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新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路径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作为高职院校中新的办学模式形式,产教融合是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促进成果的转换的重要途径,在了解产教融合的内涵的基礎上,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当前的不足进行分析探讨,对传统的校企办学模式深化改革,优化多方面举措,实现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改善,形成良性的企业及产教融合互动,提升行业协会合作水平,创建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完成职业教育现代化目标。
  关键词:创新经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路径
  创新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办学的基本理念是促进生产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学校和企业优化合作,综合生产和教育应被视为学校建设的主线和主题。可以看出,生产的深度整合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目前高职院校产学结合,深化综合生产教育,对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有现实意义。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
  生产一体化的本质和教育的综合生产为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之一,以人才培养为基础,在实施完全政策鼓励以及制度制约的前提下,完成主体生产及教育优势作用的整合发挥,从而完善资源及信息体系。生产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企业互动的结果,是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和高职院校“双主体”的结果。双方依靠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参与其教育和经济活动。在校企合作经营机制和合作教育的帮助下,双方完成资源共享课程开发,项目合作,成果转化等活动。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形式单一,产教融合有待进一步深化
  高职院校应该形成学校及企业间的深度综合教育生产形式的整合,以实际的政策支持为指导,强化教育体系形式,对于部分学校存在的生产及教育的探索途径,根据理论研究的结果内容,完善两者间有效的合作机制,在理论内容的指引下,形成良性的互动发展机制。产教融合仍在实践发展中。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不能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主体作用,需要深化生产和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势。
  (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意识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企业生产教育一体化,有利于优化高校知识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社会服务水平。目前,由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深度合作,高职院校在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社会服务方面不是很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于企业的需求。寻找企业合作的正确起点吸引企业的参与,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改善限制了整合的深度详情,实现产教融合深化。
  (三)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企业和行业参与生产和教育一体化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优化,但总体而言,校企合作仍然呈现出“学校热、企业冷”趋势。目前,校企合作仍然是一个眼高手低的项目形式。 在一方面,企业的利润,并在教育公益性质之间的矛盾,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找不到利益平衡。而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政策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又没有税收优惠政策。学校需要把“效率优先、保障公平”的机制引入到人才培养的制度设计中,把机制运行对人才培养活动可能产生的价值增量作为首要考量,并把它渗透到内部治理、专业设置、专业群建设、人才选拔、技术研究、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
  三、产教融合的对策与路径思考
  (一)把握生产一体化的本质和教育形式
  把握生产一体化的本质和教育形式,其实质是高职教育的社会化应完善大学制度和企业制度。发挥综合技术价值和工业价值,在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中应引入“效率第一,公平第一”的机制,把机制运作可能产生的附加值作为人才培养活动的主要考虑因素,渗透到内部治理,专业设置,专业团队建设,人才选拔,技术研究,设施建设等。技术开发的价值实现有价值的技术。学校的价值取向技术研究更倾向于技术知识成就,忽略了生产技术。学校与企业开展产品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合作的思路将首先从企业到学校,在综合技术价值和行业价值方面更加靠近。对社会进步做出更实际的贡献将更加直接和明显。
  (二)立足地方,找准基点
  根据相关的产业及生产整合教育体系,实现经济性的人才培养方式,以资本及服务导向特征为指引,进行地区的高职院校的经济及地方人才基本观点引进,实现观点及产学的良性结合,促进多种形式的工作室的建立,以技术研发中心为核心,形成创新化的人才培养途径,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及创新开发能力,不仅能够获得较高质量的人才,同时能够进一步推动技术的革新及发展,通过办理学校能够实现办学成本的降低,同时能够较高水平提升培训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对于企业的文化充分理解的同时,深化学生对于自身职业的认同,明确职业的发展规划设定发展的目标。文化特征也在优化和改进生产管理和质量优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审时度势,设定阈值
  产教融合动态整合,决定了高度一体化的生产和教育的阈值。从产业环境的角度来看,企业面临着“劳动力短缺”,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嵌入了“人才招聘”,大学中的制度形式存在滞后的劣势,其人才的培养形式无法与实际的企业需要形成一体化,同时员工的忠诚度存在明显的缺失,无法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积极性不足等因素,导致实际企业热情消融,对此应根据实际环境建立综合生产和教育阈值,实现双方“匹配”,因为学校需求与自身能力的供给有密切的联系,同时学校的需求应该与企业的供给形式符合,以当前的学校培养人才阶段为引导,完全推动项目的专业化建设,实现生产教育形式的一体化建设,产教融合的效果更加合理。
  结语: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优势相辅相成。在具体操作层面,生产,教学和科研一体化,根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标准和技术研发的要求满足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需要,实现课程开发,促进双方合作,根据人才培养计划,形成教学团队合作,协同管理完成校企合作与协作教育评估。
  参考文献:
  [1]杨海峰,黄陈,李艳艳, 等.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时代特征与路径选择[J].高教学刊,2018,(6):57-59.
  [2]陈诗慧.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1(4):1-4.
  作者简介:
  王  莹(1984-),女,汉族,辽宁省沈阳市人,管理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420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