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水产养殖专业创新型人才校企联合培养长效机制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福贵 孙艺文 阮记明 吴华东

  [摘 要]水产养殖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为了更高效地培养水产养殖创新型人才,开展了校企联合培养运行机制的探索,在教学、科研、培养与评价等环节进行了改革,为“政、产、学、研、推、用”结合与推广提供了动力,为水产养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产养殖;产学研;校企联合培养;长效机制
  [基金项目]2016年江西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水产养殖专业学生校企合作培养运行机制”(2016B2ZZ06)
  [作者简介]李福贵(1987—),男,江西于都人,博士,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水产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方面教学与科研;吴华东(1965—),男,江西修水人,硕士,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水产遗传育种、动物生产方面教学与科研。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7-0207-02 [收稿日期] 2019-12-14
  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对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迫切需要对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和改革[1]。校企联合培养是应用型学科教育的必然选择之一,从固化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优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细化生产实训内容、强化校企“双重导师制”实训管理模式四个方面进行创新实践,实现校企紧密结合,有望实现企业、学校与学生的三赢局面[2]。通过明确合作机制,建立适合专业及学校特色的合作模式,有利于实现生产、教学、研究的融合,为新形势下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提供极大的动力。根据江西省经济发展需要,江西农业大学于2005年开设了水产养殖专业[3]。为了进一步适应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江西农业大学水产养殖专业学生培养的实际条件与情况,笔者对水产养殖校企联合培养运行机制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一、水产养殖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问题
  水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最早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单一,特色不明显[4],与我校的办学定位及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都不相适应。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问题
  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专业课程学时偏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实践等累计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为78.1%。二是專业实践、实训不足,实践实训学时少且条件偏差,学生动手能力不强;课程实验开设简单、孤立甚至重复;毕业设计实践环节学分占比偏低,监督管理松懈,完成质量不高,效果偏差。在教学内容上,选修课程数量有限,缺乏综合性实验实践课程。
  (三)教学方法问题
  国家提出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核心,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造能力。现行教学方法大多仍然是“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单向灌输式模式,虽然有精品课程、慕课、翻转课堂、线上与线下及混合金课、虚拟仿真教学实践等先进的教学资源及方法,但因投入人力物力有限而数量极少且覆盖面窄,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评价问题
  现行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形式单一,主要看分数、学分、绩点,课程实验和实习实践环节基本上都是简单考察评分。因此,应当建立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制度,完善毕业生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二、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一)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是我国当前就业形势的迫切需要
  中国人口基数大,大学扩招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与就业者的专业素质不适应的矛盾是就业中的主要矛盾之一。校企联合培养职业型人才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重要措施。
  (二)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迫切需要
  加强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竞争力提高的最主要因素。中国是水产养殖强国,也是水产养殖出口大国,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和出口创汇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更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才。中国水产养殖企业的发展与战略提升,最终归咎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应用。
  (三)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是高校提高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的迫切需要
  应届毕业生就业率是高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之一。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模式下,产学结合、订单式培养、产学研一体化、校企联合素质班等,都是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突破,真正实现所培养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的“产销”连接。高校根据市场需求,联合培养专业人才,充分发挥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能动作用。而高校教育也只有在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才能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水产养殖专业学生校企联合培养运行长效机制建立及成效
  (一)确立科学的联合培养目标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目标,校内主要开展理论教学、基础实验教学、科普示范教学等,教授理论知识与实验、实践方法,而企业联合培养主要开展生产实践、科研实践、推广示范实践等,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将专业知识内化转变为生产技能的能力。
  (二)规划适用的联合培养模式与内容
  针对水产健康养殖、水质管理与调控、遗传育种与繁殖、营养与饲料、疾病免疫与病害防控等各方向,我系与2个国家(省级)原良种场、10个饲料企业、10个动保产品企业或鱼药企业、5个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企业开展了教学实践合作、产学研合作等。主要联合培养模式有:短期教学观摩、教育实习、专业实习、联合培养素质班、定向班等。此外,在中国农技协、省科协的大力支持下,依托国家级生态农业企业建立了江西首批“科技小院”之一。   在不同的联合培养模式下,学生在企业主要进行生产过程观察,或参与企业生产并记录学习相关流程与经验,或参与企业与学校联合开展的合作项目以及完成畢业设计,或以就业为目标、到企业一线进行生产、销售或产品研发,或到养殖一线进行科普教育、生产调研、即时解决产业问题等。
  (三)建立科学的联合培养管理与保障机制
  科学而适用的管理与保障机制是提升联合培养成效的有力保证。我们在上述各类合作过程中,首先选择了硬件软件条件好、在产业领域影响力较大的企业或单位合作;其次,校企双方根据需求和条件、具体联合培养模式及内容等签订合作协议。
  (四)建立科学的联合培养考核评价体系
  科学完善的考核考评机制是检验联合培养效果的客观标准。我们建立“三方互相考核评价体系”,即高校、企业均对学生在培养期间的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性的考核考评,形成综合意见作为联合培养质量评价依据;高校、学生均对企业在联合培养中的工作参与、配合及贡献进行评价和考评,作为后续合作改善和提升的客观依据;企业、学生均对培养期间学校方的指导和配合进行评价和反馈,作为后续建立与开拓深度合作的指导性依据。通过建立并执行此考核评价体系,合作企业对我系学生及学校产生了较高的认可度,且为后续深度合作打下了基础。被联合培养的学生,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了企业及社会的高度认可,且全部从事了本专业相关的工作。
  四、加强水产养殖专业学生校企联合培养的建议
  首先,培养方案改革要考虑市场需求并做好充分调研。其次,在开展联合培养前要把好的平台和模式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制定详细的联合培养计划和考核评价指标。第三,学校要选择有先进企业理念和文化、长远发展规划以及立足本行业发展的企业开展合作。同时,高校也要立足企业发展,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更多的科技服务,帮助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正,施振宁,方美娟.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1(12):47-49.
  [2]叶建生,王权,陈小江,等.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创新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6(2):26-28.
  [3]隗黎丽,周颖,梁惜梅,等.网络教学平台在水生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8(29):118-120.
  [4]万全,鲍传和.安徽农业大学水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改革探索[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3,27(5):77-8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876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