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产教融合要用好产业先进元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他是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教学名师、珠江学者、广东高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国家特高专业群带头人、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带头人;他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他还担任广东省绿色日用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职担任广东省化妆品学会副理事长、广州环亚化妆品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他就是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龚盛昭,一位不折不扣的“双师型”教师。他注重产教融合,实践“需求引领、元素聚焦、服务驱动”育人模式,推动校企协同研制了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教材、教學案例、试题库等教学资源,邀请行业知名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训、实习,实现了精准对接、精准育人。
  专业:找对方向,办出特色
  产教融合是提高育人质量的有效手段,如何实现产教深度融合?这是龚盛昭从教20多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1996年,龚盛昭到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任教。“我是学精细化工专业的,硕士毕业后分配到广州味精食品厂工作。但是在工厂上班比较枯燥,加上我一直有一个教书育人的情结,干了一段时间后正好碰上广东轻院要开办精细化工专业,所以我就来到学校。”
  办一个新专业其实是一个创业的过程。当时学校是一所轻工业部下属的中专,是最早开办精细化工专业的中专学校之一,但是一开始没有师资、没有教材、没有实验设备,可以说一切都是空白。
  如何破局?龚盛昭意识到,“办专业最重要是找到办学方向,我们要为地方经济服务,产业需要什么人就培养什么人”。他到珠三角精细化工厂进行了一次比较详细的调研,基本摸清了珠三角精细化工的情况,发现精细化工厂很多,方向也很杂,但日化和涂料两个方向发展很快,因此确定了专业办学方向是为日化和涂料企业培养人才。
  找到办学方向之后,面临怎么把专业办出特色的问题。1998年,学校由中专升格为高职院校。2000年,精细化工专业开始招收高职学生。当时,龚盛昭就明确提出,“要搞产学研,别人一般只能做好前面两个字,我要把第三个字做得更好”。他的周末和课余时间,几乎都在实验室度过,带着学生一起做研发。
  至今,龚盛昭发表了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10余项,市级项目10余项;获得科技成果鉴定24项,其中,国际先进2项,国内领先22项;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等科技奖励18次;申请发明专利100余件,发明专利授权51件。
  2008—2012年,精细化工专业进行了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校企共育英才模式探索和实践。经过数年积累与发展,专业已经办出特色,成为国家“双高计划”专业群的核心专业。
  育人:评价学生, KPI说了算
  20多年来,龚盛昭一直坚守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他用“产教融合,教书育人”八个字来总结自己的职业生涯。
  为了确保人才评价标准科学,龚盛昭和他的团队将产业科学管理元素,如质量、创新、团队、职业道德等元素融入课程考核,提炼出课程考核的“关键业绩指标(KPI)”,由校企双导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组成,以确保人才评价科学、客观。
  通过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均得到大幅度提升,学生参加挑战杯国赛、技能大赛国赛均获得过一等奖,学生获得省级以上荣誉40余项;他们指导学生申请了18件发明专利,并已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件,指导学生发表科技论文30余篇。在校期间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为学生毕业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许多学生毕业后都能谋到化妆品工程师这一需要很强创新能力的职位,还产生了一大批化妆品企业老板,学生称“龚教授工作室就是老板批发工作室”。
  在教学改革中,龚盛昭及其教学团队开创性地将科研项目融入课程教学,进行项目化课程教学,即围绕完成一个科研项目(产品研发)的整个流程来组织教学,由校企双导师组成教学团队全程指导学生,依据项目流程和规范实施教学和研究。学生通过参与一个完整的科研项目掌握产品的开发流程,学习工艺开发、配方研发、测试评价、污染控制、生产管理等专业知识,并在解决项目技术问题中实现创新能力、专业技能和工匠精神的培养。
  他们还将产业先进元素深度融入专业教学过程,确保专业教学资源和育人标准符合产业发展要求。一是与产业工程师共研教学标准。与广州环亚化妆品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共研了教学标准,将产业链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中。二是与产业工程师共编教材和建设精品课程。如与环亚陈庆生高工等共编的《日用化学品制造原理与工艺》就将产业最新技术、标准、法规融入教材,将该课程建成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三是与产业工程师共研教学案例和试题库。与化妆品产业链30多家企业合作共研了教学案例集和试题库,实现企业案例进课堂。
  龚盛昭始终强调教书为育人,工作中,他一直担任学生班主任或专业导师,给学生的学习成长以引领和指导;生活中,他关心、爱护学生,全身心投入班集体中,深受学生爱戴和尊重。
  他非常注意个人言行,认为教师的行为将对学生产生莫大的潜在影响。对待后进生,他从不带任何偏见,而是循循善诱鼓励他们迎头赶上。学生这样评价他:“龚老师不仅教我们知识,还教我们做人。”一位学生沉迷游戏,无心向学,他多次找学生谈心,鼓励学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毕业后十年后,这名学生成功创办了一家化妆品公司,回校参加校友活动时,深情向龚盛昭鞠了一躬,说:“没有龚老师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
  团队:培养技能,研教融合
  作为精细化工技术专业创始人,龚盛昭深知团队协作、薪火传承的重要性,他一开始就非常注重专业团队建设,并致力打造一支“强教学、强科研、强服务”的双师型团队。
  对于每一位青年教师,龚盛昭都从授课计划、授课教案、课件制作、作业批改到考核方法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均给予亲自指导。他鼓励青年教师全程参与实训和实习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中得到不断的锻炼,促进青年教师职业素质养成。他倡导通过科研服务提升教学水平,他总是带领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科研项目攻关和提供技术服务,让青年教师在与企业的实践合作中获得亲身体验和最快的成长进步。他鼓励青年教师访学进修、学历提升,并为他们外出交流提供条件支撑。青年教师进步很快,团队里的青年教师都主持有省级项目,特别是教师徐梦漪获得了学校唯一的青年珠江学者头衔。
  为了培养一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团队,龚盛昭特别注重提高团队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产业服务能力,并创造性地实施了“六个一”专职教师专业技能和服务产业能力提升计划,即“选定一个产业服务研究方向、组建一个产业服务创新团队、坚守一线教学守好三尺讲台、建好一门产教融合优质课程、培养一支以研育创学生团队、服务一个行业龙头创新企业”。在“六个一”引领下,团队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取得了丰硕产教融合成果。
  在培养教师专业技能的过程中,课程教学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龚盛昭总是率先垂范,主动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和教授任务,组建课程教学团队,主持研发课程教材、课程标准、学习指南、授课计划、授课教案、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两门课程都建成了国家精品课程,在教学团队内掀起了精品课程建设的高潮。教学团队取得了丰硕的精品课程建设成果:1 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 门国家精品课程,2门广东省精品课程,1门广东省精品视频公开课程,4 门教指委精品课程,6 门学院精品课程,是学校建设精品课程数量最多的专业教学团队。
  龚盛昭还非常重视教学团队建设中“研教融合”的文化培养。他定期组织专业研讨会,针对专业青年教师的专业方向与特长,进行研究动态与前沿问题的学术研讨;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开展教学经验、成果、动态方面的交流探讨,鼓励和指导青年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为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他组织专业设计、授课计划、作业批改、考核评价等方面的课前培训,并经常性地与兼职教师进行教学业务交流和教学观摩,使兼职教师既“会做”又“能教”。经过多年努力,教学团队已经形成“引领、传承、帮扶、带动、助推”的良好文化氛围。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责任编辑黄日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183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