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玉珠

  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如果只看重知识,强调分数,而忽视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必然会造成学生生命养分的缺失。而语文学科所独有的人文底蕴、美学魅力,在生命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将语文学科打造成为生命教育的主阵地,自觉将生命教育融汇进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借以点亮学生的生命灯火。
  一、从教材中挖掘文本的生命内涵,把握生命教育的切入点
  一年级上册教材,共4个课文单元,分别围绕“自然”“想象”“儿童生活”“观察”等主题选编了14篇课文,有儿歌、有散文,对应展现了热爱祖国、关爱他人、友好相处、热爱大自然等积极向上的人文因素,体裁多样、题材广泛,简明易懂、朗朗上口,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富有感染力,有利于学生通过选文认识大千世界,培养生命意识,热爱这个多彩的世界。
  基于此,教师要善于发挥语文学科的天然优势,深入发掘选文的生命教育元素,找准生命教育的切入点,采用适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人性之美的同时,获得多样的情感体验,进而认识生命,懂得尊重生命、善待生命、敬畏生命,这对他们从小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情怀是有重要作用的。
  二、围绕“生命教育”因材施教,增强学生对生命的体验
  在诵读中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四年级下册《生命 生命》是一篇短小精悍、富含哲理的散文。什么是生命?如何对待生命?四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采用了形式多样的诵读方法,慢慢地把学生带进杏林子营造的情境中,和她一起因生命的顽强而欣喜、感动。如教“飞蛾求生”这个事例时,我采用抓重点句体验诵读的方法,带动学生齐声朗读重点句——“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让学生在诵读中设身处地想象飞蛾极力求生的景象,并由此引导学生探寻飞蛾挣扎的情景。然后再问:“那怎样才是‘极力’?”学生就在下面做出各种能体现“极力”的动作。于是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飞蛾,再读此句。接着,我问:“‘我’感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生命的力量在跃动!”我追问:“这股力量如何?”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强烈!”“鲜明!”学生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接下来一人一句“开火车”诵读,读出了内心的感受,效果非常好。
  让学生置身情境来感悟生命的真谛,体会生命的韵味、意义。同样是以《生命 生命》一课为例。在学完第三个事例“静听心跳”后,我设计了个小组交流讨论的环节,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加深对生命的思考:“如果你是杏林子,遭遇這样的不幸,你会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不甘?颓废?还是奋起?杏林子又是怎么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的呢?”在学生用心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深层思考并进行探讨后,再用《金色的鱼钩》里的老班长、《军神》里的刘伯承,霍金、司马迁、约翰·库缇斯、抗疫英雄的事迹加以升华,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累积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通过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引导学生真切感悟到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不气馁、不灰心,积极向上、努力争取,让生命多姿多彩、富有意义。
  三、精心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的生命意识在活动中升华
  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从《大自然的声音》等三篇课文到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再到习作训练“我有一个想法”,由始至终都贯穿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这一人文主题。在教学这一单元前,我布置了一个实践活动:观察周围环境,寻找最美妙的声音和最让你感动的一个场景,然后录制下来。活动过程中,学生细心观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到了参与的乐趣,逐渐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有的学生还产生了对生活与生命两者关系的思考。在教完整个单元的课文后,我把学生的作品汇总并展示出来。有的学生录制的是雨声,有的学生拍的是刚萌发出来的嫩芽,有的是身边发生的小事……大家惊奇地发现,原来,身边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存在!我问:“同学们,透过这些图片或声音,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同学们回答:“大自然真美!”“这个叔叔真好!”……我请拍摄者谈谈有关的故事,重点阐述当时的想法,最后我问:“从这单元的课文,还有同学们的精彩作品,你想到了什么?”于是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节课下来,学生既解决了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的教学目标,又能直观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生活的温暖,真切地感觉到:世界的美好在于有生命的存在,拥有生命是值得庆幸和感恩的,从而萌生珍惜现在、成就美好未来的信念。
  责任编辑 邱 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644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