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广大而尽精微 极高明而道中庸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什么是细节?就是那些看似普普通通的,却十分重要的事情,一件事的成败,往往都是一些小的事情所影响产生的结果。教学细节,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很细小的环节或情节。细节,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准,折射教师的教学思想,决定课堂效率和质量。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把握数学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精益求精,扎实上好每一节数学课,运用自己的智慧,不断努力去探索,去创造,凸显出数学课堂的和谐精彩。
【关键词】教学细节 有效课堂 影响 探究 操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133-02
有效的教学源于有效的细节,精彩细节看似平常,但平常中蕴涵智慧;看似简单,但简单中孕育思想。综观名师的课堂,教学的大智慧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积淀而成。细节看似“随心所欲”,得来全不费功夫,其实却是教师理念引领和灵性处理的综合效果。
1.课堂预设细节 。
细节的设计缘于对教材、对学生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利用。
(1)精心备课。
教师要备好教学活动中的每个细节,深挖教材,尽量使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适当、有效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数学课堂,最先要备的是老师,教师对课堂的理解有多深,准备的教材有多充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深究教材,抓住教材的数学特性,善于寻找不同教料的切合点,把自己的数学体验积极地融入到教材分析和处理之中,这将成为备课的重中之首。
(2)斟酌细节。
教具准备要按课的实际需求而定,要为提高教学效益而服务。如在教学分数时进行拓展:课件出示大人和小孩的身体比例图。
①师:随着我们慢慢的长大,头部高度所占的比例也在发生变化,你现在头部高度大约是身长的几分之一呢?同桌相互比一比。
②“老师想请你们帮老师量一量身高,然后说一说老师的头部占整个身长的几分之几?
这样拉近了学生距离,和学生的互动交流性增强,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敌意与戒备心理,要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崇高的人格魅力、班集体的温暖,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 这些细节不是浅尝辄止的表面作秀,这是教师对教材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自然而巧妙的精彩设计。
2.教学细节策略。
教学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时跳跃着一个个鲜活的细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善于捕捉细节,有意识地创造与开发教学细节,并巧妙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把细节做大做精,赋予细节更多的教学价值和功能,让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
(1)顺其自然。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是一个十分深刻的命题。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就是说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教师顺学而导,学生在愉悦和自主的体验中,既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也灵活地开展了教学过程。如果学生质疑归质疑,教师教学归教学,质疑和教学是“两股道上开的车”,课堂教学生成的机会便失之交臂。
(2)自主探究。
在探究性学习中,由于结论不是现成的,学生会有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往往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与教师直接揭示规律相比,虽然多花了一些时间,却有了很多意外收获,学生知道了很多生活中的数学也要正确地把握,如踏步时要踩着拍子前进能使队伍更整齐,如明白了生活的一些常识和亲情的进一步体验等,这些对学生来说并非没有体验价值,更重要的是,学生親历探究过程,从小感受到解决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方法,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只有一个,为学生综合性发展取到了无可估量的教学作用。
(3)平等对话。
“对话”中,教师要真心实意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发现他们思想和语言的闪光点。孩子虽然幼小,却常常有让老师心灵震颤的时候。教学中平等的对话使“教学相长”。 对于课堂上这样发生的一些偶发事件,经验不足的老师可能会手忙脚乱,仓促处置而留下不少遗憾,而敏感和富有实践智慧的老师会抓住这种细节,变偶发事件为教育良机,成为教学教育的生长点。
(4)关注个体。
如果说一堂成功的课是一曲动人的交响乐的话,那么课堂评价语则无疑是这首乐曲中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教师的评价语言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会拉近老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文素质的养成。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思维得到了历练,心灵得到了放飞,对数学的体验更为深刻,正是有了这样灵动的“细节”,我们的课堂才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总之可见,任何一次成功都离不开细节。我们只有精心去把握,去探究,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细节优势”,在细节中探索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实现师生间有效合作,体现情感和数学的有效融合,使数学课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傅海伦,《数学教育发展概论》,科学出版社,2001年.
[2]朱仁宝、王荣德主编,《21世纪教师素质修养》,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年.
[3]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9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