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尽精微,致广大”看中国前沿设计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代表的中国最先进的前沿设计教育理念是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中华“大美术”精神的卓越表现。本文从中央美术学院“尽精微,致广大”的校训出发,挖掘其背后所蕴涵的“中庸之道”思想文化内涵。以“尽精微,致广大”为辐射深入探究“精微素描”的意义,进而探索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在其校训影响下“观念与模式”课程的授课特色。
   [关键词]“尽精微,致广大”  “精微素描”  共享空间  跨界与融合
  “尽精微,致广大”校训影响之下的央美设计之风
   中央美术学院建院初期,徐悲鸿先生从《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1]中选取“致广大而尽精微”,将其用于指导素描教学与绘画造型。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解释其涵义为:“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1]徐悲鸿先生“尽精微,致广大”的教学理念,集中体现了中央美术学院多年来的精神品质。它的内涵概括为:极尽精微方能发扬光大,具体说来就是艺术创作追求的极致是既要充实广大又要穷尽精微。它总结了艺术创作的最高标准在宏观、微观两个维度上的辨证规律,艺术作品既要体现宏观的关照和视野,又要有微观的耐心和细微,这样才能将“中庸之道”的思想文化内涵通过艺术作品提炼和激活出来,从而创作出保持自我心态和谐、与环境和谐、微观与宏观和谐的作品,达到艺术作品的理想境界。2001年,中央美術学院花家地校区投入使用伊始,时任院长潘公凯先生就题字书写“尽精微,致广大”作为校训,鼓励师生将央美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此时依托央美校训所诞生的“精微素描”也应运而生并成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造型课的一大特色,它是城市设计学院苏海江教授和他的团队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在原有素描教学内容、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改变,形成了新的素描认知方法论及表现方法,并用于指导设计创作的课程。“精微素描”代表着央美人的设计态度:是对品质的追求,对结构精准的执著。但这绝对不是教导学生死扣造型,而是丝丝入扣、活灵活现、细致入微地精准表达。“精微素描”所蕴含的“尽精微,致广大”的精魂深深影响了央美的学习风气及教学,与产、学、经、研领域紧密联系,互动共生、相映生辉。
  “尽精微,致广大”在宏观维度的体现
   1.中央美院设计学院的核心教学理念
   1995年,中央美术学院开始设置设计专业,2002年设计学院宣告成立。多年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秉承以“实验性、前瞻性、艺术性”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不断推动和完善设计教育体系的发展与建设。[2]“设计为人民服务,设计为国家服务”,这是设计学院前院长王敏教授对设计最终目的首创性提出。中央美术学院历来有为国家、社会、人民提供创意服务的优良传统。近些年,设计学院圆满完成了多项国家级设计任务,其中包括北京奥运会的形象与景观设计、地铁站设计、世博会中国馆设计、冬奥会形象设计等,其卓越的成就受到了国务院嘉奖。王敏教授说:“用北京奥运设计项目带动我们的设计教育发展是我们教育理念在执行层面一次最好的实践,它向世界定义了什么是‘中国视觉语汇’,在塑造中国国家品牌形象的同时也切实带动了我们的办学。”[3]设计学院还承担、履行着在中国乃至国际上进行设计推广的角色和使命,坚定践行着设计师的社会责任。设计学院的教学历来强调“设计为人民服务”,即为了人类的同理心。[2]设计学院开设了以视觉传达为首的七个本科专业;建立了十五个工作室及基础教学部、史论部。截至2015年,央美设计学院就拥有中国高校为数最多的AGI(国际平面设计联盟)会员。工作室学生选拔采取双向选择原则,学生在大二就可以开始选报自己喜爱的工作室,工作室的导师根据学生特点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挑选学生。这种工作室制度有利于发掘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及创造力,教师会对他们的基础素质进行个性化培育。
   2.中央美院设计学院的教学特色
   (1)将“假题真做”与“真题真做”的实训项目相结合。“假题真做”是指课程实践题目是模拟题目,提倡将模拟题目当作真正的公司下派题目去设计,按照真题的标准来要求学生。“真题真做”即学生的设计实践项目出自教师的课题及项目或由公司直接下派题目,按照真题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进行系统设计。(2)讲究项目的落地与实施。设计过程细致缜密是为了提升项目的落地比率,让学生积累实战经验。(3)设立基础教学与工作室教学双程教学管理制度,形成由导师工作室、专业教研室、基础教学部、史论部、设计艺术教学综合实验平台等构成的教学体系。(4)实验平台下设木工艺间、金属加工工作间、模型工作间、材料工作间、首饰工作间、服装工作间、电脑及信息技术室等实验实践场所。(5)设计学院与多所国际著名设计院校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聘有多名外籍著名学者为客座教授,形成了国际化视野下的办学特色。安尚秀(韩国)、穆德拉(孟加拉)、伊丽莎白·图瑞斯(澳洲)等外籍教师成为各工作室的主持导师。(6)所设课程由多位教师一起授课,使各位导师的授课特色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配置,以利于培养出思维活跃的学生。(7)“三学期授课模式”及“城市亲历”值得借鉴。央美的授课将一学年分为三个学期,更加精确地安排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城市亲历”让学生可以更深入地接触现代及传统技艺,有助于学生切实掌握实践技能,帮助现代工艺及传统技艺进行延续及活态传承。
  “尽精微,致广大”在精微维度的体现
   1.“观念与模式”课程的授课概况
   “观念与模式”课程是设计学院三年级学生的一门选修科,它更加考量学生综合运用设计方法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大栅栏地区的腾退空间中进行合理化设计。大栅栏是北京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从2011年起王敏、林存真就参与大栅栏跨界中心的“国际设计周”活动,作为“领航员”为推动中外优秀的设计和艺术创意项目而进驻老街区。项目在尊重老街区肌理的前提下探索老房子的新利用,引入新业态,营造新社区。“从艺术源于生活到艺术改变生活”是中央美术学院实践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核心任务。在此观念的引导下,课程授课特色分明,呈现了多层次立体教学的模式。笔者于2015年12月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参与该课程的整体授课及教学,有幸领略多位教育家及设计师的授课风采,授课程序总结如下:(1)王敏、林存真、王捷三位教师主讲此门课程。(2)聘请国内知名设计师授课。大木建筑、程艳春、曹璞(谦虚旅社)、众建筑等进行实践授课。(3)授课以学生方案汇报、点评、升华为主。(4)聘请大栅栏投资公司共同督导学生方案,优秀方案可以得到大栅栏投资公司的项目投资。(5)课程产出的成果。以笔者的方案“共享空间—家居设计”为例,本方案围绕“空间—收纳—功能”展开,共享空间的核心概念是在杂院的腾退空间中寻找刚需家具最灵活、最节约空间的组合关系及设计形式,从而力图解决杂院中室内空间过于狭窄的问题,为居民在有限的使用空间内争取更多的使用功能。    2.前几期“观念与模式”课程的学生特色方案分析
   (1)“兔爷更新计划”。本方案围绕北京市非遗项目“兔儿爷”进行创新设计,目的是在大栅栏地区开发符合年轻人审美的地域文化产品。(2)“零件博物馆”。这是一个可持续的设计案例,它的第一期主题为“大栅栏的修车小屋”,方案秉着废旧物品再创作的理念进行,仔细搜集大栅栏地区修车铺所产生的废旧零件,并将其进行艺术化的展示。第二期主题为“零件博物馆”,用废旧零件制作具有工业风的小饰品,并把产品推向市场,市场销路不俗。(3)“九九消寒饼”。学院与餐饮品牌合作开发传统生活习俗与现代生活元素结合的食品类型,丰富了地域生活,深化了学生对地域文化内涵的认知。(4)“玩吧”。此项目关注儿童的成长空间,丰富了街区的娛乐生活。前几期的优秀落地方案帮我们拓宽了设计思路,从而在此基础上诞生了笔者团队的设计方案,即“共享空间—家居设计”。“大栅栏更新计划”项目在保护胡同建筑肌理基础上使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为设计人员后面的实践和创作开新思路。基于更新计划的启发,笔者团队依托炭儿胡同9号院进行“共享空间—家居设计”,此方案在大栅栏地区腾退房屋的基础之上进行,旨在探索狭小空间中家居用品共享空间的方法,为居民在有限的空间内争取更多的使用功能,从而有助于居民营造不断更新、和合共生的社区。“共享空间—家居设计”方案可在有限面积内发挥空间最大应用的可能性,实现空间功能属性灵活转换。本方案还可在大栅栏地区甚至众多小户型房间内进行推广,为小面积居室提供切实可行的家居设计。另外,设计在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同时,还使大栅栏成为新老居民、传统与新兴业态相互混合、跨域共荣的街区,同时也成为首都“看得见历史、留得住乡愁”的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生活体验区”。[4]
  中国前沿设计教育的精微之路及发展趋势分析
   设计的未来是什么?我们来看设计大咖给的design 360°回答。王敏:设计创造未来;石汉瑞:The same as the past;靳埭强:以关爱设计,为万物设计;刘小康:设计体现多元性、包容性和实验性;吕敬人:设计的未来来自于书籍;梁景华:设计应该回归初心,把简单的东西做精做专。[5]韩湛宁:设计是世界的驱动力;黄杨:设计就是享受当下。这些设计界泰斗及新锐设计师从各自专业领域给出了他们对于未来设计方向的回答,将“跨界与融合”提升到举足轻重的地位。
   “跨界与融合”可以获得多学科的融合,它从多角度、多视野去看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它的精髓为交叉—跨越—升华。王敏教授说:“今后设计界的10年将是多样、繁衍、渗透、深化的阶段。”“跨界与融合”代表着人们时尚的生活态度:拥有无限的创意可能,放眼世界的大视野,它将是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出版社,2011,第36页。
   [2]王敏、彭筠:《推进面向未来的设计教育——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王敏教授访谈》,《美术研究》2015年第6期,第14-16页。
   [3]王敏:《当算法与想象力共同发力设计会更强大》,《设计》2019年第32卷第12期,第58页。
   [4]包路芳:《大栅栏改造与北京历史街区保护》,《问题探讨》2017年第3期,第31页。
   [5]梁景华:《把简单的东西做精做专才会开心》,《设计》2019年第32卷第14期,第52页。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设计学院  陕西咸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407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