥于课堂。本节课中,教师利用家校合作,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沟通更为便利、学习更为轻松的空间,使学生在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对台湾省有了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学习、探究,学生学习效率更高,课堂参与度也明显提升。对于教师,学情是教学的标杆。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每个学生的兴趣点都不同,家校合作可以让教师想学生之所想、教学生之所需,为学生创造更大的个性化发展空间。
  (2)活动多样调动课堂。本节课活动形式多样,每个活动对应不同能力的提升。在“预习与发现”环节,有了解教材的自学活动和填图训练。在“探究与展示”环節,有课前学习成果的交流与展示,有探究时的小组合作,有展示时的表达和析图训练以及靠挑选衣物解决生活实际的应用训练等。设置学生在台湾旅行的情境,让其在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学习相关知识,体会地理在生活中的应用,让他们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
  2.不足
  (1)时间把控有偏差。在一些教学环节中,学生的真实反馈与预估时间易有偏差,把控不到位。如在“看微课谈收获”环节,学生由于在课前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发言踊跃,在发言的人数和每个人发言的内容、长度上均不好把控,为了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时间便超过了预期。在学生小组汇报时,出现了表达不清、语言不规范等现象,时间超过预期。
  (2)家校沟通尚不到位。在家校合作中,由于沟通尚不到位,个别家长会误以为这是教师在给家长增添负担而产生排斥态度。其实家校合作,并不意味着家长需要在课前对孩子进行课程上的辅导,更多的是需要引导,以身作则。在地理学习群的交流中,如果教师、家长的监管不到位,偶尔会出现与课堂无关的对话。
  参考文献:
  [1] 陈宇卿.架构家校合作新格局——静安区家校合作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教学,2019(23):65-67.
  [2] 徐江.营造家校教育共同体提升教育合力[J].名师在线,2019(10):92-93.
  [3] 姜烨.加强区域学法指导提升地理学科能力——以“台湾省”教学再设计为例[J].地理教学,2014(10):19-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92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