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激活知识拓展思维培养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房玉梅

  [摘 要]教学的艺术,在于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能更好地唤醒、激励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展示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也是发展和培养学生智力能力的过程。教师授课的任务不仅是讲解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活知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
  [关键词]数学教学;激活知识;培养能力
   素质教育注重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重视人个性发展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绝不是轻视和淡化知识教学,而是要用更全面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这样教师的任务就不单单是讲解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活知识、拓展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会知识的积累、梳理、加工和升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究教学技能的运用和教学策略的实施,教学目标不该是知识点的简单累计,而是知识点的挖掘、延伸和扩展,教师教学的重点应集中在基础知识和知识结构上,进行高效教学。
  一、抓住一个“点”激活知识
  抓住一个知识点激活知识,这个“点”就是学习上的难点,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0”就是一个特殊的数字,在使用上有一定的限制,这一点常常会被学生所忽视,容易造成错误。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安排归类训练,让学生在探索中接受知识、深化知识、拓展思维。
  例如:
  1.将5和0这两个数字组成运算方法不同的算式,最多能写几个?请试一试。即有:5+0=、0+5=、0×5=、0÷5=,让学生自己去感悟,“0”不能放在除数的位置上。
  2.將6和0组成一个数字比一个数字的模式,学生会对填成6:0,还是0:6进行的思考,感悟到“0”的正确使用方式。
  3.括号里能不能填“0”,为什么?(   )×1/3  =  1/6÷ (   ),因为除数不能为0,显然右括号内不能填0。学生理性的思考过程无疑是对知识点的升华。
  二、运用游戏,激活知识
  数学课枯燥抽象,有些学生不感兴趣,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运用游戏进行教学,可以化枯燥为乐趣,化抽象为形象, 既能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学内容,运用游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不断深入探究所学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例如,在教学“认识1--10的各个数字”时,我上了一节给数字“找朋友”的数学课,这节课的特点是数学知识与图形相结合。课上,我请学生用画图的形式表示1--10的各个数字,如找到数字3的朋友,可以画3个香蕉、3个人或3块糖,当他们画完以后,我把画的正确的、好的作品在全班进行展示,学生如果能用图画的形式表示出1--10的各个数字,就说明他们对这些数字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才能灵活地运用到图画上。
  又如,为了加深学生对序数知识的理解,在数学课上我把学生喜欢的新鲜水果玩具排成一排,共标出6道题:(1)新鲜的水果排成一排,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个新鲜水果?(2)从前面开始数红苹果是第3个,那它的后面还有多少新鲜水果?(3)12个新鲜水果排成一排,从前面数红苹果是第3个,后面还有多少个新鲜水果?(4)12个新鲜水果排成一排,红苹果前面有2个新鲜水果,后面有9个新鲜水果,一共有多少个新鲜水果?(5)12个新鲜水果排成一排,从前面数皇冠梨是第6个,从后面数皇冠梨是第几?(6)新鲜水果排成一排,从前面开始数皇冠梨是第6个,从后面数皇冠梨是第7个,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个新鲜水果?学生们先观察这些自己喜欢吃的水果,然后积极地参与讨论,每道题都想了好多写法。如第6小题解题方式有:“6+6” “6+7-1”“ 6+1+5”等解题的方法。这节课学生不但巩固了序数和数序的有关知识,而且激发了他们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三、不折断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翅膀,激活知识
  数学学习是一种思维学习,提高数学能力的归宿应是思维能力的提高,而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受传统知识的束缚,与创造力有着直接的联系,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和想象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在思维和想象中走进数学、走进生活,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例如,三年级数学练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有42只猴子过河,一条船上最多坐7只猴子,至少几次才能全部运过河?这道题常规的解题思路是:因为每次过河应该有一只划船的猴子,这样每次船上最多能坐6只猴子,列式为42÷6=7(次),这时有学生说:“老师还可以列式为:42÷7”,我问为什么?学生是这样解释的:
  学生1:猴子一般生活在树上,河边肯定有树木,为什么不用一些木头拼到船边,这样船的浮力就会增大,每次就能多做几只猴子,这样列式就不是42÷7=6,可能会是42÷8,42÷9,42÷10,42÷11等。
  学生2:如果这条河面很窄的话,船上绑上一个很长的绳子,每次坐上7只猴子过河,剩下的猴子用绳子把船再拉回来,第二次再坐7只猴子过河,照这样计算,有6次就能全部过河了。应该列式为:42÷7=6(次)。
  学生3:老师你还记得咱们学校开运动会吗,不是用航拍了吗,我们也可以在船上安上遥控指挥的仪器,不需要猴子去划船,这样每次就能坐7只猴子过河,由此列式为:42÷7=6(次)。
  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想法,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学生合理的想象中,这道题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的,答案由确定变成了不确定的,我对他们的这种思维方式进行了表扬。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教师的思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不能时时把学生思维固定在常规的思维定式中,有时学生的思维可能会超越常规的思维,出现新颖而奇特的想法,许多“错误解法”的背后孕育着可喜的创新,教师要多给学生发挥创新的机会。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允许并鼓励学生解题时有独特的见解,用不同的眼光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并在思维交流与碰撞中产生创新的灵感。
  四、联系生活实际,激活知识
  数学是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很多数学知识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又服务于生活,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把数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加强学习数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小学数学的实践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从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是一种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一要让学生有参与实践活动的时空和环境,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二要联系生活,进行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生活的气息;三要对学生的实践活动监督指导,让学生的实践活动内容充实。例如,在教学“方向与位置”时,课前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对生活环境进行观察,课堂中介绍课前对方向的观察结果,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探究确定方向与位置的方法,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后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运用课中学到的对位置确定的方法和规律等数学知识再回到生活中进行实践操作。
  激活知识、拓展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能力,需要教师具备创设教学情境的能力,需要教师具有投石点路、铺路搭桥的教学艺术,需要教师拥有扎实的教学技能和灵活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刘怡.调动和促进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J].吉林教育,2007,(12).
  [2]高华.激活思维 培养能力[J].小学数学研究,1999,(05).
  (责任编辑 陈始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933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