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初中阶段是发展学生空间思维的重要阶段,如何以教材內容为载体,逐步提高初中生空间思维能力,地理教育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该课例选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高线地形图”一节,依据学生不同学习类型,通过多种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动觉,从多角度、多层面训练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对逐步提高初中生空间思维能力的课堂实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等高线地形图;空间思维训练;教学设计
  一、 设计背景
  地理是一门研究空间秩序的科学,对培养学生空间思维有着重要意义。学生空间思维的发展需要通过适当的方法训练,才能达成培养地理学科素养的教学目标[1]。初中阶段是学生空间思维发展的转折期又是空间思维培养的黄金期,我国初一新生的年龄普遍在12岁左右,由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可知,其正从儿童期过渡到少年期,认知发展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转变[2],即从对地理空间事物的认知是以形象具体的方式过渡到抽象的空间要素感知、空间问题的思考阶段,目前,中学生空间思维训练方法的研究大多是关于高中阶段,关于初一新生空间思维训练方法的研究鲜见。中学生空间思维训练的方法研究一般较少结合教材课例内容[3],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指导存在局限性。大部分教材按照新课标分析导向综合的要求,把一些较为抽象的地理空间知识的学习内容,放在初一上学期。因此,初一新生在此阶段,容易形成空间思维发展的障碍,影响学科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可能出现学习效果不佳的情况。为此,笔者尝试以一课时内容为例,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研究起点,立足课标、教材,为开展初中生地理空间思维训练的日常教学实践做出示范,以期探索出逐步提高地理空间思维水平的具体方法,开拓空间思维训练课堂实施的新视角。
  二、 设计思路
  本文选取了2013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章第二节地图中“等高线地形图”这一课时的内容作为地理空间思维训练的载体,开发提高空间思维的教学设计。这一课时是初中地理公认的重难点,突破它的关键就在于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为初一新生的空间思维水平发展搭建台阶,激发初一新生在课堂上以视觉、听觉、动觉等多种方式训练空间思维,完成空间思维发展的顺利过渡。教学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第一步,探讨本课时的课标要求与学生的空间思维发展的相关度,确定和分析教学目标;据课程标准的分析,此课时的内容与学生的空间思维高度相关,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达到训练空间思维的作用。
  第二步,分析此课时学生空间思维发展现状和相关的情境;初一新生基本没有地理学习的基础,但是学生通过旅行、社会实践、书报期刊、多媒体等多种方式,空间认知视野更开阔,积累了对山地空间认识的感性材料。同时,初一新生空间思维状态,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学生的教学情境中大多能够提供多媒体的支持,但是其他教学材料需要教师进行开发。
  第三步,对照空间思维发展阶段,对教学目标的内容进行分解,确定教学内容的呈现策略和教学方法。为了帮助学生跨越抽象空间思维的门槛,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入手,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偏向,即动觉学习型、听觉学习型、视觉学习型,使教学内容的呈现多样化、生活化、趣味化,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地理空间思维的训练中来。
  第四步,开发和选择适合空间思维发展的教学材料;此时学生的空间思维状况决定了教学材料不仅来源于课内教材,还应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中找寻找相关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同时,教师根据教学重难点、空间思维发展的需要可以开发和选择演示等高线原理的视听材料及激发学生动觉的材料。
  第五步,对教学目标达成、空间思维训练的效果进行评价,需要通过三方面进行:①学生读图、用图能力,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山体部位和判断坡度陡缓;②学生是否构建出等高线知识的空间思维体系;③学会在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分析
  按照本课时的设计思路,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三方面开展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①学生能够结合材料,说明海拔、相对高度的内涵,并会估算某地的海拔、相对高度,建立“高度”的空间概念。②学生对山体的部位形成空间形象思维,学会运用等高线空间排列规律,识别地形图中的山峰、山脊、山谷等部位。③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分析出空间坡度大小,判断陡坡和缓坡[4]。
  【教学重难点】把山地空间信息转化到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并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地空间信息。
  【教学方法】教法:生活情境法、实物教具演示法、谈话启发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法:视听觉学习——观察思考、图文分析、讨论交流;动觉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动手实践绘图[5]。
  四、 教学过程
  根据对本课时教学思路、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的综合分析,现将具体教学过程列表呈现如(表1)。
  五、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如图2所示,由整节课学习思路简要梳理而成,体现本节课山地知识的内在联系,突出学习的重难点知识。
  参考文献:
  [1] 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2009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 姚本艳.初中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状况及培养[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 李九彬,谢世正,向 颢.“石与人:重庆奉节石灰岩资源及其利用”教学设计(校本课程)[J].地理教育,2019(04):14-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422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