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食品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交叉学科的发展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适应国家对高层次食品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针对食品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及食品类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探讨如何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建设已经成为现代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重要挑战,采取多举措并进,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意识,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 教育创新;学科交叉;培养模式
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专业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不仅在某一学科专业上学业精深,而且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不仅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现有的问题,也有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去解决未来发展出现的问题。对于食品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不能仅强调具备专业技能,还需要成为多学科融合的复合型人才[1]。本文主要从我国食品工业现状和食品专业高层次人才的教育现状中探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阐述学科交叉融合在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及具体措施。
一、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肩负着科技与工程创新的重任,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国家未来的整体创新能力,其意义重大而深远。当前,培养的研究生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具体如下:
(一)学习和教育模式单一
在学习和科研中因循守旧,不敢和不愿求新求异。研究生大多比较注重本专业知识的训练和提高,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较为系统扎实,但知识面相对较窄。一成不变的学习和教育模式,使研究生缺乏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大胆创新的激情和欲望,缺乏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教育者来说,缺乏启发性、批判性和开拓性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个性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力的萌发。
(二)学科之间缺乏交流
由于受学科边界和传统专业的限制,研究生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容易受某一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制约,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思想的产生。研究生学位论文缺乏创新主要表现在论文选题缺乏前沿性和先进性;从事交叉学科的研究生比较少,创新意识不浓。目前,学科的发展趋势是各学科交叉渗透的综合发展,学科交叉能够产生很多创新点,而在过窄的学科专业中很难创新突破。
(三)导师个体指导的局限性
我国研究生教育推行的是“导师制”,一位导师同时指导几名甚至几十名学生,很难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对所有学生进行精心指导。導师的偏好、观念,尤其是研究领域的局限性都会影响研究生培养中的创新性。
二、构建多学科学术环境和研究生创新培养的主要思路
多学科融合不是多门学科简单堆积起来的拼凑学科,而是“有机融合”。将多种学科互相渗透、有机融合,构建面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学科学术环境,从而激励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优化培养方案,设置交叉学科课程
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不但能构架起合理的知识体系结构,在为学生打下扎实专业基础的同时,也必然促进其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在设置课程时应强化交叉学科及相关技能课程所占比例,从而为进一步实现学科交叉、联合培养创造先行条件[2]。
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学院通过设置学科融合课程体系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科融合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和自主选修课程两部分组成,课程体系下每门核心课程都由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组成课程小组,共同进行课程设计与讲授,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和日常讨论中。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改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范围,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并为硕士期间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重组科研项目集群的多学科科研团队
按照前瞻性(充分预见学科发展趋势,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和重大生产及社会实践问题)、可行性(切实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创新性(突破原有学科界限,通过推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培养新的学科增长点)原则构建多学科环境。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学院根据科研项目的相关性,组建以食品学科为主,生物科学、农业科学、化学等多学科科研团队。从而打破院、系壁垒,构建学科交叉渗透、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多学科科研平台,营造多学科交叉的优良学科环境,改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范围,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
(三)积极推进多学科环境下的产学研合作培养
基于产学研合作平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学校培养为主,侧重于理论学习,完成学校与企业共同规定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第二阶段以相关企业培养为主,研究生深入到企业参加工作实习、实验和论文设计。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学院果蔬储藏团队依托陕西果业研究所为科研实践基地,研究生可在一年级结束专业课程后,在二年级派驻到合作培养基地接触工程实践,参与到企业的具体项目中。实践环节的强化,一方面帮助研究生将遇到的工程实践问题转化为提升理论水平的动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和数据资料的收集。生产启发学术,学术产出又反过来服务于生产需求。
(四)采用团队导师组制,加强学科交流
建立由多个不同专业背景组成的导师组,并贯穿科研项目全过程,充分发挥导师组在差异化培养中的核心作用[3]。定期举办导师组与研究生参加的项目进展报告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交流会议、研究生创新论坛、创新竞赛等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
同时,创造机会邀请国内外各重点学科知名专家就学科交叉问题进行专题演讲,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加以引申,并围绕子专题进行讨论[4]。这不仅能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开拓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并逐渐产出更具原创性、能对学科融合起建设性作用的科研成果。
三、结语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多学科协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从高校内部及外部整合现有资源,为研究生能力的提升构建发展平台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构建协同培养的模式对于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从优化培养方案、重组多学科科研团队、采取导师组制、举办学术论坛等多个方面对多学科融合、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出相应举措。通过培养方式的改进,促使研究生进行跨学科思维、激发创新灵感,进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晏超,陈舒眉.学科交叉融合视角下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7):287-288.
[2]晋梅,杨方,刘红姣.“学科交叉”在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J].山东化工,2017(21):136-137.
[3]贺智龙,肖中俊.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与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9(2):233-234.
[4]陈翠荣,李冰倩.密歇根大学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理念基础、实现途径及面临的挑战[J].外国教育研究,2018(8):3-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357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