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推进整本书阅读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部编版语文教材 ,建设了由“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课外阅读成为课程的有效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课外阅读课程化,也就是说,整本书阅读将列入课程,走进课堂。这一阅读教学体系的建设,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等。鉴于此,我们在使用部编版语文教材时,就要把“名著导读”(整本书阅读)在课堂真正地“导”起来,和学生一起读起来。那么,怎样推进整本书阅读,学生才能更有兴趣读下去呢?笔者通过实践摸索,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抓手一:“整本書阅读课”常态化
  “整本书阅读课”指的是,教师以上课的形式,引领学生在课堂上一起读整本书(名著)。“整本书阅读课”常态化,也就是把整本书阅读纳入课程体系,列在课程之内,使整本书阅读课也成为常规课、常态课,成为语文课的一分子。
  几年来,我们尝试了整本书阅读推荐课、推进课、展示课三种课型,取得了一定成效。
  推荐课,主要是做好三件事:激发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兴趣,整体感受整本书的概况和线索,规划整本书的阅读进度和要求。
  推进课,也是做好三件事:梳理学生阅读整本书的问题障碍,指点学生深入阅读整本书的方法,找到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兴奋点以继续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展示课,主要是让学生展示阅读收获。开展“说、读、诵、唱、演”等各种读书系列活动,给学生创建读书后展示的机会,让学生获得读书的成就感。
  从实践来看,这三种整本书阅读课,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特别是展示课。在活动展示中,学生的读书成就感激增,不爱读书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加以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兴趣不断提升。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整本书阅读展示课,给学生提供了被人赏识的机会和可能。
  开展整本书阅读课,做到“整本书阅读课”常态化,就要做好开学初的规划:本学期读几本书,用几课时、几种课型等,并合理安排在课程里。需要语文教师把常规的语文课有计划地分出一部分来开展整本书阅读课,才能保证整本书阅读顺利推进。
  同时还要注意,不是推荐给学生的每本书都要上推荐课,也不是每节推荐课的时长、流程都一样。推荐课和推进课也可以合并为导读课,把握“导趣、导法、导行”三点,去引领学生阅读。
  示例:
  《森林报》导读课教学设计(四年级)
  教学目标:
  进一步学习阅读整本书的方法,激发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过程:
  1.走进封面,初识《森林报》。
  师:书籍犹如朋友,选择最为重要。今天老师和大家共读一本书。这本书是《森林报》。同学们,观察《森林报》的封面,你们能从封面上了解到什么信息?
  师:除了同学们在封面上了解到的信息,《森林报》的勒口还告诉我们很多信息,请同学们自由读,然后告诉大家你了解到的信息。
  2.走进前言,概览《森林报》。
  师:了解到了这本书的这么多信息后,现在让我们走进《森林报》的前言部分,一起倾听那《激荡心灵的大自然之歌》。听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1:我迫不及待想看这本书了,因为这本书的前言部分介绍,维比安基采用报刊的形式,以春夏秋冬四季为顺序,用轻快的笔调,真实生动地叙述了发生在大森林里的奇妙故事。
  生2:我觉得这本书里的故事特别吸引人,前言里介绍在大森林里每天都经历着生存与毁灭、斗争与互助、繁衍生息。
  3.走进目录,感知《森林报》。
  师:请同学们看目录,你发现了什么?
  这本书按春夏秋冬把森林里的十二个月编辑成了一本日历,我们称它为森林历。
  春:苏醒月 回乡月 歌舞月
  夏:筑巢月 出生月 练飞月
  秋:告别月 储粮月 近冬月
  冬:冰封月 挨饿月 残冬月
  4.走进文本,赏读《森林报》
  师:下面咱们走进文本。在十二个月中的这么多故事中,肯定有你最喜欢的一个。请按照自读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篇章进行阅读。
  自读要求:默读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篇章,读完后用几个字概括自己的收获并进行展示。
  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学们看的章节不尽相同,感受也不尽相同。下面咱们共读一个篇章,一起感受一下书中的有趣故事。
  共读要求:(1)默读177页《百变图画书》一章,完成如下问题:“百变图画书” 指的是什么?请用原文的语句进行回答。(2)文中的小动物是怎样书写这本“书”的?用直线画出来,并简单批注。
  5.规划阅读,通读《森林报》。
  师: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都有自己的收获。这节课我们只是粗浅地感知了《森林报》,老师还帮助大家制订了阅读规划,请同学们参考此阅读规划,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更好地进行阅读。
  抓手二:“思维导图”工具化
  除了上整本书阅读课,绘制思维导图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是对阅读内容进行梳理的一个好方法。
  如,读到多个人物的,可以画出人物关系图;读到人物事件的,可以绘制人物事件图;通读后,可以绘制全文的结构图等。这样就对阅读内容进行了很好的梳理。
  绘制思维导图可分三步:确定中心主题词→发散思维→绘制。绘制思维导图,确定中心主题词是关键。 如童话、神话、民间故事、小说等,都有人物、故事、主题等要素,可以从这三方面或者这三方面交叉入手确定中心主题词。科普读物,从说明对象的特点、功能等入手,指导学生从最简单的思维导图开始绘制,可以从一章节、一人物、一事件、一主题等简单的思维导图开始,然后再到整本书。如下面图示:   把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在适当的时机展示出来,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就,那份欣喜带来的就是继续阅读,继续绘制更好的思维导图。如此往复,学生的获得感、成就感会直线上升,爱上阅读是必然的。
  学生学会借助思维导图来阅读,就学会了条理,学会了统整,学会了分析概括,学会了归纳总结,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和发展。经常用思维导图來读书,让思维导图成为读书的工具,读书的意义就不能小觑了。
  如果能把绘制思维导图融入到 “整本书阅读课”,效果会更好。
  抓手三:“任务驱动”情境化
  “任务驱动”情境化,就是设置情境阅读任务,这个“情境”创设需要紧扣读物,更关键的是要紧密联系当下生活,有时代感,在这样的情境下,提出阅读任务。
  例如,高尔基的《童年》,可设置如下的情境化任务驱动:
  A. 《童年》描写了阿廖沙三岁到十岁的成长经历。请你绘制他成长轨迹的时间轴(时间节点发生的事带来他的思想情感变化)。
  B.请你为阿廖沙开通微信。设计最符合原著精神的微信头像、微信昵称、个性签名,并添加好友,再以他为群主,建一个有名字的微信群。
  微信昵称:
  个性签名:
  微信好友,分三类:
  家人:
  小伙伴:
  帮助我的朋友:
  微信群组,名称、人员:
  C.如果可能,你愿意和《童年》中的谁做朋友?和谁做同桌?说明理由。
  D.以阿廖沙的口吻,给他母亲写信:一是在他和母亲寄住到外祖父家时,二是母亲嫁给他继父时。在这两个人生节点的时刻,以阿廖沙的口吻分别给母亲写一封信。
  这四个阅读任务,按照传统提问题来说,其实就是对小说情节的梳理(A任务)和人物形象的分析(B、C、D任务)。现在变换了一下形式,以当下有时代感的情境来变相提出阅读任务,学生的读书欲望被点燃。特别是B、C任务,新颖时尚,与学生时代同步,学生对此“情境化阅读任务”特别感兴趣,感兴趣就想做,想做就会努力。如要为阿廖沙设计并开通微信,说明和谁做朋友、和谁做同桌的理由,就必须认真仔细地阅读文本。这为学生进一步阅读搭起了一个支架,一个阅读的脚手架。而要完成这些阅读任务,除了深入阅读文本的同时,还要有知识整合能力、独到的构思和见地,这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大有裨益。
  可以说,“情境化任务驱动”是深入推进阅读的一个有力抓手,是助推阅读、提升学生能力的一剂良方。
  以上只是几年来我们引领学生阅读整本书实践的点滴体会,虽然比较粗浅,但让我们看到了明显的效果:从农村到城镇,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平均每年能读十几本或几十本书,是原来读书量的好几倍,学生的读书兴趣越来越浓。同时也带来了家庭读书氛围、学校读书环境的明显改善。
  “兴趣为先,读书为要,语文的出路在读书。”怎样引领学生有效地阅读整本书,方法不一而足,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儿童)爱上阅读的基本方法,就是给他朗读一本书。”我们要博采众家之长,努力让学生爱上阅读,再阅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185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