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向思维纵深处漫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根娣
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学生用智慧解读文本的同时,其智慧也得到了提升。学生用心灵品味语文的同时,其心灵也正在被不断地雕琢。由此,体验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浮躁、功利的今天,很多语文教师都被纷繁多变的课改异象所迷惑,有的停留在表层的浮光掠影泛泛而谈;有的千方百计将学生的思维向自己设计的“圈内”引,唯恐越“雷池”半步。长此以往,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更别说语文素养的形成、人文精神的感悟了。
为此,教师不仅要认识到体验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而且要将“体验之功”做足、做强,在深度上下足工夫,向学生思维纵深处漫溯。
一、关注经验,巧妙找寻现实原点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生命的活力,他们是带着自己独特的知识和经验、需求和思考来到课堂的。影响学生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学生要学习什么,而是已经知道了什么。为此,教师在教材解读时,首先要对知识进行溯源,对学生的现实起点进行溯源,即“众里寻他”。教师应努力创设出文章中所描绘的那种意境,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原有的知识、体验和记忆。教学中不妨常问问学生:“你们谁有过这样的经历?你们这样想有根据吗?”从而来促成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悟。
笔者在教学《七律・长征》时曾一度困惑,对于现在处于安逸生活中的孩子们而言,如何理解这七十多年前的历史事件,他们的经验几乎是“空白”。实际上并非如此,笔者通过几次试教后,发觉在学生的经验和生活储备中,并不是一张白纸。如在教学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难时,学生迅速找出了“五岭逶迤”“乌蒙磅礴”等词,但我并不满足于此,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细细体会。如体会“岷山千里雪”时,我组织学生讨论在过茫茫大雪山时,红军吃的是什么,穿的是什么,让学生充分感受红军过雪山不仅要面临大自然的挑战,还有来自生活条件的极端艰苦;“五岭逶迤”“乌蒙磅礴”这两个词则借助图片呈现,让学生理解“逶迤”与“磅礴”的不同,从而感悟翻越的艰难。
通过抓住重点词进行对话与交流,以唤起学生的记忆和体验,让学生对红军长征艰难的体悟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过程。只要我们善于去激活,去提取学生头脑中所储备的信息,它就能成为化解和接纳课文语言的精神融合点。
二、把握文本,游刃于教学关键点
我们经常会在不同的老师、不同的课堂的教学中看到“体验教学”,然而听到的大多是浮于表面的、无目的的浅层体验。其实体验并非多多益善,也不是蜻蜓点水,而应该是春雨润物。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的经验、情感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时,当学生的认识和理解需要进一步加深时,往往正是展开体验学习的有利时机。为此,教师要善于把文本中丰富的语文元素浓缩在某个点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生的心中荡开一圈圈涟漪。那么,怎样的“石头”才有分量呢?如教学《慈母情深》时,可以抓住“一元五角”,《将相和》则围绕“和”与“不和”来争辩。仔细思量,每一篇文章都能找到一个切入点来引导学生沿着一条清晰的递升轨道发展他们的语言。
1. 兴奋点渲染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愉悦地参与课堂交流,精神常常处于兴奋状态,即“兴奋点”,这往往是学习的最佳状态,如果教师善于在兴奋点焕发学生的体验,进行再度渲染,必将课堂教学引向高潮。
在教学人教版六下册《北京的春节》一课时,正值学生寒假结束,孩子们还沉浸在热热闹闹的春节中意犹未尽。教学接近尾声时,我为同学们播放歌曲《喜洋洋》,让学生静听,然后让学生描绘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记忆的匣子一打开,孩子们都兴致勃勃地谈起自己过春节的趣事、高兴事。此时,教师适时引导,要写这些欢乐的场景,可以用上哪些词来描绘会更生动,生纷纷说出了“热闹非凡”“欢天喜地”“张灯结彩”等好词,最后在欢快的乐曲声中,一段段闪烁着思维火花的文字诞生了。
儿童的眼睛最关注什么?最关注趣味,最关注场面描写,最关注自己的经历。因此,教师顺应童心,不失时机地开展言语实践,这种建立在学生亲历的生活基础上的教学设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期间,生本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层层推进。
2. 空白点丰盈
教材中总是藏匿着许多空白之处,常常令人意犹未尽。如果教师在这些空白点上善于“无中生有”,留一点余地给学生进行探究尝试、质疑问难,或在这些空白点充实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去遐想、去深思,这正如一次生态的“孕育”,引导学生从平素熟视无睹的现象入手,激发他们深入体验,学生收获的是思想的浸润与感染。
特级教师周双清在教学《蜗牛的奖杯》这篇童话时,通过创设情境“蜗牛背着奖杯到处炫耀,会碰到谁”,充分利用文本的“空白”和可供“塑造”的空间,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进行角色间换位、移情体验。这种现场即兴式的“课本剧”表演,既还原了生活情境,又引入了文本外的资源,实现了文本的再创造。
三、铺“路”搭“桥”,推动体验向深层次提升
教师不能让学生仅满足于浅层次的多元体验上,而应及时引领,巧妙提升,使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要使学生的体验有一定的深度,不仅要靠周密的设计,给孩子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同时也要给孩子适当的引领。这样,让学生通过创造性思维旁征博引、触类旁通,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1. 引一引
指在学生需要打开思路时开阔学生的思路,拓宽视野。学生进入课堂,就像一台等待发动的机器,一把等待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去开启自身的动力系统,这可能是一次触发学生思维的追问,或是一次有意义的语言实践,亦可能是师生间的一次互动。
教学《唯一的听众》时,怎样引领学生走进作者与老人的内心世界,体会文本背后的意蕴,真实感受这份令人震撼的情感呢?为此,我采用了“读、问、写”相结合的方法引领学生走进老人与作者的第一次对话。我先让同桌配合读,一个读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一个读老人的话,要求读出字里行间洋溢的感情,这是第一层次的引;读到一定程度时,分别问“作者”与“老人”:(1)小伙子,刚才你的脸怎么了?为什么烧得这么红?现在还会烧吗?听到这句话你想溜吗?现在你愿意继续拉琴吗?……(2)老人,小伙子拉得那么难听,您为什么要说他拉得好,这不是在说谎吗?您为什么要说自己是聋子?……这是第二层次的引;最后是写,让学生分别从老人与作者的角度自然而然地记录当时的心理活动。
2. 垫一垫
即在缺乏经验背景时可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料,丰富学生的体验。教学《七律・长征》一课,在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时,红军过金沙江时为什么是“暖”的,而过大渡河时却是“寒”的?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深思,仅凭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不能解决的。此时,教师适时引入“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这两大红军长征途中著名的战役的故事,学生疑惑的心顿时豁然开朗。“喜”是红军不费一枪一弹战胜敌人巧渡金沙江的喜悦,“寒”是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正是教师清晰自然的设计,不露痕迹的铺垫,才成就了孩子们的精彩。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能触及灵魂深处的教育。正如歌德所说:“爱或激情越强烈,越深刻,越难忘。”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理解,更应该是一种过程的亲历。教师必须努力寻觅阅读教学与学生情感的碰撞点,与学生生活的链接点,与学生心灵的契合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品味、去体验,为学生架起一道体验的桥梁,向思维纵深处漫溯,从而获得真切的心理体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上虞市丰惠镇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756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