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方高校“全方位层级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唐黎 宋子玥 张增峰

  [摘  要]针对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过程中如何将“精英式”转变为“大众式”的问题,提出适用于地方高校的具有全方位、全覆盖、层次化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该体系通过打造三层次课程体系、三层级双创平台、三主体双创导师队伍,改变了创新创业教育只针对少数“精英学生”的传统观念,为全体学生埋下创新创业的“种子”,有效解决了学校双创教育覆盖面窄的问题,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覆盖全体学生的目标,达到了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普惠性”的本质要求。
   [关键词]地方高校  全方位层级式  创新创业  教育体系
  2010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文件明确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校教学主渠道,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广泛性和普及性,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在贯彻落实这一文件精神的过程中,学校结合专业教育实际,在积极借鉴创新创业教育知名专家王占仁教授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构建并实施“全方位层级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教育对象多“优”不“全”的问题
   很多高校针对国家双创改革的要求,设置了科技创新班、钱学森班、创业先锋班,将优秀学生选拔进班级,实施小班授课,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给予优良的师资配备及实践环境,把双创教育等同于优质生的培养。同时,愿意指导双创的教师数量少,缺乏激励机制,积极性不高,普通学生找导师困难。“一部分”到“全体”之间的过渡问题日益凸显,如何从“精英式”转变为“大众式”成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
   2.课程体系多“虚”不“实”的问题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架构不健全,缺乏双创理念和内容的渗透。课程中的双创教育资源挖掘不够,与专业教育融合不深,双创课程亟待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覆盖面不足,创新创业教育游离在课堂之外,学生受益面小。
   3.双创平台多“乏”不“丰”的问题
   大部分学校由于场地受限,只能给优秀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与此同时,全校实践平台缺乏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大量的教学及科研实验室没有向学生双创活动开放,资源闲置现象比较严重。
   4.学科竞赛多“点”不“面”的问题
   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体验平台为科技竞赛活动,但竞赛一直是精英学生的活动,大部分学生很难有机会通过学科竞赛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竞赛过于注重形式及排场,轻视学生受益面及赛后成果转化,普通学生只是科技竞赛的看客。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路径
   1.改革课程体系,使学生都能接受到双创教育
   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融入以信息通信为特色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全面“嵌入”培养方案,着重培养普通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思维、能力。
   通识教育层面:通过开课第一讲、笃志论坛、学长思语、领航科技沙龙等论坛方式,设立创新创业学习记录手册,累计听报告16次,给予2学分。
   专业教育层面: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开设科技创新实验课程,设定7个学分,每学期1个学分,课内实践16学时,课外16学时,总计课内112学时,并规划出版了所配套的4本创新教材,训练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能力。
   创业实践层面:在创新创业实践中,从课外8学分中拿出2个学分鼓励学生参与《创业英雄进校园》《西邮创业论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通过该项改革创新,解决普通学生无法从第二课堂获得创新创业知识及实践经验的问题,使全部学生都能接受到创新创业教育。
   2.搭建层级化的创新创业平台,满足每名学生的双创实践需求
   学校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融入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与企业紧密合作,全方位搭建以“创新创业基地”校级平台、“科研平台+创客工坊”院级平台、“专业实践平台+创新实验工作室”系(部)级平台为核心的校院系三级双创平台,该平台呈金字塔型分布。
   (1)“创新基地+创业基地”校级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学校建设了“西安邮电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基地分为东区和西区。东区聚焦“软生态”功能,西区聚焦“硬生态”功能。目前,基地与西科天使基金等60家企业进行了合作,有60个项目或团队入驻基地,孵化项目累计参与资金超过800万元,同时提供了多个产学研结合的大学生主题创新训练区和创新工作室等平台。打造“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平台,科技文化节每两年举办一届。创办科技文化节,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为实现学生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条件。
   平台应用的具体方法:①将专业及科研实验室全天开放,工作日是实验室,管理者为教师;课余及周末为院系级双创平台,管理者为学生;②低年级学生如有意愿均可以申请到系平台进行创新创业训练。通过层层选拔的方式,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到院、校级双创平台上进行锻炼。③制定双创平台管理制度6项,与中兴、华为、大唐、烽火等企业建立创新创业协同平台149个。④聘任57名企业导师担任双创导师,引入企业捐赠设备、软件等折合价值达1.35亿元。
   (2)“科研平台+创客工坊”院级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以试点应用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通院)为例,该院开放我校与政府、企业等共建的无线网络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公安部电子信息现场勘验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现代通信技术部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创新平台,为学生共享科研设备、仪器仪表,让学生加入教师科研项目,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学院建设了“信息通信网络及安全创客空间”“校企合作俱乐部”“创新创业训练基地”等院级创新创业平台,占地1000平方米,提供桌椅、计算机、网络、仪器仪表等,积极面向全体学生开放,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宣传创新创业政策,解答創新创业困惑,交流创新创业经验,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条件。    (3)“专业实践平台+创新实验工作室”系部级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以试点应用学院(通院)为例,依托信息通信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通信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物联网专业实验室、嵌入式系统专业实验室等专业实践平台,加强平台开放共享,提高创新创业实验实训项目比例,进一步发挥实践教学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系部建设了“无线通信学生创新实验工作室”“智慧农业创新实验工作室”“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创新实验工作室”“信号处理创新实验工作室”“嵌入式系统创新实验工作室”等多个系部级创新实验工作室,占地2000平方米,为学生提供实验仪器仪表、器材器件、计算机桌椅等,全天开放,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实验,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力。
   三级双创平台的搭建,使不同水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层级平台进行创新创业实践,这解决了普通学生无法寻找到创新创业平台进行实践锻炼的问题。
   3.打造校企协同的双创师资队伍,助力挖掘每名学生的双创潜力
   建立系统化、层级化的“校内指导教师+校外特聘专家+优秀校友”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出台创新创业导师培训及激励政策,探索“学生竞赛—教师科研—科技创新”互动模式,有效激发广大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
   (1)建立“校内指导教师+校外指导教师+优秀校友”的导师队伍
   指导教师队伍由科研创新能力强、实践教学经验丰富,且具有企业科研开发经验或企业培训锻炼经历的教师组成;校外指导教师队伍一般聘请的是政府、行业企业、孵化园区等单位的专业技术专家或优秀校友。
   (2)制定双创指导教师管理及奖励政策
   出台激励教师愿意投身创新创业教育指导的文件政策3项,按实际指导时数及取得的成绩折算为课时量给予酬金。年终考核时,对指导校级、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教师分别给10分、20分、40分的教学业绩分,从而免除教师的绩效考核压力。
   (3)探索出“学生竞赛—教师科研—科技创新”互动模式
   学校要求老师向学生列出各类科研课题,让学生都能参与到课题研究,培养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了“學生竞赛—教师科研—科技创新”互动模式。该模式不仅将教师科研转化为学生竞赛作品,还鼓励将学生的优秀作品经过提升后转化为教师的科研论文、国家专利和高层次科研项目。这在提高教师的科研业绩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教师参加双创指导的积极性。
   4.建立“四五”学科竞赛体系,为每名学生提供双创的体验机会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构建由五个阶段(系级、院级、校级、省区、国家级选拔)、五个层次(院级、校级、省区、国家级、国际性竞赛项目)、五个类别(基础、专业、综合性、创新性、创业性)、五种能力(基本能力、专业技能、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组成的“四五”全方位、层级式学科竞赛体系。
   普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选择适合的学科竞赛活动,学校将院级竞赛作为提升学生双创能力的重要途径,并按每生100元给各学院下拨了竞赛专项经费,为每个学院配置了价值60万元的竞赛常用仪器,出台了学生竞赛激励制度。例如试点学院(通院)举办程序设计大赛、电子设计竞赛、信号处理竞赛、通信原理竞赛、移动通信等32次竞赛,覆盖全体学生。解决了以前各高校精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得成绩、而普通学生无法参与竞赛进行创新创业体验的问题。
  结  语
   “全方位层级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符合国家创新创业“普惠性”的要求,但该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还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校要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组织机构建设,推进课程改革,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推动创新创业实践的蓬勃开展,确保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有效运行;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持续不断地提高科研能力,引导每一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创新创业平台;学生应积极主动学习,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形成创新创业思维,锻炼创新创业能力,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将自己培养成适应国家发展、社会需要的新型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Z].教育部,2010.
   [2]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15,36(5):56-63.
   [3]王占仁.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原则论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7,11(3):1-5
   [4]王占仁.中国创业教育的演进历程与发展趋势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3(2):30-38,113.
   [5]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论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32(3):54-58.
   [6]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7]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李爱民,夏鑫.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优化融合模式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7,25(1):49-51.
   [9]张睦楚.精英教育的契机与危机——以牛津大学为例之理性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8,26(1):36-41.
   [10]肖俊生.构建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体系的对策和建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12):202-205.
   [11]赵彦,唐子晴,刘晨光.基于分级式训练的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平台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2):233-236,258.
   [12]周仲海,朱昌平,陈秉岩,等.“双创”背景下协同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7):23-26.
   [13]赵小强,牛学峰.“学生竞赛—科技创新—教师科研”互动模式的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9(3):187-188.
   [14]赵小强,高强.信息通信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6,19(6):195-198.
   [15]赵小强,唐黎.大开放实验室环境及体系化学科竞赛机制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5,18(2):210-2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482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