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精准育人”模式下的产业学院实践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问题的提出
产业学院是高校与企业实施产学深度合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新型教育实体,具有功能目的服务性、办学模式合作性和教学内容职业性的育人特点。产业学院的育人模式是“产教融合、校企双精准育人”的育人模式创新,理论支撑主要有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提出的教育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弗里曼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等。
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的一种新模式,虽然理论上可以支撑产业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但关于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系统研究较少。目前国内相关研究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如何通过建立产业学院加强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以提高经济效益;二是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模式研究;三是产业学院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研究。但多数研究仅限于提出相关理论、模型,关于产业学院具体实施措施的研究较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双精准育人既是高职院校在新时代推进内涵建设和创新发展的方向,也是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方向。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深入推动校企双方产学合作,探索产业学院构建和实践具有重要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意义。
二、产业学院内涵
产业学院如何界定?许文静认为,产业学院是学校、企业与政府通过合作共建、资源共享、利益共赢、风险共担、联合创新的实体组织。[1]李宝银等认为,产业学院是高校、行业、企业和地方政府等用人单位或组织,以行业专门人才培养、企业员工培训、科技研发、文化传承等为共同目标指向而构建的全程融入行业、企业元素的二级学院或以二级学院机制运作的办学机构。[2]胡文龙认为,产业学院位于产业链、创新链和教育链融合处,应精准分析产业需求,引入社会办学力量,与龙头骨干企业和特色行业协同共建、采用企业化运作机制,推动教育供给侧结构调整和质量提升。[3]
综上,产业学院是为了服务某个特定行业或企业,引入社会办学力量,与校、政、企、协多方协同共建,采用企业化管理方式、市场化运行机制,以行业专门人才培养、企业员工培训、科技研发、文化传承等为共同目标指向而构建的全程融入行业、企业元素的二级学院或以二级学院机制运作的办学机构。产业学院作为校企深度对接的一种合作模式,已逐渐成为高职院校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的重要载体。
“麦田华彩影视制作产业学院”是珠海艺术职业学院与珠海麦田华彩影视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产业学院,该公司是珠海首家集大型项目制作与实践教育于一体的影视后期制作公司,业务板块主要以影视产业链的影视制作为主,包括拍摄、编辑(初剪)和后期制作(特效制作、图像处理)等影视制作,以专业的视效团队和优质的项目资源,开展影视视觉特效制作与视觉创意设计为主的数字科技服务,是珠三角地区规模较大的影视后期制作公司。在中国影视行业全面利好的发展形势下,影视后期特效制作项目人才需求越来越多,为了提升学生的专业和实际动手能力,掌握行业前沿技术和企业工作流程,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效实施产教融合,经校企双方协商,成立并共建“麦田华彩影视制作产业学院”,通过这一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建立了更加紧密和稳固的合作关系,实施具有针对性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建成优质的实践教学基地,真正实现了行业企业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有效对接,构建了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流程,以及与社会就业岗位匹配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三、基于影视动漫专业群的“麦田华彩影视制作产业学院”办学实践探索
学校集聚和整合了校内人才、资源和资金力量,协同珠海麦田华彩影视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影视动漫设计和影视多媒体技术等专业构建的专业群,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产业链—专业群—产业学院为主线,本着“共享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原则成立了“麦田华彩影视制作产业学院”, 创新了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突破了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壁垒,在专业改造、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标准、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设计、双师结构教师与管理队伍建设和机制体制创新等方面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发展探索新路,实现地方产业与高职教育全面融合。
(一)产业学院的运行模式
根据产业转型与发展要求,适时调整专业群建设方向和各专业培养方向,探索产业学院运行新模式。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依据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毕业要求设置课程,将企业的相关项目以课程方式嵌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实施与区域产业需求相吻合的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的“双证”制度;制定产业学院学生遴选办法,完善学生学业进院和退出机制;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将学生学习成效的达成作为建设的核心内容,运作过程不断完善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教学质量保障与持续改善体系,健全促进教学质量的规章制度,重构学校、企业等多元参与的全过程、形成性的教学质量评价和反馈机制,制定和实施持续改进方案,促进学生核心能力达成,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要。企业依托行业和市场资源优势,向学校提供本企业职业岗位特征描述,各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等级,负责承担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及顶岗实习。学校负责承担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产业学院教学上执行学校的相关管理规定,在企业学习和实习实训期间,还需执行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制定適合产业学院独立的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学校负责招生计划的落实和开展招生工作,学生毕业由企业负责安排和推荐与所学专业方向对口的就业岗位。校企双方分别挂牌成立的产业学院,均可在对方发布信息中使用共同商定的名称,并开展教学、实习实训、培训、科研等合作项目,产业学院挂靠在珠海艺术职业学院,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校企双方投入的资产权不发生所有权转移,双方共同分担产业学院的日常教学、实训、管理等运营所需的费用。
(二)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
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是:遵循认知规律、分段递进、能力提升的原则,将人才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学年):基础素质培养+企业文化教育,在学校学习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主要以综合素质基础课和职业认知等课程为主,了解行业企业发展现状,对职业生涯发展进行规划。
第二阶段(第二学年):专业学习+岗位技能训练,进入企业学习,实施课程置换和项目化教学,在开展专业课程讲授中穿插岗位技能训练,通过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
第三阶段(第三学年):真实项目实战,在企业或由企业安排的场所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实战,进行定向培养,分真实项目模拟操作、师傅指导学生参与真实项目、学生独立完成真实项目三个阶段,课程与实战项目深度融合,为企业创造社会价值,体现“产教融合、精准育人的”的特性。
(三)产业学院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
以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为人才培养核心目标,充分利用与企业协同效应和资源优势,企业先进关键技术和典型工艺流程,重整和优化课程体系,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与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能力拓展与职业准入课程等四大教学模块“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课程体系,改进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在公共基础与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中嵌入“企业法律法规实务” “企业文化概论”等课程;在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中,根据产业学院和专业群的建设目标,以企业生产项目为教学项目,打造基础课程平台和基础核心课程群;在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中,根据企业生产项目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构建专业技术课程链,打造理实一体化的专业核心课程和综合实践课,实施校企教师的主、辅导制,为学生提供充裕的企业实践时空;在能力拓展与职业准入课程模块中,打造拓展跨界技术与职业准入课程群,实现企业岗位要求与在校学习的互联互通,构建以区域产业链为背景、以专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学习与实践立交桥,充分利用引入的企业入校平台,通过在企业校内教学实践、仿真实训、参与真实项目等实施工学交替教学,使学生感受企业文化氛围,接受生产与管理理念,实现“学习内容是生产,通过生产实现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四)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岗位课程资源
依据对产业需求、职业岗位及工作过程的分析,按照归纳行动领域、转化学习领域、设定学习情景的课程开发流程,校企合作开发企业岗位课程和编写特色教材,将企业真实项目内化为课程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学习和实践,共建课程教学资源,除课堂学习和现场实践外,通过移动云课堂、在线开放课程等手段开展学生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实施反转课堂教学改革。
(五)打造优质的产业学院教学团队和管理队伍
校企混编“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全面打造“教学+服务+创新”的教师团队。学校选派优秀教师与业务骨干进入产业学院并参与企业的相关工作,经企业培训考核通过后可承担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承担或参与企业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性技术研究、项目、品牌营销与技术服务和科研等活动,与企业合作申报和承担国家、省和市级等各类项目。企业负责安排企业的技术骨干和能手进入产业学院,承担产业学院的专业课教学及实践教学任务。为保证产业学院顺利开展工作,共同成立产业学院管理机构,双方均配备专门人员负责产业学院的教学、学生管理及党团等管理工作,双方各自委派、任命进入产业学院工作的人员,与原单位的人事及劳动关系保持不变,在产业学院工作期间享受双岗双薪待遇,以利于打造一支优质的教学团队和管理队伍。
(六)实施多元的课程和学业产业学院考核评价方式
以能力为标准,以岗位工作要求为参照制定考核标准,改革课程考核和学业考评的评价方式,按照企业的标准实行理论与实训“双考”制的课程考核方式;研制和实施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和业绩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学业考核评价标准。根据学生在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及各类实践中取得的各类成果,准予其申请免修相关课程或替代相关课程学分。
产业学院是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新情况和新问题会不断出现,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改进,才能更有效地实施产教融合和精准育人,以符合产业和企业需求。产业学院的诞生与发展目前仍处于积极尝试阶段,以专业群为基础建设的产业学院如何打破原来校企合作中企业和二级学院“一对一”单兵对接的局限,以围绕产业链、打造相关专业集群为建设机制,创新办学模式和运作机制,也是需要进一步深化的内容。
參考文献:
[1]许文静.整体性视域下产业学院内部结构的治理逻辑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9):12-16.
[2]李宝银,汤凤莲,郑细鸣.产业学院的功能设计与运行模式[J].教育评论,2015(11):3-6.
[3]胡文龙.论产业学院组织制度创新的逻辑:三链融合的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13-17.
责任编辑 陈春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96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