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理解“霾两轮兮絷四马”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屈原《国殇》中“霾两轮兮絷四马”这句诗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指战车的车轮陷入泥中,驾车的马被弄乱的缰绳和套索绊住了脚,这意义是被动的;一种认为是指统帅下令将战车埋入泥土中,用缰绳绊住马腿,不使之移动,这意义是主动的。分析论证后认为第二种解释更为合理。
  关键词:《国殇》;誓死不屈;系马埋轮;尚武精神
  屈原《国殇》中有一句诗:“霾两轮兮絷四马”,常见的有两种不同的解释,笔者尝试进行辨析。
  先说第一种。《中国古典文学精华》金开诚先生的解释:“霾:通‘埋’,这里指两轮陷入泥中。絷:绊住,捆住。‘絷四马’,指驾车的马全被弄乱了的缰绳和套索捆住,不能行动。”
  再说第二种。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引王逸《楚辞章句》的解释:“絷:绊也。《诗》曰:‘絷之维之。言己马虽死伤,更霾车两轮,绊四马,终不反顾,示必死也。霾,一作埋。’”
  按照金先生的说法,这句诗中的“霾”和“絷”两个动作,是被动的,轮子陷入泥中;马腿被缰绳套索捆住,也是被动的。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敌军势力太大,“凌余阵兮躐余行”,敌军冲锋,势不可挡,所以我军虽然拼死抵抗,但仍然免不了慌乱,所以车轮陷入了泥中,缰绳、套索也绊住了马腿。依照这种解释,这句诗只能说明敌军势力强大,我军寡不敌众,所以难免显出狼狈之相。诚然,这样解释,也不能就说明我军士气低落,怯懦无能。主要是为了突出战争场面的激烈程度而已。
  按照王逸的解釋,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霾”和“絷”两个动作,是主动的。动作的发出者,应该是后面“援玉桴兮击鸣鼓”的那个人。熟悉古代历史的人,应该知道,在战车上击鼓指挥的,是军队的主帅。他看到战争形势不利于我军,于是下令将战车埋入泥土中,用缰绳套住马的双腿,不使战马移动,以表达誓死不退一步的决心。这就是王逸所言:“终不反顾,示必死也。”战车固定好后,他拿起鼓槌,开始击鼓,下令军人拼死上前,以表达誓死不屈的决心。
  比较两种解释,笔者认同王逸的说法,它更能体现将士们视死如归、顽强不屈的决心。在明知战败的情况下,还要拼死做最后一搏,楚人的血性和尚武精神在此处得到最充分地体现。
  其实,“系马埋轮”这个典故,最早出现在《孙子兵法》中。在《九地》一章中,有:“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意思是:“即使采用拴住马,埋住车轮的办法以防止士卒逃跑,也是靠不住的。要使士卒一致奋勇作战,关键在于将帅领导得法、指挥正确。”在《国殇》中,正因为主帅临危不惧,指挥若定,所以“系马埋轮”,也就能唤起士卒慷慨赴死的决心。
  《国殇》写的是一次败仗,而在败仗中,依然表现出英勇不屈的精神,就显得尤为可贵。这也是屈原所以要写这首祭歌的缘由。他想唤醒国人的尚武精神,让国人在失败的阴影中振作起来,其意义重大。
  所以,笔者更倾向于王逸对这句诗的解读。
  
  作者简介:叶春雷(1972—),男,湖北省荆州市江陵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古典文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078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