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现代教学思维下建构高中化学课堂实施策略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曹亚芬

  摘 要: 基于当前时代背景下,教育工作的发展更具有现代化特色。因此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理应对学生展开合理引导,促使其能够共同参与到课堂之中,与教师积极展开沟通和交流。如此一来,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便会得到提升,学生们的学习综合水平也会达到更高层次。本文主要描述了当前我国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探讨了现代教学的思维模式,并对于基于现代思维构建高中化学课堂的方法方面发表一些个人的观点,以利于更好地开展课堂活动。
  关键词: 现代教学思维;高中化学;课堂;策略
  一、 引言
  对于高中教育而言,化学知识内容有着很高的抽象性、逻辑性以及概括性特点,使得很多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整体效果,促使学生们的学习水平有所提高,教师理应基于现阶段教学的实际状况,应用最为合适的教学方式,促使化学课程变得更具现代化特点。
  二、 现代教学的主要思维模式
  基于现有的时代背景,早期应用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已经十分陈旧,很难满足广大学生的基本需求。在以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总是将自己当作是课堂的主体人物,要求所有学生时刻紧跟自己的思路,按照规定的要求完成知识点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积极性的引导没有任何益处,只会使其逐步丧失学习动力。为此,教师就需要转变自身思维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核心,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和学生们平等地展开交流,共同进行问题探讨。这样一来,学生们将会很好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逐步转变自身态度,由原本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进而使得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三、 当前我国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
  从上文内容可以得知,早期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总是将自己当作课堂的主体,向学生们进行知识传递,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们在每天的繁重学习过程中,将会面对大量的习题。通过不断做题,加深对于知识内容的理解。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没有任何益处,教学质量也不高。
  四、 基于现代思维构建高中化学课堂的方法
  (一)把握课堂核心
  对于化学课堂本身来说,互动性一直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基本前提。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除了需要完成知识传递之外,还需要促进学生自己实现个人发展。因此,如果要判定一堂课程是否达成预期,并不在于学生们具体掌握了多少知识点或者了解多少问题答案,而是在于学生自己能否基于教师的引导之后,找出问题所在,独自完成处理,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更多新的问题。所以,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不能总是采取早期单纯以口头讲解为主的形式,整个课堂教师一直在唱独角戏,而需要转变成引导者角色,将学生当作核心。同时整个课堂应当展现出民主性氛围,逐步激发出学生们潜在的学习热情。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就需要注重化学教学的互动性特点,这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核心。一般来说,最为常见的方法便是创设问题情景,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能够更好地完成互动交流。对于问题驱动思维本身来说,其核心内容便是能够促使知识内容的发展实现问题化,原本问题知识也能变得更为形象,同时情境本身也能展现出多个不同的层次。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SO2”知识点复习的过程中,如果仅仅只是对其物理性质以及化学性质展开复习,由于整体感观和课堂新课教学几乎没有任何区别,因此学生自身潜在的热情自然很难得到完全激发,同时也无法完成思维的培养。为此,教师可以将重点放在“SO2”本身的酸性、还原性以及漂白性方面,通过采取情境化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复习。结合学生们复习的情况,设计不同的问题,展现出应有的设计层次,诸如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们播放相关视频——葡萄酒里面同样包含了一定量的SO2。以此为例,让学生们认真思考这是利用了SO2的什么化学性质,从而完成相关知识的复习工作。如葡萄酒本身具有杀菌能力,原因是SO2具有漂白性特点;葡萄酒本身具有抗氧化能力,原因是SO2的还原性特点;葡萄酒本身具有增酸能力,原因是SO2的酸性特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从中掌握SO2的各种化学性质。再来介绍工业上SO2的主要来源,诸如,通过对于燃烧硫铁矿制备SO2的化学方程式进行书写,能够促使学生有效了解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的层次;思考在完成亚硫酸的制作之后,为何需要立刻投入使用,以此把握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的性质;基于亚硫酸钾的制备方程式,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概念,以此将层次的内容完全掌握。最后,教师再通过情境化教学的方式,告诉学生们在使用SO2进行葡萄酒配制的时候,具体的用量是多少,并要求学生们自主思考测定的方式,进而使其思考模式得到全面激发。这样一来,学生们的积极性就能得到积极提高。
  (二)把握教学特点
  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学生们完成知识内容的学习,另一方面则是要求其在学习的过程之中,获得一些情感理念,逐步提升個人能力。对于化学课堂本身来说,自身的生成性特点可以看作是知识学习的基本源泉。一旦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被完全激发,其自然会基于自身认知结构,提出更多全新的问题。对于化学学习来说,教学中本身十分重视实验活动,基于实验的复杂性和差异性特点,学生们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自身看到的内容以及想到的内容,基本上都已经能够逐步脱离自身的认知结构,抑或者摆脱教材的叙述内容。这样就能使得教学活动变得更具多样性、开放性以及生成性特点,使得学生在进行思考的过程中,通过科学性思维,加深知识理解,帮助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教师也能结合学生得出的观点,为其创设相关情节,引导其自主展开实验设计,进而能够提升自身思维水平,并拥有较强的问题处理能力。
  例如,学生们在进行“番茄电池原理”探究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未能观察到明显电流形成的基本问题。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从电池形成要素、对电流本身的影响以及相关观察因素逐步入手,以此提出一些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就会逐步养成良好的个人学习习惯,思维模式也将变得更为科学合理,自身学习态度也将有着较强的科学性特点。   (三)挖掘学科思想
  对于高中化学课程来说,教师理应对学生们展开合理引导,促使其在认知的过程中,持续完成建构,从而加深对于知识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在获取一些感性知识的时候,还能基于学科观念本身,不断展开加工,并从中将一些最为重要的实质性内容全部提取出来,进而完成全面整合,在学习有机化学时尤为突出。
  目前来说,高中化学的知识不仅内容有很多,而且十分杂乱,缺乏系统性。如果学生自己的知识系统未能形成结构化,在处理相关问题的时候,很容易出现无法提取相关知识的情况。尤其是在进行知识复习的时候,必须从整体角度出发,创设三维化知识网络,对各类内容进行重新划分,进而提升学习的效果。
  例如,在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展开复习的时候,主要内容包括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以及氧化还原反应。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们通过元素观入手,为其提供全新的思路,逐步建立深入研究内容的基本思路,为实验探究奠定良好基础。此外还需要深入挖掘概念的认知功能,帮助学生们完成全面整合,促使相关知识的调整变得更具系统性特点,了解化学知识学习的基本方法,进而促使学生们能够养成良好的探究性思维。
  (四)合理创设问题
  对于化学教学来说,创新性是其中重要的表现。因此灵动的问题情境可以看作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平台。在设计问题情境的时候,不能单纯有“境”,失去了“情”,更不能和习题完全一样。毕竟“情”主要是指设计的内容需要有着较强的生命力,并带有一定的艺术性特色,以此将学生内心潜在的激情完全展现出来,逐步实现共鸣,促使其深入思考。同时,问题情境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性特色,使得学生能够从多个层次逐步深入,运用自身的思考方式,理解更多新的知识内容。
  例如,在针对实验本身,学习相关仪器功能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基于“一器多用”“一物多制”以及“一制多物”的理念,从多个角度出发,设计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使每个问题各自处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促使多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共同展开交流,让其能够更好地展开问题思考。如此就能让学生通过对比、归纳以及总结的方式,把握早期化学仪器的使用原理,通过深入分析之后,了解其具体使用方法,加深对于实验题的理解程度。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设计方式,创设各个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查漏补缺,排查知识盲点,总结相关基础原理。由此能够看出,通过提升问题情境本身的灵动性特色,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将原本十分复杂的理论内容,变得更为简化,逐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思维。同时还能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设计一些趣味性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于原本很容易犯错的问题,能够逐步实现全面突破,进而使其思维模式得到进一步创新,达到更高的层次。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高中化学教学的时候,教师理应对于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进行全面把握,并结合相关实验,将其中的基本观念全部挖掘出来。基于现有的问题情境,依靠教学创设的方式,促使學生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化学知识学习的乐趣所在。久而久之,学生们的学习水平便会达到更高的层次,为自身的个人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提升其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仕红.现代教学思维下建构高中化学课堂实施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9(3):13-14.
  [2]马金松.浅谈高一化学课堂教学中思维模型的建构[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6(23):334-335.
  [3]朱朝娟.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与实施[J].教育界,2015(11):59.
  作者简介:
  曹亚芬,江苏省南通市,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015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