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为“真语文”教育而努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学语文教学多年来饱受诟病。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历代语文人为此作了艰苦的探索,也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新世纪以来,叶圣陶先生慨叹的“少、慢、差、费”的现象依然存在。语文教学的问题依然堆积如山,甚至有积重难返之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了《中国语文人》(第一卷),例举了上世纪80年代直到本世纪初依然活跃在语文教学、教研战线的十位语文教育家的教育观、教学方法与实践,以及影响他们的人和事。他们分别是于漪、宁鸿彬、吴心田、陈钟樑、欧阳代娜、洪宗礼、钱梦龙、顾德希、蔡澄清、魏书生。这十位语文教育家给语文教育界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们的思想与为人总能给中国语文人以心灵的震撼。
  一
  这十位教育家中,我有幸见过钱梦龙、蔡澄清老师,并聆听过两位先生的教诲。我手头的这本《中国语文人》(第一卷)也是蔡澄清老师2011年孟春赠送给我的。再早些年,蔡先生还赠送给我一本《蔡澄清教育教学文选》。这两本书成为我研读蔡先生“点拨教学法”的母本。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我同蔡老师的交往。读大学时,我在《写作》课本上读到一段介绍蔡老师的文字,了解到蔡老师是我的同乡后,给蔡老师写过一封信。不料先生很快回信并鼓励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后来我与他通信渐多,蔡老师总是真诚鼓励我,并题词“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坚持不懈,必有所成”赠我。我也在教学中尝试运用先生之点拨教学法,只是自己天资愚笨,又少思考,成效几无,辜負了蔡老师的殷殷期望。
  这两年来,生活工作开始安定,教学成绩也讲得过去。但我常想日子难道就这样运行吗?教书就这样下去吗?我当初选择这一职业时,理想是什么?于是夜半醒来常失眠到天明。为了荡涤思想上的苦闷,祛除前路上的迷茫,我又一次捧读蔡老师赠送的这一本《中国语文人》,以期通过思考十位语文名家的教育人生,望见曙光,看清前行的方向。带着思考,抑或是寻找,便有了下面的这些文字。
  二
  英雄不问出处,为学永无止境。
  这十位大家,出身并不显赫。10人中大学本科、专科毕业仅4人。用现在的标准看,985高校毕业的仅有于漪老师,可她大学学的还是教育学,算不上真正的语文科班出身。其余六人要么中师毕业,要么初、高中毕业。在同时代的语文教师中,他们的起点可谓不高,可以说他们并没有“名校”学历的光环,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名师。究其原因,我想在于他们一辈子都处于不断学习之中。
  于漪老师刚毕业时教的是历史,她便从中外历史知识中汲取养料。后来因病在学校图书馆“蹲”了几年,“真正潜行博览,丰富积累”。这样经历几年辗转,才开始教语文。今天看来,于漪老师是半路出家。大学的专业课或许只能为她奠定一定的教育学基础,语文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完全依赖自学。特别是通过她“教文育人”教学观的提出和独特的教学实践,以及大量的教育教学论文的写作,我们可以想象到于老师努力学习的情景。
  宁鸿彬先生和蔡老师都是中师毕业就参加工作,他们总是把学习放在教学之前。宁鸿彬老师毕业后,先是教了3个月小学,后才被调到中学工作。他深知“不刻苦学习,提高自己,不要说做优秀教师,就连工作也不能胜任”,于是便向校内的一位古文功底很好的老师请教,请那位老师每天安排固定时间给自己上课讲授古文。后来又向校内另一位大学中文系毕业的老师学习大学中文专业的全部课程,复印笔记钻研请教。即使是后来关进“牛棚”,宁鸿彬先生也在学习“批林批孔”材料、“法家著作”的“合法”外衣下,学习文言文。这样刻苦的学习为宁鸿彬老师高效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反观当下语文老师的教学生活现状,好书何其易得,而勤学不倦的又有几人?我所居住的小城,教师们疲于应付繁琐的教育教学事务,甚至囿于反复而机械的做题训练中。许多老师甚至语文老师一年也读不上一本书,也有人毕业后从未读过除教科书以外的书,更有甚者连教科书都未深入地读。难怪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至今仍然凸现。因为缺少学习,语文教学就没有源头活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天天看书,终身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她的精神成长史。上述的十位语文大家,正是依靠精勤阅读,永不停止地学习才成就了他们自己,成就了他们的课堂,成就了他们的学生。可以说,爱好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职业素养与习惯,甚至是生活方式。
  三
  教育是一门实践性的行当,因而教育思考和研究就不能坐而论道、游谈无根,只有源于教育实践的教育经验和知识才有生命力。
  教育实践是磨练教师、促使教师成长的主要途径。上述十位语文教育家,无一不是在教育实践中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书中传递的教育观无一不是在教育实践中形成、发展的。眼下,语文教育理论、思想繁复多样,许多语文“专家”更是拈出各种“宏论”让一线教师学习,部分一线教师也跟这样的“专家”人云亦云。但其实我们很少看到这些“专家”的教育实践,只能看到他们如“学术贩子”般推销其“教育理论和思想”。这样的理论、思想又有多少价值?
  与此不同,上述十位语文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与艺术都出自实践,并经过实践的检验,有鲜活的面孔和超强的生命力,操作性也很强。
  宁鸿彬先生先后进行过六轮教学改革实验,为帮助学生迅速有效地记住知识,提出了“卡片教学法”,并通过实践的验证,发现“卡片教学法”对于新知识的传授、旧知识的复习、能力的培养训练,均有重要作用,在其他教师教育实践中也得到了检验。
  欧阳代娜老师依托课题也进行了六期初、高中教学实验,用数据说话,体现学生成长与进步,并在实验中进一步提出自己的教育观。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欧阳代娜老师总结出解释文本要遵循的两条经验:一是从文本整体入手,把握作者的思路脉络,重在思路点拨;二是坚守学习语言的因文解道,因道悟文。这些源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有路径、有方法,使广大语文教师受益,学生受益,因而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和生命力。   我所熟知的蔡先生更是投身教改、积极探索语文教育教学的楷模。蔡老师曾同夫人周老师一起做过多年的教改实践,他的“点拨教学法”就是根植于实践的土壤,又在教改实验中不断发展、完善,再发展、再完善,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一切脱离母语教育实践的理论、观点都经不起当代语文教学实践的检验。一线教师学习运用教育理论思想也不能脱离当下的课堂,当下的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我们应有这样的定力,不跟风、不空谈,要埋头于实验,扎根于课堂,力求进入求真求实的境界。
  四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目标,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是关键。
  当前,“核心素养”是个热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是语文素养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在语文教育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共识,但如果不落实好发展路径,那就可能如钱梦龙先生所言,“将是虚化的”。当前一些教师的语文教学就被一些身处大学、从未有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所谓专家用玄乎的理论指导得面目全非。
  相较之下,上述十位语文名家都是扎根于课堂(吴心田先生虽然是省教研员,但仍先后亲自主持不同类型的四个教改实验),旗帜鲜明地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指出发展路径。宁鸿彬先生认为,“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语文教学中这一点尤为重要”,并且进一步指出“加强思维训练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環”。至于发展路径,宁老师指出,“可以通过设情景、求速度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通过全局性启发、添加式拟题训练学生思维广阔性,通过追根寻源、据理析事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通过多方探求、彼此联系训练学生思维周密性,通过多向思维训练、变向思维训练、新向思维训练来培养学生创造新思维”。
  洪宗礼老师用“双引”法点燃学生创造思维之火花,着力为学生构建语文教育“链”。钱梦龙老师认为语文素养就是“语文的素养”,指出“教会学生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抓手”,主张“在日常阅读教学中训练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蔡老师把“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自己的语文教育观,并进一步细化了素养这个概念(包括知识、能力、修养、习惯),着重从更新观念、注重语文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强化实践训练、改变满堂灌运用点拨法、改革考法、运用新手段等途径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目前,一些毫无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专家”和他们的粉丝到处兜售他们那套虚化了的“提高语文素养”口号,而对实现路径则闭口不谈,或只言片语。一些目光短浅、缺少辨别力的教师被他们的“教授、专家”光环所蒙蔽,以致课堂教学空洞化、虚无化,这是很值得我们警醒的。
  五
  科学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现在的语文教育界,简直到了“谈训练色变”的地步,其实语文能力最终的提高,语文素养的提升,依然离不开训练是不争的事实。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语文教育界对训练一直存在误解,以为训练就只是做题。其实,训练包括听说读写,做题只是“写”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吴心田老师把“重视语文能力训练”作为自己的教育观之一。他说:“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等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最重要内容,培养学生这些语文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钱梦龙先生特别重视课堂阅读教学训练,指出“有效的语文教学离不开训练”,并且进一步提出训练有三个要件——①学生的实践②教师的指导③师生的合作、互动。他认为“训练是师生互动的基本形态”。蔡澄清先生指出语文能力训练发展三部曲:“自学、积累”是输入,“思考、讨论”是转化,“运用、创新”是输出,“语文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则要经过实践训练的过程”。这些观点可谓真知灼见,深化了语文教师对训练的认识,也有效地澄清了当前一些错误认知。
  探究眼下对训练误解之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大学派”仍然占据语文学科理论建设高地,他们的教育对象是已经具有较强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的大学生,因而总是有意无意地忽略训练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很多一线语文教师训练手段单一,仅仅围绕应试刷题,让学生反感,让训练受诟病。其实,这样的扭曲的“训练”不仅受到专家、学生、家长的反感,不少一线语文教师也颇有怨言。殊不知,训练并非做题的代名词,后者只是单一、低效的手段,既不全面、也不科学。真正的语文训练,至少包括听说读写,它的落实主要在课堂,做题只能是极少的一部分,绝不应该成为训练的全部。即使是很少的一点,也要讲究科学、高效,也应围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来展开。
  六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联合国千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做人。我国教育自古就是把做人放在第一位,俗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学生要成才,更要成人。于漪老师一辈子“教文育人”,并把“教文育人”作为自己的第一个教育观,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做到“目中有人”,尽可能地培育“完整的人”。陈钟樑先生“心中呼唤着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着想”。在钱梦龙先生创立的语文导读法中,我们总能看到“相信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确认学生具有独立人格,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发展潜能”的思想与行动。他总是站在学生学的立场考虑自己“教什么”和“怎们教”。
  我们应该明白“成人”是真的教育,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让学生成为一个个大写的人,是教师的职责,也应该是终生追求。
  学生从出生到成人,时刻、处处都在学习语文,而在此过程中,语文课堂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怎样让这种作用成为正向而非负向的,值得我们语文教师深思。我想,这十位语文专家至少为当下的语文教育界提供了一种思路,那就是真正扎根于课堂,力求“真语文”教学。
  (作者单位:安徽宿松程集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186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