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核心要素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刍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宋丽丽
摘 要: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教学最重要的目标是努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数学课堂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应以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基础为依据,把最近发展区作为目标,关注学生的思维目标和思维差异,给予学生较大的探索空间,并且把抽象、推理和建模的思维作为核心要素。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思维;核心要素;最近发展区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8-0124-02
学习的过程总是伴随着思维,学生的深度学习也会伴随着深度思维,而学生的深度思维肯定会促进学生发生深度学习。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数学思维,学生的学习过程才会真正发生。想要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在数学课上应该关注以下几个要素。
一、思维的形成需要关注起点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已知探索未知的过程,这里的已知也就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学生学习的起点常常被教师误解,原因就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除了有学生,还有教材、教师在发挥着作用。教材根据知识的结构,把某一块知识划分成几个单元,再把某个单元划分成几课时,最后把某个课时划分成几个学习过程,这种安排的依据是逻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把学习内容进行整合,把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细化,这种整合和细化的依据就是经验。这样,就产生了不同的学生,一种是教材中的逻辑学生,一种是教师心中的经验学生,一种是现实世界的现实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也就是把逻辑学生、经验学生以及现实学生进行高度统一,找准学生学习的真正起点,让数学思维真正形成。例如,在学习“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大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初步了解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如果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先让学生猜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再去验证特征,这样的教学就没有真正关注现实中的学生。想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始让学生说一说在哪些地方看见到过正方形,然后给学生一些小棒,让学生拼出一个长方形。这样,学生在拼的过程中,首先回忆长方形的形状,在头脑里思考长方形的特征,接着把特征转化成为实际的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如果发现拼出来的不符合要求,还需要根据头脑里已有的形状进行调整。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初步感知特征、进一步强化特征、抽象出特征的过程,逐步形成了数学思维。
二、思维的形成需要关注思维目标
学生的学习不仅需要关注起点,而且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设置合理的目标,让学生在合理的区域发展,促进数学思维的形成。如果目标设置过低,学生就是在低水平重复,属于记忆的再现;如果目标设置过高,与学生的已有经验有很大的差距,则学生很难达到。由此可见,合理的目标设置对数学思维的形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例如,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长方形的特征,接下来需要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如果将目标定位于用研究长方形的方法去探索正方形的特征,那么仅仅是方法的重复运用。如果将目标定位于利用研究长方形的方法去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并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那么学生运用的就不仅是方法,还有通过比较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相同与不同。因此,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利用围成长方形的4根小棒继续剪一剪,使这4根小棒能够围成一个正方形。学生在这样的研究过程中,不仅能实现方法的延伸,而且能进行特征的比较、抽象与概括。不同的目标设置,学生会有不同的学习过程,而在不同的学习过程中思维的发展是有差异的。
三、思维的形成需要关注选择空间
虽然在同一个空间里学习,但是学生在学习空间之外接受到的信息不同,经验也就不同,所以进入课堂的学生已有的经验水平和知识水平就呈现出差异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如果给予学生的空间过于狭小,所有的学生就会都沿着同一个通道去思考。例如,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的教学中,在学生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教师可以继续选择合适的工具让学生进一步做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如果此时提供单一的工具,如三角尺、钉子板、方格纸中的一种,大部分学生就会用同样的方法操作。有些学生已经会画了,却要再画一画;有些学生已经会围了,却要再围一围;有些学生已经会摆了,却要再摆一摆。如果给学生选择的空间,提供许多不同的工具,让学生选择以前没有操作过的工具做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那么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就会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尝试不同的思考方法。以前是围一围的,现在可以画一画;以前是画一画的,现在可以摆一摆;以前是摆一摆的,现在可以围一围。给予学生不同的思维空间,不同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采用了不同的操作方法,就会使每个学生都超越原有的经验,使数学思维不断发展。
四、思维的形成需要关注思维的差异
同样的课堂、同样的目标、同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思维形式却是有差异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差异,让拥有不同思维形式的学生都能够利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最终解决问题。只有允许思维差异存在的课堂,学生的数学思维才会不断发展。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时,教师可让学生自主探究“23×12=?”的计算过程和方法。如果在探究的过程中,都规定学生运用竖式去得出结果,那么就会导致有些学生对乘法的意义理解比较到位,有些学生对乘法算式中乘数之间的关系理解比较清楚,有些学生对竖式的结构理解比较好。但是,他们却要用相同的方式去探索问题,这样的过程就是封闭的。关注学生思维差异的课堂,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水平,自主探索23×12的结果。有些学生可以根据乘法结合律将43×12转化成43×2×6;有些学生可以根据乘法的分配律去探索,将43×12转化成43×10与43×2的和;有些学生可以利用竖式探索。在这种允许思维差异的课堂里,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经验探索。基于自己已有的经验探索未知的过程中,学生才会不断发展数学思维。
五、思维的形成需要关注数学思维的过程
数学课堂里除了关注学生思维的起点,关注思维的目标,给予学生探索的空间,更需要关注学生数学化的思维过程。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最重要的思想方法是抽象、推理和建模。从这样的角度去思考,培養数学思维的主要方法就是让学生去抽象、推理和建模。例如,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学会用抽象思维看待问题。学生说出“长方形上下两边相等,左右两边相等”的时候,教师需要让学生进一步抽象成“对边相等”。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教师要让学生推理出:虽然长方形有的特征正方形也有,但正方形又有自己独特的特征,所以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教师可这样引导:运动会开幕式比较人数,二(8)班的同学排成了一个每排7人、一共7排的阵型,四(5)班的同学排成了一个每排8人、一共6排的阵型,哪个是长方形?哪个是正方形?把生活中的场景抽象成长方形和正方形,并且用抽象的乘法算式表示出来,可以让学生真正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虽然课堂思维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是在数学课堂里,只有真正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才能让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断发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意识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性,关注起点、思维目标、选择空间、思维的差异、思维的过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雍俊.让数学教学回归学科本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9(02).
[2]于正军.应让有效记忆成为儿童数学思维的起点[J].教学与管理,2017(11).
[3]梁培斌.数学思维素养:儿童带得走的智慧[J].江苏教育研究,2018(04).
[4]侯兴山.数学思维,驱动小学生从生活走向数学[J].数学教学通讯,2019(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691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