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精准确定目标 达成有效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做到教学评的有效融合呢?以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一课的教学为例,阐述教学评的有效融合关键在于制定精准的教学目标;指向目标、依托评价,充分展开教学;设计评价任务,达到目标要求。
  关键词:有效融合;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评价
  教学评的融合,它要求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的评是有效融合的。教师的教,是为目标的教;学生的学,是为目标的学;课堂的评,是对目标的评。以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一课的教学为例,具体阐述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做到的。
  一、 制定精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导航,它能让教师明确本节课教的目标,学生明确学的目标,以及整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心灵体验。基于这一点,要做到目标、教学、评价的有效融合,首先要制定出精准的教学目标。
  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深入研究《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以《标准》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分学段的课程目标以及教学要求与课程安排来制定。在设定教学目标之前,还得根据学情分析,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准确把握教材的内容,结合单元目标从整体上设计教学目标。例如,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一课,教学目标的设定首先结合《标准》中“统计与概率”教学的总体目标,即: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其次,结合教材分析。平均数是统计学中一个常用的统计量。教材中把平均數安排在《数据的表示和分析》里,明显加重了平均数的意义在数据的表示和分析中的分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最后结合学生的学情分析,由于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故设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2. 能结合简单的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3. 进一步积累数据分析的活动经验。
  二、 确定完整教学程序
  教师应遵循目标,依托评价,充分展开有效教学。在课堂上,教学没有充分展开的现象很多:学生说得不充分,即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着急帮学生说完;学生做得不充分,即当学生练习还没有结束时,教师就急着开始讲解;学生的合作与探究不充分,即教师只是把合作探究当成形式,学生并没有真正进行深入的探究。这些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是教学目标意识的缺失,目标、评价与教学在课堂上没有真正达到有效融合。因此要实现教学评的有效融合,只有围绕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设计,充分展开教学过程。
  首先,教学展开是指向教学目标。什么时候该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什么时候该介入引导,都是由目标决定的。目标中要求学生达到怎样的程度,教师的教学展开就应该遵循目标要求。例如,在《平均数》一课中,为了实现第一个目标中,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了解平均数的意义,积累数据分析的活动经验。把这个环节的教学过程设计成组织学生讨论小林平均记住6个数字的由来,在平均分认知的基础上,设计两种思路:一是“移多补少”的方法,意在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的方法,借助直观操作,把平均数的理解和统计结合起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计算平均数的一般方法,从算法的角度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在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学生很快就能知道这个平均数6是怎么得到的,但是还不够,因为目标中是要求了解平均数的意义,还需要一个总结提升的过程,所以在学生找出平均数6之后,进一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表格中没有6,而我们这里又能用这个数字6来代表呢,从而引发了学生深入讨论平均数的意义,以实现结合解题过程,进一步积累数据分析的活动经验,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个目标。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根据目标对教学进行了合理的、较为充分的展开,这样就确保了目标的达成。
  其次,教学的全面、有序、目标明确的展开,另一方面可以依托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候合理的评价显得尤其重要,关系到你的教学过程是否能充分开展。比如在《平均数》一课中:让学生说出哪个数能代表小林对数字的记忆水平呢?说说你的理由。此时学生给出了5,7,6这三个答案,那到底这三个答案哪个才能真正代表小林同学的记忆水平呢?在这里我不评价,设下疑问,让学生有探索的欲望,等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探究出哪个数能代表小林的记忆水平,这时候再来评价,学生显然已经对用哪个数来代表了如指掌了,此时只要给学生肯定哪个数是正确的即可。这样的延时评价不仅使得教学活动更加充分地展开,也使得学生在疑问中真正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也做到了教学评的有效融合。
  三、 达成目标要求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有了教学目标的精准确定和教学程序的完整开展,更要看看是否达成目标要求,而设计合理的评价任务是检测目标要求达成与否的有效手段。
  在《平均数》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检测是否达到“根据能结合简单的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这个教学目标,我设计如下的评价任务。
  下表是某地一星期的气温记录。请分别算出这星期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平均值。
  这要求学生不仅要读懂这个简单的统计图表,还能解决这样的一个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对这道题的答题情况如何,就能对这节课的这个目标达成情况做出相应评价。
  为了检测是否达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个教学目标,设计了让学生例举生活中平均数的例子,并能说说它所代表的意义。学生反馈得如何,就能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个目标达成情况做出相应评价。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制定精准教学目标,依据目标充分展开教学,设计合理的评价任务检测目标达成情况,让教者知其所教,学者明其所学,这样才能做到课堂的真正有效。
  参考文献:
  [1]吴晓亮.课堂现场的“教—学—评一致性”——以“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的教学为例[J].中小学管理,2013(1).
  [2]邹颖.“教—学—评一致性”在英语课堂中的实施策略研究[J].校园英语,2016.
  [3]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作者简介:黄巧燕,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第三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340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