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任务驱动型作文继承传统文化之分析与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莫军昌

   近几年,任务驱动型作文成为了高考作文的新热点,备受命题者青睐。这类作文扣准时代脉搏,能在效引导中学生关注时事热点,以增强社会责任感;更重要的是,任务驱动型作文能发掘学生真实写作的潜能,让学生按照命题材料的指令去写作,写出情感真实、极具创见的文章,它可以扭转过去思维僵化和程式化写作的局面,也可以有效摒除套作、宿构的弊病。因此,它得到了广大语文老师的普遍关注和作文命题者的追捧。
   但也有人认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内容单薄,思想肤浅,语言平白,缺少底蕴,毫无美感和深刻性,更谈不上文化品位。[1]这种说法虽有点夸大其辞,但也不无道理。
   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前些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意旨倾向于对材料进行辩证分析,这就促使高中作文教学重点转向写作方法,注重论述的思辨性和文章的结构思路、论证方法等,而忽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与作文教学相互融合,忽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样,就难以激起学生运用传统文化来写作的意识。
   什么是传统文化?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换言之,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2]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文化中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过程形成的反映民族风貌的、体现各民族独特审美价值的、深厚内涵的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它是一种民族精神、气质、品质、操守的集中体现,也是百姓衣、食、住、行点点滴滴的生活积累。但是呈现在文章中的传统文化可以分为隐性的和显性的两大类型。隐性的传统文化是指内在的抽象的文化,它包括爱国主义思想、民族精神内涵以及传统哲学思想等内容,诸如忠、孝、廉、耻、仁、义、礼、智、信等。显性的传统文化是客观实在、具体可感的民族文化,它包括了古诗文、词赋、民谣、民族曲艺、书画、对联、灯谜、俗谚语、歇后语、传统节日、传统历法、寓言故事、历史传说,人物典故等。显性传统文化又可分成三类:一是引用类传统文化,包括古诗文、词赋、歌谣、俗谚语、歇后语等;二是史传类,包括历史传说、人物典故、寓言故事等;三是民俗类,包括传统节日、民族建筑、吃穿住行传统习俗等。
   表(一)2013年高考全国1卷优秀作文中传统文化因子统计表
   (说明:全部数据均来源于《〈语文月刊〉2013年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
   据表(一)统计,《〈语文月刊〉2013年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共刊载了13个省的优秀作文65篇,这65篇作文共有118处明显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每篇平均融入不到2次,其中70处引用古代诗词、散文等经典文学名句,而运用历史人物或典故来进行论证的有39处,民俗文化类的只有9处;但是这65篇优秀作文里有24篇基本没有涉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占总篇数的37%。这是因为作文教学过于注重论证的思辨性,忽视文化涵养,从而导致在过去的新材料作文里优美隽永、文采斐然的作文少之又少。
   正是因为认识到了这种弊端,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把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作为重要导向,它从命题指向、材料选取、内容指令等方面引导学生朝着既定的传统文化方向进行写作,这正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一大优点。因此,最近三年的高考作文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有了明显的改观。
   表(二)2017-2019年高考全国1卷优秀作文中传统文化因子统计表
   (说明:河北省和山东省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是自主命题,故《语文月刊》该年无数据。)
   从表(二)分析可知,在刊载作文篇数基本相同的情况下,2017和2019年这两年高考全国Ⅰ卷优秀作文中融入传统文化次数比2018年明显偏高,其原因在于2017年2019年作文命题起重要作用。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中国学生应具备“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将传统文化摆在了突出地位。此后,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便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重要主题,2017和2019年的作文命题材料还直接加入多个传统文化元素。这正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在命题方面的突出优点。
   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7年全国Ⅰ卷作文命题意图之一就是引导学生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其内容上的任务指令是让学生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帮助外国青年不仅要读懂现在高速发展的中国,更要读懂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古国,因此命题者在材料中注入了“长城”“京剧”“大熊猫”等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种元素,为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指令指明了方向。
   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试题。阅讀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19年全国Ⅰ卷作文试题秉承了前几年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精神,但更注重从传统文化精神上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命题材料以两传统文化名句引出劳动的现实意义和文化内涵。“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从我做起”是希望每一个青年人都能够继承这一优秀传统。
   根据表(一)和表(二),《〈语文月刊〉2019年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刊载了全国Ⅰ卷7个省(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江西)的31篇优秀作文,这31篇考场作文有100处明显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每篇平均融入超过3次;其中81处引用古代诗词、散文等经典语句,15处用历史人物或典故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而该刊物2013年刊载了上述7省40篇优秀作文,这40篇作文只有72处明显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每篇平均融入不到2次;其中39處引用古代诗词、散文等诗文语句。与2019年相比,在刊载作文篇数多9篇的情况下,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却少了28处,引用类传统文化不到2019年的一半。由此可知,任务驱动性作文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发掘、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然而,任务驱动型作文虽然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比过去有了明显进步,但离作文普及传统文化还在较大差距。据统计,2017至2019年《语文月刊》刊载的95篇全国Ⅰ卷高考优秀作文仍有29篇基本没有涉及传统文化元素。当然,这不能把责任推向任务驱动型作文类型和命题者身上。学生能否写出一篇文采斐然、文化底蕴深厚的作文来,关键在于他们是否积累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和素材,并且能否将积累的传统文化熟练地融入到作文之中。经过十年寒窗的积淀,高中生并不缺乏传统文化知识和素材,只是他们不会学以致用,不知道怎样将积累的传统文化知识和素材熟练融入到作文之中。
   那么,如何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作文品位,增强学生作文内容的厚重感,让高中生写出文化底蕴丰厚、饱含优秀传统文化的作文来?除了命题意旨和命题材料要紧扣传统文化外,第一步可以让学生学会将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素材按主题或模块进行系统化分类整理。当然,按不同的主题进行分类整理也不能搞得太庞杂。例如,可以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课内素材分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6个大类,具体分类参考如下。
   (一)富强民主类:《晏子劝齐王》(语文版二年级下)《炎帝创市》(语文版三年级上)《山海关》(语文版六年级上)《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版八年级下)《答司马谏议书》(语文版九年级下)《寡人之于国也》(人教版高中必修三)《求谏》(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二)文明和谐类:《文成公主进藏》(人教年四级下)《桃花源记》(人教版八年级上)《大道之行也》(人教版八年级上)
   (三)自由平等类:《苏教沉香救母》(二年级下)《逍遥游》(人教版高中必修五)《炎帝的传说》(语文版一年级下)《周亚夫军细柳》(语文版八年级下)《嗟来之食》(人教版选修中国民俗文化)
   (四)公正法制类:《西门豹》(语文版四年级下)《狄仁杰公正护法》(语文版六年级下)《强项令》(语文版七年级下)《包拯》(语文版七年级下)《私心》(语文版九年级下)
   (五)爱国敬业类:《大禹治水》(人教二年级上)《苏教木兰从军》(二年级下)《晏子使楚》(人教版五年级下)《过零丁洋》(人教版八年级下)《屈原列传》(人教版九年级下)《民族英雄戚继光》(语文版三年级下)《文天祥》(语文版六年级上)《岳飞》(语文版七年级下)《祖狄北伐》(语文版八年级下)《周公诫子》(语文版九年级下)《出师表》(语文版九年级下)《离骚》(人教版高中必修二)《苏武传》(人教版高中必修四)
   (六)诚信友善类:《赠汪伦》(人教二年级上)《伯牙绝弦》(人教版六年级下)《陈太丘与友期》(人教版七年级上)《报任安书》(人教版九年级下)《廉颇蔺相如列传》(人教版高二下)《商鞅南门立木》(语文版六年级下)《蔡勉旃坚还亡友财》(语文版七年级上)
   学生将学习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和素材系统化整理后,再按计划时常进行诵读复习,让学生做到胸有成竹,这样写作文时就能信手拈来,将这些知识和素材熟练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作文之中。学生将文化知识和素材分主题模块巧记于心后,还应从写作技巧上进一步提升运用能力。
   首先,任务驱动型作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从作文题目入手。学生在弄清楚命题材料的主旨后,可以直接撷取符合命题材料主旨的古代诗、词、文句等为题的,例如广东考生作文《一屋不扫,何扫天下》;也可以根据材料主旨化用古代诗文,如河南考生作文《诵劳动之诗,歌奋斗之章》。这样的文题放在众多平白、肤浅的作文题目之中,不让人顿感眼前一亮吗。
   其次,用古代诗、词和散文等经典名句来优化作文的开头和结尾。文章开篇可以借用优美的诗文名句引出要谈论的主题,如湖南考生作文开头引用“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夙兴夜寐,洒扫庭内”,作者借用材料中的语句引出文章要谈论的“劳动开创了中华文明”的主题;也可以引用或化用古代诗文中富含哲理的名句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统领全篇。如湖北考生作文:
   大家好!有幸站在此处,也就是复兴中学,面向大家分享我关于劳动的看法与思考。我演讲的主题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从劳动二字来。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文章开篇化用朱熹诗句,警示青年学子要热爱劳动,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从劳动是国泰民安的路径、前行的价值底色及其意义来进行论述。文章末尾又用苏轼《望江南·超然台》词句“且将新火试新茶,劳动趁年华”作结。整篇作文结构首尾圆合,用经典文化气脉贯通始终,彰显了考生厚重的文化积淀。
   最后,文章的主体部分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环节。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指令性和实用性较强,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着力于针对材料进行思辨性分析和阐述来指导学生写作,因而导致论证过程中很多考生只重讲道理论述而忽视摆事实证明,这种缺乏文化意蕴的文章读之味同嚼蜡。其实,任务驱动型作文和传统议论文一样,也可以用意蕴丰富的古代诗文和生动可感的文化名人事例来涵养文章的品味。例如,河南考生《素手劳心歌一曲》第三段: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劳动可以磨炼一个人的意志,使你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行立于天地之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不论是举于版筑之间的傅说,还是发于畎亩之中的舜,他们都经历艰辛的人生历练,所以当时机来临之时,他们有足够强大的意志去完成生命中的涅槃……试问,一个四体不勤的人,能成为国家的栋梁吗?必要的劳动,给予我们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劳动是新时代青年应该崇尚的。
   文章第一层以传统名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作为分论点,进行必要的阐释过渡后,引用《孟子》中的名言作为道理论据,接着举用历史人物典故作为事实论据来进行论证,这样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而且大大提升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作文只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宋宏雄等.积累熏陶感悟——中学生作文成功的必由之路[J].教育科学报,2002.(2)
   [2]泰勒.原始文化[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莫军昌,江西省赣州中学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742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