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搭建思维支架 使合情更合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瑛

  摘 要:在议论文写作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借助一则新闻报道,引導学生的评价由情感判断走向理性判断。在思维推进中,探究辩证思维的两条常规路径;结合学生修改语段,总结理性之“理”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价值层面、方法层面与责任层面。
  关键词:一分为二;理性思维;思维路径;合情合理
  培养学生理性精神,是培养学生成为现代公民的现实诉求。而现实不容乐观,由于知识储备不足和智性发展滞后等因素,高中生对人、事、物的评价多是偏向情感。而理性是人类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形成的一套公理、规律与法则,这要内化为思维习惯与方式,不能靠凌虚蹈空说教,而要凭借具体案例、具体问题,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生发“真思考、真判断”。
  为消弭情理之间的“陡峭”,搭建支架势在必行。支架,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从建筑行业借用的一个术语,用来说明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凭借由老师、父母、教师、同伴等提供的辅助物完成原本自己无法独立的任务。正如叶黎明老师所言:为什么“支架”可以成为写作教学的突破口呢?因为支架集知识与内容为一体,它一头通向写作知识,一头通向写作教学知识,一头通向学生“最近发展区”。思维不是的凭空的想象,而是需要以具体支架作为凭借,支架的内核是知识。根据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分类,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具体到写作领域,陈述性支架包括概念、原理等,而程序性支架主要包括过程与步骤等,而策略性支架主要分为方法、技巧与途径等。
  一、 搭建陈述性支架,提供相关知识
  陈述性支架一般是静态知识的呈现。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陈述性知识一般包含概念与判断、论证基本原理与事实论据等。由于学生知识视面窄、学识素养积累少等方面因素,他们缺少对这些知识的涉猎与积累。然而,这些知识对理性思维和议论文写作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
  思维训练属于形而上层面,对此,学生有畏难情绪。为了激发学生讨论热情,提高思维参与度,笔者首先提供一则新闻材料(《扬子晚报》10月9日A5版):苏州一位绣娘有刺绣的方式创造出了宇宙中的天文奇观:《狮子座星云》《马头星云》《海王星》……这些刺绣惊艳了世界,连美国宇航局NASA也想收藏。但遭到绣娘的拒绝,绣娘说:“这是我最爱的一组作品,我花了很多心思,我想把它们留在国内的科技馆、天文馆,让更多的中国人看到。”有些网友不以为然,认为这阻碍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输出,是一种狭隘与自私的行为。
  新闻材料属于事实论据,它可以为学生参与讨论、展开分析提供话题与凭借。鲜活的素材,激活了学生发表意见的欲望,他们纷纷发表意见:我认为人们不能将绣娘的选择定义为狭隘与自私;我从未认为绣娘有任何狭隘与自私的行为;绣娘的刺绣是她的个人作品,这组作品的归属权应该由她决定,我们应该尊重她的想法,这绝不是一种狭隘与自私的行为;以我看来,先不论这些刺绣都属于绣娘,她拥有绝对的决定权,对于网友口中的“自私”,我万分赞同与支持……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言辞是人的内在感情的表露,透过学生的言辞,我们发现,学生评价偏向情感性:一是主观性显豁,学生大多是从“我”的角度出发,带着主观价值和情感参与评价,缺乏公正思维视角;二是单向性明显,大多学生“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思维比较明显,即便个别学生呈现思辨性认识,但最后在总结陈词时也有断然下结论的情况;三是分寸性不够,学生在下结论前所使用的程度副词大多是:“不能”“未认为”“不是”“万分赞成”等。这样的情感性思维,缺乏思维的公正性、多向性,缺乏说理的风度与真诚。
  二、 搭建程序性支架,挖掘思维深度
  “小成依技,大成依道”,作文教学,关键是要让学生的思维发生,而不是简单地传授所谓的写作技巧。作为教者,一定要认识到所谓写作技巧背后所蕴含的逻辑秩序。在写作指导课上,我们不能将自己得出的结论直接递给学生,而应该他们做在思维的深水区中“来回激荡几次”,进而砥砺思维品质,努力将“合情”引渡至“合理”。其中,最重要的是审视双方,理性立论。
  针对学生偏向情感的判断,如果教师硬生生地说“这不符合国际视野与文化共享的观点”,这就很容易引起反感,容易让学生滋生“假大空”错觉。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设置“审视双方”的环节。首先,凭借鲁滨逊的图表分析法,使学生对辩证思路有直观认识。
  透过投影和讨论,学生认识到:分析和看待问题需要由单一走向多元,不能单一化思维,应该看到对方观点的合理之处。仿照使用表格法,学生全方位审视网友观点,认识到其中的合理与不合理。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网友观点中的合理部分,笔者还投影了费孝通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观,加深学生对“文化共享”的理解。“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网友观点的合理之处,也是学生先前立论可待商榷之处。这样的分析,将当事人绣娘陷入两难境地,在保留知识产权与文化输出中如何做好抉择。这需要思维内向,进行高阶思维,考量学生的智性和德性。
  认识到自身思维的缺陷,这非说就具备了理性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才是理性思维的开始。一般而言,理性思维完整过程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理性、信仰与行动。理性思维最后结果是要优化、修订和完善观点,并修正自身行动。
  三、 策略性支架,提升思维水平
  魏小娜教授指出,写作训练课,一定要让思维真实发生。要想让写作真实发生,其中一点是要提供写作策略性支撑,指导学生进行总结与反思,让思维真正发生。“巧与金针度与人”,本节课策略性目标是让学生在理解“理性”的三个维度,并能灵活运用,做到“存乎一心,运用之妙”。
  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理性”的内涵,笔者给学生投影了曹林老师在《时评十讲》中有关对“理性”的理解:在方法论上要符合逻辑推理,文章的推理和论证要符合普遍认同的逻辑;在价值论上要符合普世价值公认的道理;在责任论上,要符合伦理风度,坚持做一名负责任的评论者。   课上,笔者引导学生参照方法论、价值論和责任论三个标准,仔细分析与审查推理过程。首先,在方法论上,提醒学生“五问”:有没有运用思辨性思维,认识到网友观点的合理性?自己立论时所选择的事实论据是否具有真实性和相关性?立论的分论点是否成立?分论点与分论点之间有没有明确的逻辑连词来标注思维路径?分论点与分论点之间能否形成层层递进的“逻辑链”?凭借“五问”,部分学生认识调整了自身的观点,对此,学生修正了自身的观点:
  生1:然而,部分网友认为这是一种自私与狭隘的行为。诚然,这种有一定合理之处,若将之放在国际视野内来谈传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绣娘的做法似乎显得有点“小气”。但是,从情感角度讲,这组刺绣倾注了绣娘的心血,绣娘的不舍也是情有可原,如孔子所言,“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在面对情理冲突时,有温度的情感要比冰冷的理论更显得有人情味。个体不同,情感取向不同,而作为外人不能站在道德制高点,对他人的选择做出符合自我价值取向的评判。试问,如果将部分网友至于绣娘的境地,他们是不是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呢?因为我们大家骨子里都有这样一个朴素的情怀:“世界的,首先是民族的。”所以,在这种情理冲突中,我相对赞同绣娘的做法,为之点赞。
  在价值论上,提醒学生围绕“观点”一词进行自省,追问“观点”的主体:是具体的学生自我?还是抽象的大众民意?还是学生眼中的绣娘本人?这实则提醒学生,在理性地做出判断之前,强化观点与立场的身份意识,厘清自己所陈述的观点到底代表谁的立场。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所有的观点背后“都应该站着一个人”,所有的观点都是内在价值取向的外化。对此,有些学生提出如下的观点:
  生2:在我看来,要这样一位清高的女子为几分虚名薄利而折腰无异于天方夜谭。纵使俗世庸人误解,于她而言不过是眼前浮云、耳旁清风。当然,我也不否认他们的“狭隘论”仍具有一定的正确性,但他们言语锋利,冷若霜冰。从感性角度分析,片面的优势并不构成攻击他们的理由。因为人是有温度的,尤其这样一位以文化传承为己任的匠人。退一万步说,纵使绣娘真如他们所言的“自私”,一切的理性批判都合理得无懈可击。但是布莱斯帕卡斯也替我进行了再一次的反驳:“理智的最后一步就是意识到有无数事情是他们力所不能及的。”从中不难看出,有时所谓的理想是具有本质缺陷的。也正因为如此,我才得以重申我的观点,向这样一位有温度、有热度的匠人致敬。
  在责任论方面,笔者引导学生强化读者意识,即要考虑到读者(虚拟的网友)的认同程度与接受方式,提高自身说理的风度。经提醒,学生发现:原来之前所运用的“万分”“从不”“绝对”显得绝对,更显得意气用事,缺乏深度的思考。通过修改,他们认识到,“有理不在声高”,此言不谬。
  余党绪老师说:“真实的问题,才有真实的思考;有真实的思考,才有真实的判断。”这节课,正是循着这个思路逐步推进的。学生凭借老师所搭建的三种思维支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螺旋上升,将自身观点从“合情”上升到“合理”,让思维得到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叶黎明.支架:走向专业的写作知识教学[J].语文学习,2018(4).
  [2]余党绪.有真问题,才有真思考与真判断:从40年高考命题的演进看思维教育的方向[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1-2).
  作者简介:
  张瑛,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大学附属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595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