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生本位的校本课程开发与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娜

  摘   要生本观应该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基本观念,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和制约,在校本课程开发与运用实践中,学生总会在有意无意中游离于课程开发与运用之外,这和学生作为课程主人的角色定位显然是不一致的。因此,学生本位的校本课程开发与运用实践实际上就是在校本课程的规划、组织开发、教学实践、评价、调整等诸多流程环节,以不同的形式表现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校本课程为学生服务,使学生的感受体验成为校本课程开发与运用的依据。
  关键词 学生本位  校本课程  开发  运用
  学生是课程开发与运用的主体,课程开发与运用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原本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的校本课程开发与运用无形中将学生排斥在外。无论是校本课程内容开发、课程评价,还是在校本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更多地是追随或观望。校本课程开发与运用中的学生本位是指在课程开发与运用中以学生为本,课程开发与运用的各个方面都要围绕学生来运作,把学生从课程开发与运用的格局之外纳入到体系之中,恢复学生课程开发与运用的中心地位。
  一、校本课程规划:从学生边缘化转向学生为中心
  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有更多的自主权利,这也使得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前,必须要考虑开发什么样的课程、课程目标是什么、课程开发方向、课程层次水平等问题,只有这些基本问题得到明确解决才能使校本课程开发形成清晰的建设思路。而在以上问题的解决中一个关键问题便是以什么为出发点,即所有问题的研发都要有一个合适的落脚点,这是课程规划时各种基本问题解答的基础[1]。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学生是课程教学的对象,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推进学生的发展,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学生的发展应该是课程规划的中心点,所有问题的解决都应该围绕这个中心点进行。而在教育实践中,学生的发展很容易被掩没在各种利益取向的博弈中。校本课程规划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第一步,校本课程规划中学生的边缘化意味着校本课程开发初始就把学生排除在建设之外,这和生本理念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显然是不一致的。因此,生本理念下的课程开发与运用实践首先就是在课程规划中把边缘化的学生引向中心地位,把学生纳入到课程开发体系中。
  从以上分析可知,学生在校本课程规划中的被边缘化有观念方面的影响,也有利益方面的博弈,以及操作方面的问题。因此,对这种转变的实现,也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强化各方面关于校本课程规划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意识。学生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教育机制生成的起源,更是教育发展的责任使命,所有与教育配套的相关方面都要明确这一点,才能使校本课程规划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成为各方面的自觉选择。其次,要端正课程各方面主体的利益取向。在课程规划过程中,由于各种利益关系生成,形成了不同的利益关系主体,教师、学校、学校领导等在课程规划中形成了各自的利益考虑。如学校领导可能会考虑把校本课程开发发展成为学校特色化、个性化教育品牌发展的路径,而教师可能会考虑到自身的工作任务量或者是职称评定等。最后,还要优化校本课程规划的操作机制。在校本课程规划过程中,参与主体的选择、课程规划的监管等方面的问题都会影响课程规划中的出发点坚守。如果在后期缺乏监管,课程开发就可能向形式化或者空心化方向发展。因此在课程规划中还须要优化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操作机制,通过制度、程序等方面的优化来避免校本课程规划在操作中弱化学生的中心地位。
  二、校本课程组织开发:从学生观望转向学生参与
  校本课程组织开发是校本课程开发与运用的开始,在这个环节,学校课程开发者要收集素材、设计课程内容,并对课程形式进行筛选等等。作为学习主体,学生应该参与到校本课程组织中,表达自己关于校本课程组织的意见和诉求,并推动校本课程组织进程,这也是生本理念下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重要内涵。而在实际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往往会包揽校本课程开发的所有事务,这使得和学生有重要关系的校本课程开发组织活动基本上把学生排除在外,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组织中,处于观望地位,置身于课程开发组织的事务之外。因此生本理念下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重要任务便是在课程开发组织中,使学生由观望状态转变为课程组织开发的参与者[2]。
  由于教师的师本位思想及其对教学的理解偏差,加上教师对学生素质能力方面的预估不足,这使得教师很难放心地让学生参与到课程开发组织中。因此,对课程开发实践中的生本理念落实还需要从以下方面有所调整,使学生在课程开发组织中由观望转向参与。首先,转变教师的师本位思想。让学生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组织中,就意味着学生在课程问题方面有了一定话语权,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形成对师本位思想的挑战。因此,必须推动教师的师本位思想转变,这样教师会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生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力。其次,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由于长期以来的教师包办思想,很多教师对教学概念的理解片面化或表面化,因此,必须要督促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拓展教师的思想视野,使教师在教学思想上有所进步。教师真正在教育思想上有所转变时,便会为学生参与课程组织开发提供机会。最后,须要推动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作为生命个体,每位学生都有无限的潜力可以发掘,只是一直以来,教师和家庭习惯于对学生进行过度保护,这使得学生的潜力很少被发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须要引导教师给予学生合理信任,教师在信任基础上,给予学生适当的技能技巧培养,在学生逐渐深入参与到课程开发组织中时,其所具有的潜能便会逐渐发掘出来。
  三、校本课程教学实践:由学生跟从转向学生主动探索
  校本课程教学实践是课程开发与运用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校本课程学习成果。对学生来说,学习的过程是个体对知识进行探索和建构的过程,只有个体自行穿过知识的迷雾,个体才能对相关知识形成深刻理解,自然完成知识建构。在这个过程中,校本課程教学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探索;另一个选择是教师直接把知识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灌输给学生,学生省却了知识探索的迷茫彷徨,直接得到了知识结论。相对于前者,后者更多的是教师探索、学生跟从。虽然大多数人都认为前一种方案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在实践中,出于操作方面的便利,以及教师对教学的理解,教师对课程的实施往往以后者为主。在这种课程教学实践模式下,学生没有真正深入到课程中,这和课程运用实践的生本理念是相悖的。因此要完全把生本理念落实在课程运用实践中,还须要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把学生由跟从状态转变为主动探索状态[3]。   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追随教师而不是主动探索,和教师的思想认识有关,也和教师操作方面的选择有关,同时和现行教育评价也有一定关系。因此,对这个转变的实现也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来促成。第一,教师的思想认识转变。课程教学为学生成长服务,学生的成长过程也是自主探究的过程,这个探究过程不可取代,但是很多教師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其在实践中总是代替学生进行知识探索。因此,必须要通过主题学习或者加强教研的方式,使教师重新探讨学生的成长本质,使其对学生知识学习的思想认识得到根本上的转变。第二,教师的教学操作思维转变。教师掌握着更多学科知识,这使其对知识的推理相对而言比较轻松,而要在校本课程教学中推动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的情意得到发展,教师不仅要考虑到知识方面的问题,也需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接受、认知特征、心理影响等方面问题,还需要教师把握引导和探索的节点。因此要使生本理念落实还需要教师在教学操作方面有所转变,要形成这种转变,关键在于教师对教育使命的理解。第三,教育评价的调整。评价是课程教学的导向,教师的校本课程教学要接受各种各样的评价。在校本课程评价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非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时,教师的教学自然会跟随评价的指引来教学,忽略学生的主动探索,反之在评价指向学习过程时,教师自然就会在校本课程教学中让学生更多地主动探索。
  四、校本课程评价:由学生缺失转向评价主体
  在校本课程开发与运用后,还会进行相应的校本课程评价,总结其中的经验,反思其中的得失。但是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评价中,学生并没有参与到校本课程评价中,或者仅仅为课程评价通过表格等方式提供一点反馈信息。校本课程评价的主体一般是学校、教师等,这一点和学生作为课程主人的身份显然是不一致的,也不利于形成最合乎实际情况的课程评价[4]。生本理念下的课程开发与运用实践必须要突出学生的课程主人身份,使学生成为校本课程评价的主体。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以下几点。第一,在校本课程评价中强调学生感受。在评价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会使得最应该受到重视的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被轻视或忽略,这种轻视或忽略大大弱化了学生参与课程评价的必要性,因此要改善学生在评价中的缺失问题,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在校本课程评价中突出学生的感受,使学生的感受成为一个重要因素,加强学生参与评价的必要性。第二,提高学生的评价素质。校本课程评价是一个复杂问题,而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在课程评价方面有一些不足,这也淡化了学生校本课程评价参与的可行性,要使学生参与到校本课程评价中,还须要通过组织学习、展示演练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评价素质能力。第三,调整各方面对学生的校本课程角色认识。学生是校本课程的主人,但是在实践中学校和教师往往会把课程和学生分离开来,割裂学生和课程的关系。这种对学生课程角色的认识使得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与运用评价的必要性被淡化,为了加强这种必要性,必须通过学生地位角色明确、实践活动证明等方式使各方面重新认识学生在课程中的角色,真正把学生作为校本课程的主人。
  五、校本课程调整:由学生为参考到重视学生感受
  校本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察课程开发与运用情况,并为下一步的课程开发提供经验教训,使课程开发得到改善。因此,在校本课程评价结束后,一个重要环节便是根据课程评价建议进行校本课程的调整。校本课程开发不足最重要的表现是对学生教学的成效如何,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进步。因此,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应该是课程调整最重要的动力。但是在实践中往往会形成本末倒置的状态,学生的意见往往只是参考。因此,生本理念下校本课程开发与运用调整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重视学生感受。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课程开发的目的也是课程调整的目的,为学生发展服务是课程开发的目的,也是课程调整的目的,只有明确这一点,才能使课程调整的出发点得到端正,使学生的感受得到各方面的重视,并在课程调整中体现出来。其次要调整校本课程调整的思想。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开发调整的最终目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各方面参与主体只有明确了这个思想,才会在课程调整中认真总结建设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把学生的诉求或感受作为校本课程开发要调整的方向。最后要强化学生感受。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和体验者,也是校本课程开发成果的接受者,学生对校本课程开发情况虽然难以形成系统的理论总结,但是其对校本课程开发情况会形成一定的感性体验。这些体验下隐含着课程开发的优点或不足,对其中感性经验的总结就可以知道课程开发是否成功,也能总结出课程开发存在的真正问题,明确课程调整要保留哪些内容,要完善哪些环节。因此必须在校本课程实践时通过意义公示等方式强化学生课程感受的价值意义,以便使学生的价值意义得到各方面重视,使学生感受在校本课程调整中处于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 朱小敏.以“致真”理念引领生本化课程建设[J].教育界,2017(02).
  [2] 李淑云.生本教育: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的理念向度[J].社科纵横,2016(07).
  [3] 李大成.以生为本的学校课程管理与评价[J].基础教育参考,2018(01).
  [4] 廖信林,吴友群.地方财经高校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建设实践及改进——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J].柳州师专学报,2017,32(05).
  [作者:王娜(1979-),女,河南周口人,周口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陈国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029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