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读促写 读写相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培養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一个教学难点。单纯地练笔,往往效果不佳。利用阅读来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是一个重要且行之有效的抓手。本文对初中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瓶颈进行简要分析,并重点在如何通过阅读来提升写作教学质效上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阅读;教学;策略
  通过什么方式、采用什么策略来组织写作教学,才能高质量地达到教育目标,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探究的重点和难点。单纯组织学生反复撰写,试图通过量的训练来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实践证明是低效的。而利用语文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阅读,来辅助写作教学,则是一个值得关注、行之有效的抓手。
  一、 初中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第一,教师找不到写作教学的着力点。有相当比例的教师是采用让学生反复写的策略来组织训练。认为这能“熟能生巧”“无师自通”。而其实,写作需要很多条件作为支撑,如,足够的词汇积累、充足的写作对象和素材、表达的意愿和情感、熟悉创作流程和规范、掌握基本架构和立意方法,而对大多初中生来说,显然是条件不足。这些,是学生写作的诸多瓶颈。因而,这种硬练的方法,根本就行不通。
  第二,有些教师认识到了阅读对于写作的价值——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于是就安排学生进行大量阅读,也安排学生结合阅读进行些“临摹”。但效果似乎并不如预期,问题在于,教师并没有将阅读与写作有效融合起来。对学生来说,读和写是“两张皮”。阅读之后,并没有指向写作的收获。这样,阅读对于写作的价值就发挥不出来。说是读写结合,其实阅读与写作关联度不高,因而,让读与写真正结合、相融,是以读促写落实生效的核心思路。
  二、 初中语文以读促写教学有效策略
  (一)合理选择阅读对象
  初中的阅读方式与小学有差异。基本上已经不用学生发声诵读、教师带读的方式,而多是学生自主默读。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学生在不发声、课下的情况下,是在“读”,还是在捧着书“照镜子”?以初中生的自律性来说,不是说教师把书递到手里,或指明了篇目,就一定会去认真地读。连读的行为都不能保证,那又何谈以读促写呢?
  要想落实以读促写,就必须保证学生真正地读,这是基础条件。怎样才能在缺少监管的情况下保证学生读呢?最根本的,就是调动学生阅读兴趣。而要使学生产生阅读冲动,第一步是要给学生提供其喜欢的阅读对象。
  根据初中生的语文素养水平、兴趣特征、生活阅历水平等因素,教师应向学生推荐一些时代性强、浅近易懂、行文规范、情节曲折幽默的文章,而避免陈旧、老套、深涩、复杂的文章,比如鲁迅的大多杂文和小说、《红楼梦》《三国演义》等,虽然是经典中的经典,但不是“春秋笔法”难以解读,就是时代与学生相隔太远,或是冗长复杂难以把握。这些因素会阻碍学生读下去。而《西游记》《哈利·波特历险记》《草房子》等,则会因童趣足或贴近学生而受到喜爱。
  (二)充分把握学生心理
  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心理特征是与成年人不同的,也与小学生有一定区别。如果阅读教学是与学生心理相抵触的,就不容易推进。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心理把握得好,不仅组织阅读、写作是顺应学生心理的,且能巧妙利用其心理,那么,阅读的主动性就能极大地调动起来。
  比如,初中生有强烈的独立心理、成年欲望。那么,在组织阅读时,就可以特意给他们更多自主权。让他们自己去选读物,教师向他们推荐阅读方向,但并不规定具体篇目。如散文,当学生从图书馆、书店或网络上找到自己所选的散文时,他们内心并不认为这是被教师“逼”着读,而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我被尊重,我有自主权,我在读自己喜欢的书”的感觉。自然,无论他们所选的文章是否有趣,他们也往往会坚持读完。写作练习也可这样,让他们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或主题去写,而不总是命题训练。
  再如,初中生有强烈的竞争心理,喜欢表现自己。利用这个心理,可多组织一些阅读知识竞赛、阅读交流、阅读笔记展示、作文评比等活动。这往往能把学生阅读和创作的欲望激发出来。
  此外,利用初中生喜欢“扎堆”、喜欢搞“小集体”的现象,可以让学生自由结组,以小组陪伴式阅读、小组集体合作创作等方式来调动学生主动读、主动写的意愿。如果与竞赛结合,效果更佳。
  (三)通过阅读积累资源
  阅读的一大功能就是积累。但不少教师认为只要学生读,就可完成高质量的积累。其实,这种“自然”式的阅读积累显效慢、收获率低。特别是当学生在阅读中没有指向写作的积累意识(在阅读中不去思考“这句话,我可以用在写作中”“这个技巧,可以在作文时尝试”“这个词,如果用在文章里一定能得到好评”……),那么,阅读对于写作的积累就是低效的。所以,教师希望学生通过阅读来完成指向写作的积累,以弥补其词汇、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上的不足,就需要采用一些方法。
  首先,是要考虑采用什么方式积累,也就是怎样把阅读中益于写作的信息进行吸收强化。好多教师会要求学生准备个积累本,把好词佳句抄下来。本意是让学生用零散时间去翻阅,从而强化积累。但事实是,几乎没有一位学生会自觉翻阅这个积累本。唯一的,就是学生抄写那一次起到了有限的印象作用。因而,这个积累本的积累价值是值得商榷的。那么,什么方式积累效果好呢?教师可抓住两个角度——“思”和“用”。思,就是当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了独立思考,或是趁热将收获进行了使用时,这些收获往往会印在脑子里,成为写作的资源。“思”,就是让学生在书籍、文章中做批注,或写“读后感”;“用”,就是让学生用信息进行短小的创作,而不是原本摘抄。如,读到《范进中举》中这样一句话:胡屠户道:“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学生觉得“现世宝”这个词生动、幽默,想积累下来。那就不是去抄原文,而是自己用“现世宝”造个句子。如,“某同学丢了一块橡皮,就把教室闹翻了天。还哭着向老师告状。活活是个‘现世宝’!”这个词,就完全消化在头脑中了,写作时,随时可以取用。   其次,需要点拨学生积累方向。即便学生是有意在为写作去阅读积累,但往往也是收获很小。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初中生通常并不知道,为了提升写作要在阅读时关注什么、积累什么。读的时候是没目标的,只能凭感觉积累。这些“积累”,在读时就不知道怎样用、有什么用,那么在写作时就很难调用。因而,教师应注意提示学生,在阅读中重点关注几个方向:第一是素材。“你在写作中不是总觉得无事可写吗?不是总找不到方向吗?不是论证时缺少有力论据吗?那就从别人的文章中去找”;第二是词句。如上段所述,让学生用再创作的方法把好词、佳句记下来、学会用;第三,技法和结构等。教师带领学生对文章的写法等进行解析。如,《怀疑与学问》这篇论文。教师可引导学生从题目上去学怎样立论,从段落上去学如何结构文章,从论说细节上去学如何有力表达观点。通过这些有意识、有目标的积累,阅读对写作的积累价值才会落实。
  (四)注意情感把握调动
  初中的写作文体是以记叙、散文类为主,此类文章的写作,核心动机是情感。也就是文章要因情而发才能写好,没有情感驱动的文章往往是“无病呻吟”。因而,写作前,教师通常要对学生的情感进行调动。
  但,初中生社会阅历较浅,相应的情感经历也比较单薄。在写作时通常很难找到情感点。所以,很多文章是套话、空话连篇。而阅读,其实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学生情感经验上的短板。学生通过阅读与作者的情感、思想进行“沟通”,不需要在社会上经历,就可以极大地丰富其情感体验,从而使其在写作中能捕捉到和呈现出更细腻、更准确的情感。
  然而,在阅读过程中去对作者的情感进行体悟,甚至产生共鸣,其实并不容易,这又反过来受学生生活阅历、情感经验的限制(劣性限制循环)。因而,在学生阅读中,教师需要采用某种手段,帮助学生领悟、把握作品的情感,从而完成其情感体验。
  这方面,教师可关注情境构建、交流探讨这两种方法。如,读《黄河颂》这首诗歌,教材中建议阅读时听《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颂》一段乐章,其实就是情境法,用音乐来强化学生情感体验。但我认为强度还不够。在教学中,我还伴着音乐向学生播放合唱团演员们在黄河岸边演唱的场景、黄河水奔腾的画面、抗日战争时期军民浴血奋战的战争场面,视觉、听觉和诗歌文本一起构建了一个强烈的引导情境。再如,读《刘姥姥进大观园》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这篇文章通篇呈现了一个和谐、幽默的亲友欢聚场景,大家想想,在巨大的身份落差下,这种和谐是真实的吗?王熙凤对劉姥姥这个穷亲戚是基于怎样的情感态度?刘姥姥是真的看不出自己被戏弄吗?”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去挖掘、把握作品、作者的思想情感。学生在阅读中这种深层地体验情感多了,自然在写作中就能更好地把握和呈现情感。
  以上,结合初中阅读教学,就“以读促写”进行了探讨。总的来说,阅读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抓手和渠道。但要真正实现以读促写,就不仅是要让学生读,而且要将读和写有机地融合起来。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帮学生合理选择阅读对象、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指导学生有效积累并注意对情感的调动。在这些策略下,再辅以对阅读对象的仿写、续写、改编等训练方式,读与写才能真正达到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世潮.谈初中语文“以读促写”教学的感悟[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20):77.
  [2]杨小林.关于初中语文以读促写教学模式的思考[J].小作家选刊,2017(6):144.
  [3]张崇海.浅谈阅读教学中仿写训练的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7(12):30-31.
  [4]丁丽芳.浅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写作训练渗透:基于读写结合视角[J].课程教育研究,2017(24):75-76.
  作者简介:朱冬英,福建省建瓯市,福建建瓯二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374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