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提升线上科学教学质效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少敏
“脚手架”是指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给学生布置了具有一定认知难度的学习任务,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新内容,内化为新的经验。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有效地攀爬教师为其搭建的“脚手架”,顺利跨越“最近发展区”。
一、以学定教,搭建学习“脚手架”
生活即教育,受疫情影响,好多室外活动无法正常开展,科学课给学生创设一片“玩”的天地,科学组的老师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加强学科与生活关联,结合疫情原因、防护等问题、挖掘科学课程中关于生命科学(如微生物、动植物、营养健康)、物质科学(如物质变化)、工程与技术(如美化生活的项目设计),设计探究主题,强化健康生活意识,提高生活能力,在注重可行性和趣味性前提下,进行拓展性学习,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开阔学生视野。“防疫科学课”、“平衡的学问”、“疫情中的营养学”、“沉浮的学问”、“微小世界”、“新的生命”、“物质变化”等探究主题,进入在线科学课堂,利用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兴趣脚手架”。
例如在执教“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一课中探究“影响食品保质期的因素”时,要求学生准备三种不同包装的纯牛奶,探究牛奶包装的不同,再让学生准备普通袋装的纯牛奶、鲜牛奶、酸牛奶,引导学生比较奶质。经过优化的材料是联系科学问题、教学目标的桥梁,是载着学生在“迷思”中摆渡到彼岸的“神舟”,有效引导学生在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寻找问题的本因,提升了思维深度,凸显了科学的学科特性。
二、以生为本,设计学习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认知上与生活经验相冲突,才能进一步激发好奇心和探究欲。适时激起“矛盾”,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认知上的矛盾冲突,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从而更好地推进科学探究的效果。
在线科学课堂,采用“直播+微课+在线答疑解惑”教学模式,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授课教师充分准备,课前对前置性作业进行批改,根据学生课前学习中形成的矛盾冲突,聚焦问题,引导学生再次观察、比较、梳理、归纳。在执教《花、果实和种子》一课时,先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观察花蕊各部分构造、让学生了解花传粉的过程,教师再抛出问题:传粉后的花将会发生哪些变化?一石激起千尺浪,学生头脑风暴,说出自己的猜想,实现了师生、生生互动研讨,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紧接着利用微课延时展示花传份受精的过程,帮助学生印证推想、完善概念,实现了线上教学基于真实观察比较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效果,在有限的条件下将线上教学的质效最大化。
科学课,不仅让孩子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而且要让孩子学会像“工程师”一样实践,如何让学生在线上教学中所产生的探究热情生生不息,延续到线下呢?科学组的老师抓住疫情期间学生居家的契机,拓展线下实践活动,让家庭成为学生科技活动的阵地。学完《油菜花开了》一课后,为了强化学生解剖“花的结构”的技能,教师组织开展了“花的结构”简易标本制作及赏析活动,不仅内化了学科知识,还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以评促学,激发学习热情
及时反馈营造氛围。疫情期居家学习的学生,科学作业及时获得教师反馈点评,能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热情,教师使用批改平台的一些小功能例如“一键分享”,把优秀的作业,及时分享到班级群中,让优秀作业可视化,营造了班级学习氛围,增加正向激励的效应。针对“问题作业”则及时了解学生在线学习情况,加强家校联系,跟进督促。
借助平台,展示交流。疫情期科学组的教师在评价形式上作了调整,采用形成性评价、质性评价(小论文、思维导图、科技作品等)、综合性评价等多种方式。利用小打卡、钉钉、Q群作业等平台,以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形式展示学生丰富多彩的主题研究成果,并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制作成电子相册、整理成动感“美篇”等在线展示,这些措施不仅为评价学生提供参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形成“生成性材料”,成為宝贵的教学资源,可谓一举多得。
责任编辑 邱 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949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