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产教融合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探索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徐迪静 杨伟群 余立军

  [摘           要]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的支撑。当前各高校的主要教育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促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其在建设中仍旧存在缺乏师资、欠缺资源、制度保障不健全及激励措施不完备等问题。以宁波高校的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发展模式为重点,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健全机制体制、培养师资队伍等相关措施,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更好地开展,并获取积极成效,希望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基地;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8-0050-0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到“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校企协同育人,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成长途径,用10年时间,形成教育与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此外,各高校应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方式,借助政府、学校、企业三者优势,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促进实践育人改革,推进产教一体化,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构,为我国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一、我国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中存在的困境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欠缺投资建设资金
   和重点实验室及简单的校内创业园相比,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有所不同。它需要提供给学生体验可靠的创新创业环境场地,创设具有创新性与自主性的实践模拟训练,同时加大对场地与资金方面的投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基地建设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只有小部分是依靠合作企业与研究机构或校友捐献等形式来解决创业基地欠缺建设投资问题,这直接影响创业基地的有关设施。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双师型”师资不足
   高校內部的科研型和管理型教师是大学生创业基地教师队伍的主要构成部分,不能满足现阶段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拥有学术背景与创业经历的“双师型”教师,可以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可借鉴的指导意见。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重点问题是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创新创业教学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偏低,不符合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在产教融合中的重要作用。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制度保障亟须完备
   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是一项复杂工程,同时和高校创新创业学院、教务处、财务处等多个部门都具有密切联系,同时和校外企业、社区具有协调性与连续性。许多高校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中的顶层建设缺乏整体性,相关制度、推行细则及管理实践还不够完善,使校企合作出现资源整体不协调、使用率不高、联动力偏低等不足。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基地管理制度,增强实践基地硬件设施水准,从而最大化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价值
   (一)有利于培养高校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能力
   仅仅依靠课本上的知识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是难以满足学生发展和时代的要求的,必须通过一定的可靠的模拟演练和实践。集“教、学、做”为一体的创新创业基地,有助于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体验的需求,促进创新创业基地与高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教学管理以及学生社会实践等相融合。此外,大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获取相关政策咨询、法律援助以及技术指导等帮助。因此,创新创业基地能更好地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解决大学生在生产、服务及管理等方面面临的实际问题。
   (二)有利于推进高校创业与就业工作效果
   现今,高校扩招加剧了市场就业岗位竞争,且部分大学生并不具备创新实践能力,无法担任具有挑战性的岗位,这使大学生就业趋势不乐观。依据“十九大”提出的“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等有关政策,各高校加速建设创新创业基地,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环境,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从而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改善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
   (三)有利于推进校企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性工作,所需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链仅靠高校是很难形成的,高校必须联合企业与政府等多方支援,创立良性互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制,生成全社会参与和高度开放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提到“支持企业、高校及科研院依照产业核心技术、重要工艺以及共同问题加以合作创新,推进基础研究成果转变为产业技术”。校企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加大投入产业投资资金,促进产教一体化良性互动形式的形成,借助这种形式推进成果转化进度,有利于合作共赢形势的形成。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探索
   (一)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模式
   宁波高校与政府、企业三方共建大学生创业基地,学校控股主要负责基地的日常运营管理。近年来,高校进一步将基地定位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桥头堡”,增强基地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的资源结合能力与衔接作用,共同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共创空间等创业孵化载体,学校、基地融合打造“创业孵化、企业加速、创客培育”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组织构建    为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具体需求,宁波各高校创新创业基地纷纷开设了教育培训区、模拟训练区、项目孵化区、综合管理区、成果展示区及交流会晤区等诸多区块。教育培训区又设置了多媒体授课区,并囊括了如创业学堂和校园创业咨询等多种网络培训体系。模拟训练区囊括了沙盘模拟实训区,并设置了大学生创业素质培训沙盘职能教学体系。通过学习创业知识与仿真实训结合,帮助学生在模拟操作中获得创业相关知识,并增强创业意识和提高创业能力。项目孵化区主要是为各创业单位提供进行业务的场所,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创业项目孵化。综合管理区具备工商、税务、社保及专利等多种行政服务和在线商务等服务单元,是创业基地综合服务大厅与创业基地的管理办公室,其有助于高校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交流会晤区的作用是用来进行企业交谈、商务洽谈及参观分享等活动,是学术气息结合商务气息的创新创业交流场地。成果展示区包括展览大厅和文化长廊等,营造积极的创新创业基地氛围,有利于增强师生创新创业的激情。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注重教师的学科背景,还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创业经历,因为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短缺的正是这种“双师型”教师。当前,高校教师主要讲授职业规划、企业及商业管理等,教学主体是教材,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不符,较少联系实践,欠缺创业经验。宁波高校充分发挥“校园融合”的人才资源聚集功能,创建导师库,并建立相对稳定、专兼联合、理论和实战兼并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各高校改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计划,提倡分类评审,着重岗位工作实绩,推行分类分层培养,共建“访问工程师”实践基地。创新“柔性”引才体制,利用创建研究所、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及和政府一同创建科研服务平台等方式,吸引优秀科技人才和劳模等采用兼职、短期工作、人才租赁等手段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共同打造专业领头人与有效教学团队。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制度建设
   宁波高校立足于现行的省级大学生实践基地管理文件,对创新创业基地有关制度做进一步的完善。设定与本校创新创业教育特征相符并可以满足基地发展要求的相关规定,同时设定严谨、简单且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管理流程。另外,基地需进一步改进教学质量监督系统,创建大学教务处和相关负责人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督导队,检查和监督创新创业教育实际落实情况,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以此来完善实践教学基地质量保障体系。
   (五)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激励措施
   高校进行“有效课堂”认证,将课堂作为主要场所,不断深入广泛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引导大学生主动、自觉学习;促使教师将企业技术发展、最新应用成果以及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中,重视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改变考试考核内容与方式,考查大学生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推行形成性与终结性相整合的考核方式。
   在人才培养计划中设计创新创业学分,创立将学生进行创新实验、获得高等级资源资格证书、发表专业论文、参加技能大赛和科技竞赛以及获取专利与自主创业等成果折算为学分的管理方式,创建将学生参加课题研究、项目训练及创客空间等创新创业活动作为课程学习的管理方法,将创新项目和创业实践作为大学生考核、评价的关键绩点。
   充分发挥校企共建研究中心、研究所、工作室、科研团队以及工作坊等在组织带动学生参与企业技术服务、技术改造、技术协作中的作用。大力开展一系列有利于科技产生、科技交流、科技应用的活动,建立大学生自主创新教育机制,竭力营造校园科技创新氛围。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营、大学生科协科技节、科技暑期实践、科创团队峰会等特色活动,让学生走入企业和相关科研单位,在实践中学习先进理念和技术,拓宽视野,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
   (六)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育人体系
   联系校内外教育资源,创建公共必修课、创业课程群、网络选修课及精品课程四模块课程体系,并达成跨学科化,专业课程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实现课程文化育人、专业教育及创业教育三大融合的深层整合,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或立业。首先,开展创新创业课程,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结合知识和技能,创建循序渐进、有机整合、灵活机制的课程模块组合,将大学生培养成集专业知识和创业能力为一体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其次,开设创新创业讲座,请企业高管、政府人员、成功创业者以及优秀校友等开展讲座,形成系列创新创业讲座,通过创新创业榜样的成功事迹使大学生受到感染。
   总而言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多元知识结构、能力及素养,可以快速适应社会,拥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有助于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更好地为产业经济发展服务奉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婧婧,赵国靖,李校堃,等.产教融合背景下医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新探索[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8(8).
   [2]李春海.“基地+團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J].泰山学院学报,2017,39(4):141-143.
   [3]丁琳.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视界,2016(9):155.
   [4]费志勇,陈梦玲.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若干问题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451(18):99-103.
   [5]吴洁.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探究:以许昌学院为例[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7(2):26-27.
   [6]陈立春.产教融合视阈下创意产业探究:专业转型路径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36(3):19-21.
  编辑 王 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30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