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产教融合新常态下大学生精准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路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新常态下,结合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对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异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健康、灵活、高效的大学生精准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路径,以期为地方普通高校融入区域产业发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精准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9-0020-03
   一、引言
   2015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中首次以“精准”提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要求[1-2]。次年3 月,教育部在《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精准推送就业服务机制,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和高质量的就业[3-4]。这些文件的出臺对新形势下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指明了方向。据统计,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800万,再次创造了新的“史上最难就业季”。而在就业市场中,大学生就业的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岗位不匹配、胜任度差,个人定位不准确、频繁跳槽等几个问题,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质量下降[5]。因此,实施精准就业,在大学期间即开展精准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势在必行。
   近年来,为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思路,国务院提出普通高校特别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当以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全面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主动融入区域和产业发展中。在此新常态下,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已成为高校自身发展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及必然选择。校企合作为高校学生培养与行业发展趋于同步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辅之以专业多元的准职业人能力锻炼,为实现精准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校企合作专业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就业指导服务,是由高校辅导员教师和企业职业管理教师共同负责开展,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背景下,两者通过相互协作,发挥各自优势,对构建健康、灵活、高效的精准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而在就业市场方面,一方面,企业有人才需求但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但是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出现这种“两难问题”,究其原因,与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就业能力以及就业信息推送等问题有直接的关系。
   (一)学生就业意识不强,求职内动力不足
   学生从高强度的高中毕业步入大学,学习环境与生活环境发生明显改变。大一阶段学生对大学生活充满好奇,更多的是采取一种放任或盲从的态度,而面对相对较遥远的就业问题,缺乏必要的认知和了解。到了毕业季,由于对就业市场和个人能力水平的认知不足,且没有形成成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就盲目地成为就业大军中的一员。一旦进入实际工作岗位,发现与自己对工作的期望存在落差,或专业不对口,或无法胜任,继而离职跳槽,形成二次择业的局面。对于企业来说,因招来的学生无法胜任岗位能力要求,或就业稳定性差,导致招聘成本升高,对应届毕业生失去信心,从而更青睐于有经验的大学生,无形中又增加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二)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无法满足企业岗位的能力需求
   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学校知识结构的滞后性,导致学生学到的理论在实际工作中难以付诸实践;二是学生缺乏对岗位胜任能力具体内容的认知,缺乏相应的锻炼和培养;三是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变过程中,学生无法适应企业严苛的管理制度和对工作效率的要求,从生理到心理两个方面,产生对就业岗位的排斥。从企业的角度看,以上原因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应届毕业生无法胜任岗位工作。
   (三)就业信息推送不精准,就业政策宣传不到位,针对性不强
   学生如何选择将来的发展方向,由多方面因素决定,包括家庭状况、学业水平、个人能力等多个方面。学生在进行就业意向选择时能否充分掌握和了解相关方向的就业政策与就业信息,以及能否按照自身条件做出最有利于个人发展的决定,这就需要从事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学校和企业的教师为学生提供精准的就业信息推送或者就业政策的宣传。
   (四)特殊群体学生就业关注度不足,就业质量不高
   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总会存在一些诸如学习困难、家庭经济困难、心理困难等特殊群体学生。加之,近年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毕业生加入到升学或者考公务员和教师编的队伍中来,以缓冲就业压力。在备考期间这些学生错过了毕业季“金九银十”的就业高峰期,而在所有考试结果尘埃落定之后,企业的招聘工作已基本进入淡季。学生因一直处于备考状态,面对落榜,面对毕业必然存在就业的困难与迷茫,这些特殊群体的学生比普通的学生更需要关注和指导。
   三、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背景下精准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思路
  近年来,枣庄学院围绕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主线,积极推进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教育部主推的六个产教融合促进计划项目先后落户枣庄学院,各院系校企合作专业占学院专业总数的一半以上,呈现百花齐放之势。2018年11月,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枣庄学院承办的“2018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经验交流会”在山东枣庄隆重召开,标志着新时代背景下产教融合迈进了“大平台+”的新阶段。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新常态下,结合上文中高校大学生在精准就业方面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四点对策:
   (一)唤醒学生生涯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求职就业内动力    1.将就业指导服务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提高工作实效。将就业指导课程贯穿于学生大学课程的不同阶段,对不同年级不同情况的学生开展分类指导,建立一套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具体来讲,可在学生新生入学阶段、大一阶段开设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相关课程,引导学生确立大学阶段学习目标,并逐步细化自己的阶段性目标,督促验收。大二阶段,通过组织开展专题讲座、主题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专业行业发展,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大三阶段,开展创新创业课程,引导学生理解企业需求,孵化创业作品。并通过鼓励学生跟随高年级学生参加企业宣讲、专家讲座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有计划地培养大学生就业择业技能。对大四即将面临毕业的学生,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指导学生制作简历,掌握就业择业技巧等,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树立求职就业意识,最终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2.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测试结果,全面了解学生综合情况,了解学生动向,有针对性开展个别指导。自新生入学开始,每年进行学生动向调查,对不同发展定位学生进行适度关注指导。
   3.分年级开展系列主题活动,融入企业文化特色,强化学生就业意识。根据学生就业指导相关课程的开设情况,分年级开展不同形式的系列主题活动。例如,可在大一期间职业生涯規划课程结课之后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在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开设之后组织创新创业主题活动,在就业指导课程结课之后举办简历设计大赛、模拟招聘会等活动。主题活动的开展以有过课程基础的高年级学生为主,低年级学生观摩,在学生群体范围内形成积极的就业氛围,唤醒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和就业择业意识。
   (二)依托校企合作资源,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全方位提升
   1.开展工程师自主教学,增强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对高校来讲,无论是教学课程设计抑或是就业能力培养工作,都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存在相对滞后性。引进校企合作资源,以培养学生应用型能力为核心抓点,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学校授课与企业授课合理分配,企业授课由具有行业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开展自主教学,使企业课程上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专业知识这个学业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围绕准职业人管理类课程,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认知水平
   准职业人管理是按照企业对职业人的基本要求来管理,即把应届毕业生就业初期需要突击具备的职业能力向前移到大学期间来进行培养,让学生在校园中即开始进行职业能力的学习和实践。为增强职业管理实践效果,校企合作专业还可以依托企业资源,邀请专业对口的专家、学者、一线工程师、HR等到学校讲学,从多个方面开拓学生视野,提高专业能力认知水平。
   3.依托企业资源,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当前高校非常重视的学生能力培养之一,也是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具体实践。校企合作专业在创新创业方面优势明显,依托企业资源,学生可以在真实的企业项目实践和各级创新创业赛事中锻炼能力,提高水平。校企合作专业学生在进入校园后,学习和生活环境融入企业元素,让学生与企业不再有距离感,有利于学生毕业后更快更好地融入企业。
   (三)完善精准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精准推送就业信息
   1.校企合作建立人才资源库和企业资源池,做好体系建设数据积累
   校企双方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制定“双主线”就业人才考评方案,学校侧重于实施常规的综合素质考评,企业侧重于实施具有企业特色的综合能力考评,双方从两条主线积累考评数据,从而建立起全方位的人才评价体系和人才资源库。学校在综合学生专业特色、就业意向的基础上,进行企业拓展工作,与相关企业签署校企合作意向协议,共同探讨就业岗位胜任力标准建设,制定完善的岗位胜任力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企业资源池和岗位资源池的数据库积累工作。
   2.以数据交流驱动学生与企业双向互动,在互动中提高就业精准度
   在构建人才数据库和企业资源池的基础上,通过引进企业资源到学校中开展相关活动,提高学生行业认知的同时,增加企业信息曝光度。通过学生走进企业进行见习和顶岗实习,开展职业访谈,组织职业情景剧活动等方式,加强学生与企业互动,让两者加强相互了解,为毕业季更精准地进行双向选择打好基础。
   3.立足新媒体阵地,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进行精准就业信息推送
   信息爆炸的时代,青年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越来越倾向于手机APP、微信、微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立足学生获取信息的新阵地、新领域,从毕业季集中时间段的“泛式推送”向整个学习期间不间断的“精准推送”转变,精准推送符合专业内涵的就业政策、岗位信息、指导服务,建立精准就业施策与支持服务的常态机制,真正实现精准化就业服务。
   (四)关注学生动向,尊重学生个人意愿,制定个性化指导
   1.引导升学意愿较强学生坚定升学选择,开展好升学指导服务工作
   虽然学校在大一新生入学时就开设了职业生涯课程,但因学生自觉性较差,课程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不能产生后期持续有效的动力,导致很多学生在面临未来职业发展规划时呈现少有落实细节规划的现象。面对就业压力与当前平台的不满意,部分学生选择升学继续深造。辅导员或班主任教师,应注意提前了解学生动向,对基础知识扎实、升学意愿强烈的学生加以引导,提供资源,帮助学生更高效、高质量地完成升学规划。
   2.关注升学落榜学生,了解就业意向,积极动员,推荐就业
   升学落榜学生在升学结束后招聘季进入淡季,一般是常年招聘单位或一些综合实力较强企业单位补录。招聘资源相对较少,而面临就业时很多学生存在缓就业或慢就业的状态,或本着先就业再择业的心态,导致学生就业质量不高,就业满意度不高。此时,应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指导,引导学生重视就业,理清就业方向,并根据就业信息库资源,推荐学生就业。
   3.关注特殊困难群体就业质量
   家庭困难学生、心理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因自身家庭特殊情况或自身存在的问题导致就业意识薄弱,就业面选择较为狭窄。 因此,应建立困难学生就业动态数据库,在学生进入大三之后就展开对学生就业意向的关注,助推精准帮扶。并全面开展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客观认知与评估个人能力和水平,克服心理困惑,正视市场需求,培养学生在求职中的抗压抗挫能力,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就业观。
   四、结论与展望
   诚然,影响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还有很多,但是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已逐渐成为高校培养学生的发展方向的当下,利用企业资源,发挥好学生辅导员及企业职业管理教师的角色作用,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成长成才,最终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推动地方区域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新华.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急需启动创新创业引擎 专家解读《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J].劳动保障世界,2015(13):9.
  [2]汪友仁.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分析[J].青年时代,2017(23):153-154.
  [3]吕媛.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13):40-44.
  [4]李明月,张朝红.建立健全高校精准就业服务机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为例[J].教育时空,2016(21):136-137.
  [5]宋天华,邹大勇.高校大学生精准就业方法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9):84-8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05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