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方高校电气信息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为真 牟怿

  [摘 要]“复旦共识”的达成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是一场众望所归的集体行动。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培养新经济急需紧缺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新工科背景下,对地方高校电气信息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通过对总体思想的阐述,分别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跨学科团队建设及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对探索新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工科;电气信息类;地方高校;交叉融合
  [基金项目]2016年湖北省粮食局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项目“基于多视觉学习的智能粮情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作者简介]陈为真(1976—),女,湖北竹山人,博士,武汉轻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智能信息处理、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研究;牟 怿(1980—),男,云南昭通人,博士,武汉轻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机器学习、图像处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7-0313-02 [收稿日期] 2019-10-16
  统计数据显示,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会达到750万人。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950万人。“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工业是立国之本,“新工科”建设是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复旦共识”的达成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是一场众望所归的集体行动。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培养新经济急需紧缺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1]
  在当前新形势下,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存在偏差。一方面是毕业生就业不易,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人才难招。所以在新工科背景下,对电气信息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是十分必要,也是万分迫切的。工程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矛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课程体系陈旧。虽然多年来,高校不断进行改革,探索课程体系建设,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时代在变,科学技术不断在发展,课程体系也要随之改变,而且还要有前瞻性的改变。[2-4]以社会需求,尤其是地方经济需求为导向,通过科学的课程系统建设,培养“新工科”人才。“新工科”人才很重要的一个特色就是注重学科交叉。通过跨学科课程的建立,可以形成学科直接的桥梁,打破专业间的壁垒,从而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而这一切都需要以跨学科教学团队为支撑。如何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如何吸纳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教师积极投身其中,这些都是拟解决的问题。
  一、总体思路
  从学科历史发展看,学科的重构是常态。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积累,范式的变迁,认识的拓展等都对其产生作用,其中社会需求是推动学科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交叉学科研究、交叉学科构建等学科融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工科的提出,是基于时代发展,社会需求、工程教育现状和工程学科发展规律综合认知下的反思。
  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看,“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培养科学基础厚、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对于支撑和服务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也是建设制造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前提。
  在对电气信息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过程中,首先,改革课程体系,使“新工科”思想在课程体系中得到诠释,突出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其次,在保留旧工科经典课程的同时,积极开设跨学科课程。通过跨学科课程的开设,引领师生共同关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共同推动“新工科”的发展。最后,在“新工科”的思想指导下,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作为实现新的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的主要保障,也是“新工科”快速发展的基石。电气信息类复合型人才的培養更强调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基于电气信息类自身的学科优势,与学校的优势学科相交叉,不仅能推动其他行业信息人才的培养,而且能实现本学科应用层面的丰富和扩展,从而促进“新工科”的发展,与时俱进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二、地方高校电气信息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与研究
  (一)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
  以培养地方高校电气信息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构建“注重理论基础、交叉专业课程、强化复合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层次化、逻辑化、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并注重加强系列课程和课程群建设。
  大学一年级到二年级上学期为基础层,以必修课为主。一方面要注重数学基本理论学习,尤其是关于数值计算的相关基础内容及应用;另一方面要注重计算机基本技能,计算机语言的掌握及应用。除了以往理论部分的要求,还要提高应用部分的比重。按照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两门学科将是新工科未来发展的基础。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到三年级为核心层,必修课与选修课并重,注重专业基础培养。对于专业课的开设也需要与时俱进,求新求变。除了保留仅有的几门经典课程,尤其对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还需要不断更新。力争跨学科课程多样化,通过丰富专业选修课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不同方向的需求。在此阶段应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做到环环相扣。大学四年级为应用层,以选修课为主,每四年都需要确保应用性课程的更新率。应增加选修课程的实践学时,做到边学习边实践,着力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并使学生基于前期跨学科课程的学习,有望解决实际复杂的跨学科工程问题。
  (二)课程体系探索与研究
  信息是电气信息类专业中一个重要的内涵。而今新工科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面向新工科课程体系需要注重实效性。结合自身学校的办学特色,以及电气信息类未来复合型人才的发展需求,基础课可突出数值计算及计算机应用这两部分,以应对未来复合型人才的基本需求。专业必修课仍为本专业经典课程,可以考虑增加课程中的实践学时,使理论不再抽象,一方面可以从具体案例中获取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了解如何在实际对象中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搭建从方法到应用的桥梁。选修课提议从横向的广度和纵向的深度两方向扩展。从新工科发展趋势,以及本科教育的宽口径思想来看,更应注重广度的扩展。其中交叉学科选修课程的不断丰富,给学生创造了更多选择的机会,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构建系统化思维模式、扩展看待问题的视角,从而提升自身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跨学科教学团队建设、管理模式探索与研究
  推动交叉学科课程发展,是促进新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之一。教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需要充分发挥不同学科领域教师的专长。基于科研、教研项目,将各学科领域的老师汇集起来,通过合作,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地方高校科学建设整体进步,力求通过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借鉴,在本学科领域提出创新型的研究内容,或者在学科交叉的边缘发现新的研究领域。跨学科教研团队建设需要打破学科间固有的障碍,优化高校学科资源配置,凝聚有效的人力和设备力量,建立全新的合作共享机制,进一步推动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发展。
  三、总结
  “新工科”的提出一方面顺应了科学技术发展,另一方面也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科交叉融合也是未来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内涵之一。在新工科背景下对地方高校电气信息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首先在总体思想部分宏观阐述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思路,再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与研究,同时对课程体系建设及跨学科团队建设、管理模式分别进行阐述。其研究成果对地方高校培养电气信息类复合型人才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3):1-6.
  [2]李培根.工科何以而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4+15.
  [3]胡波,冯辉,韩伟力,等.加快新工科建设,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综述[J].复旦教育论坛,2017,15(2):20-27+2.
  [4]郭业才,王友保,胡昭华,等.以电子信息专业类协同建设为契机,构建人才分类培养模式—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J].大学教育,2014(3):53-5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877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