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人口分布”教学设计(人教版新教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以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分布”为例,探索如何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创新教学设计,促成学生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水平的进阶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人口分布;区域尺度;要素综合
  一、课标解读
  2017版课标内容要求: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本条课标的行为动词有两个,首先是“描述”,这就要求学生会选择合适的地理要素作为位置参照,归纳不同尺度区域的人口分布特征。然后是“说明”,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具有多元性的特点,会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角度分析人口分布特征的形成原因,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思维能力。本课标要求的行为条件是“运用资料”,学生要会利用具体实例来说明人口分布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文字、图表或图片等多种形式的资料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归纳不同案例区域人口分布的特征,说明影响不同案例区域人口分布的因素,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二、教材分析
  必修二教材主要探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人口的分布”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作为整本必修二教材的开篇,本节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区域人口数量、质量的分布状况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反过来,人口分布特征也将会影响区域人类活动的分布、规模、结构等特征,从而影响到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见,对人口分布特征的学习是探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
  人教版教材在本节内容中提供了“世界人口分布图”“各大洲和地区人口分布图”等丰富多样的资料,从全球尺度、大洲尺度、国家尺度和地区尺度分析人口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合理利用教材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利用资料描述不同区域尺度的人口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教材中的资料大多是世界尺度和大洲尺度的人口分布数据,较为宏观,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可能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可以尝试补充一些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乡土资源,如北京市的人口资料,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一方面,可以作为教材的补充,形成“世界—大洲—中国—北京”的区域尺度阶梯,培养学生人口分布问题分析方法的迁移运用能力,提升其区域认知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问题。另外,教材交叉使用人口数量、人口密度等指标来反映区域人口分布特征,可能会影响学生对这些指标作用的认识。基于对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对教材资料、内容顺序等进行“重组整合”,引导学生依次利用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指标进行人口分布特征的分析,帮学生理清认识区域人口分布的一般方法。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中,已经学习过“世界人口分布”的相关知识。已简单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基本能够理解给定的简单地理要素,如气候、地形等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为高中阶段深入学习人口分布内容打下一定基础。但是,学生对不同空间尺度区域人口特征的感知和归纳概括能力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将通过提供多个不同尺度区域的人口分布资料,培养学生从空间—区域的视角去认识人口分布,提升其区域认知能力。另外,学生对多个地理要素相互影响,共同决定区域人口分布的理解也不够深入。而我们日常生活中大量真实的地理现象实际上是地理环境的综合反映,因此,本节课将生活中真实的人口分布现象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进行充分挖掘,提升其要素综合能力。此外,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对自己所生活地区的人口特征有一些简单的感性认识,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精神和能力,对该节内容较感兴趣,学习积极性较高。
  四、教学目标
  目标任务:通过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中国人口分布图、北京人口分布图等资料,说出世界、中国、北京等区域的人口分布特征,培养从空间—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过阅读中国人口分布图和北京人口分布图等,分析其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教学重难点)。
  确定依据:结合实例,说明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是本节的课标要求,学生基本能理解气候、地形等单一要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而对于给定的区域,尚不能综合自然、社会经济等多个要素来解释其人口分布特征。对教育、医疗、历史等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影响的理解也不深入。
  突破策略:选用中国人口分布、北京人口分布等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真实情境作为案例,学生对这些区域的人口分布特征及其成因都有一些生活体验,以此为例,可以引起学生探究兴趣,也为其综合思维进阶提供台阶。
  五、教学过程(表1)
  六、板书设计(图1)
  专家点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北京景山学校的夏虹老师依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在深入解读课标、精细分析教材和精准诊断学情的基础上,创新性地设计了“人口分布”这一节课。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目标指向地理核心素养,注重素养水平进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是通过阅读地图等资料,说出世界、大洲、中国、北京等区域的人口分布特征,从空间—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区域认知);二是通过阅读地图等资料,分析人口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综合思维)。夏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进阶,引导学生阅读世界、大洲、中国、北京等不同尺度的人口分布图,渗透尺度思想,提升区域认知水平;在分析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时,从单要素到多要素、从静态到动态,提升综合思维水平。
  创造性地使用地理教材,将真实情境引入课堂。本节课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年出版)。夏老师通过分析教材,认为该教材中关于“人口分布”的图文资料丰富,从全球尺度、大洲尺度、国家尺度和地区尺度分析人口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但对于北京景山学校的学生而言,还需要补充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乡土资源,将真实情境引入课堂。这样,既可搭建学术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桥梁,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又可形成“世界—大洲—中国—北京”的区域尺度阶梯,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和迁移应用能力。此外,夏老师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教材的内容顺序也进行了适当调整。体现出教师不是被动地“教教材”,而是对教材进行重组整合,创造性地“用教材教”。
  精心设计问题链,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新课引入—读资料、识分布—识分布、析成因。夏老师在每个教学环节都呈现相关的图文资料,从不同尺度、不同角度提出有层次、有梯度的一系列问题,形成有逻辑性的问题链。例如,全球夜間灯光亮度分布有什么特点?从纬度位置角度,如何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特征?从大洲尺度如何描述人口分布特征?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哪些?人口的分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定性到定量、从现象到成因进行思考,思维层层递进,不断深入。最后,结合家乡提出问题:北京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有哪些?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运用结构式板书,形成学习方法和思想。本节课夏老师采用了结构式板书。从板书的布局看:中间的核心概念是“人口分布”;右侧是人口分布的特点,从世界、大洲、国家和地区看都“不均衡”,渗透了尺度思想;左侧是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既有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因素”,也有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医疗、教育、文化、历史等“社会经济因素”,渗透要素综合的思想;下方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用动态的眼光分析地理问题。这样的板书既呈现了知识结构,突出了教学重点,也可引导学生形成学习方法和思想,逐步养成人文地理空间思维的习惯。(陈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王民,邱怡宁,蔚东英.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水平划分标准研究(连载三)“区域认知”水平划分标准与案例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08):31-34.
  [3] 郭芳英.“以核心素养为本”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思考与策略[J].地理教育,2018(06):8-11.
  [4] 阮颖茵.生活化教学视角下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地理教育,2019( S2):53-5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67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