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70年代外语教学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伟萍

   摘 要 20世纪70年代是外语教学法发展的繁荣时期,这期间产生的教学法有的至今还活跃于外语教学的课堂。本文主要介绍这期间的五种“设计师法”:社团式语言学习法、暗示法、沉默法、全身反应法、自然法。进而对这几种教学方法的优劣进行评价,并提出部分个人建议。
   关键词 外语教学法 设计师法 学习心理
  
   外语教学法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15、16世纪,欧洲大陆就产生了外语教学的雏形。在教学法的历史长河中,虽然各种教学法层出不穷,但每种教学法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的,在继承与批判中发展的。人们习惯把20世纪60年代前,如语法翻译法(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直接法(the direct method)和听说法(the audio-lingual approach)等教学法,称为传统外语教学法。20世纪70年代兴起了沉默法(the silent way)、暗示法(suggestopedia)、社团式语言学习法(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全身反应法(the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method)和自然法(natural approach)等新型的外语教学法。这些教学方法似乎能包治百病,胜似“万金油”所以被称著名教育家David Nunan称为“设计师法”。这些教学方法在外语教学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教师的中心地位被学生取而代之。它们的部分教学理念至今依然被沿用。80年代后,在“设计师法”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任务型教学法、沉浸法等新型教学法。
  一、理论基础
   20世纪6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引发了语言学界的一场革命,也把“深层结构”这一概念引入了外语教学。外语教师开始关注“深层结构”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即关注学生学习时的心理,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得到了关注。在心理学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意义学习,同时关注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注重个人的整体发展。主张以个人为中心的和以过程为定向的学习,把认知和情感合二为一以培养出完整的人。语言学与心理学的结合,催发了外语教学领域的新教学流派―认知法和交际法。进而促进了新的教学法的产生即被誉为“设计师法”的沉默法、暗示法、社团式语言学习法、全身反应法和自然法。这些教学法的产生改变了外语教学的方向,标志着外语教学告别了传统时代,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二、设计师法
   (一) 社团式语言学习法。社团语言学习法产生于心理学教授Charles Curran于1955年提出的咨询学习理论(counseling learning)。该理论认为,由于学生在团体学习环境中常因竞争的压力而使其进步受到阻碍,因此,教师不仅要顾及学生个体的智力和情感,更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关系与学习需求。上课时学生围坐成一圈,用母语自行讨论问题,需要时请求坐在圈外的教师翻译成外语,然后学习该外语。教师担当的角色是“顾问”、“辅导者”,不主动给予帮助,而是被动等候“顾客”的咨询。
   这一方法旨在为学生创造一个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学习环境,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教学内容来自于学生生活,学生学到的东西马上就可以用于实际会话,体现了学以致用。但是该方法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的翻译水平和控制教学秩序的能力直接关乎到学生学的好坏,与授课的成败。但若学外语的目的即为了交流和生活,也许该方法是条捷径,原有的弱势也就转变为优势了。
   (二)暗示法。暗示法是由精神病疗法心理学家洛扎诺夫George Lozanov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暗示法主张把各种有意识和无意识暗示因素组合起来,排除各种心理障碍,创造高度的动机,充分激发人的潜力。因此,整个教学环境需要,都要让学生感到愉快和舒适,以排除学生学习时焦虑。洛扎诺夫主张教室要布置舒适,教学过程要以节奏轻快的古典音乐为背景。教师需培养自己的亲和力,以便学生上课时进入最佳的思维与心理状态。但是,该方法忽视学生对语言知识和语言规律的指导,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觉性。然而,该方法关注学生学习时心理状态的理念是值得借鉴的。
   (三)沉默法。20世纪60年代,数学教师Caleb Gattegno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提出了这一外语教学法。沉默法与其他外语教学法的主要不同之处是主张学生采用问题解决式的方法学习知识。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应大量“灌注”知识,而应尽量“沉默”;在学生学习外语时,应让他们多听与多思考,在动脑的基础上开口。其典型做法是使用图表(chart)和涂有各种颜色的小木棒(rod)通过启发式教授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但沉默法也有其缺陷:若周围环境都是本族语,学生接触的外语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语言,特别是师生对话,若教师沉默太多,学生就失去了大量学习语言的机会。因此,这一方法一般适用于教学的某一环节,不能长期使用。
   (四)全身反应法。该方法盛行于70年代的美国,创始人是心理学教授James Asher。这种教学法除了主张以学生为主体外,并强调通过身体动作教授外语,主要用于儿童的英语教育。该方法要求学生在理解教师指令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动作,然后再模仿教师的语言,学习发指令的语言。
   全身反应教学法注重学生的听力练习,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学习 “说”,减轻了学习外语的压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但这一方法仅适合初学外语者,不能教授复杂的、难度较大的语言项目。
   (五)自然法。自然法是由美国的西班牙语教师Tracy Terrell和应用语言学家Stephen Krashen提出的。自然法的理论是基于五个假设:习得与学习假设、语言监控假设、自然顺序假设、语言输入假设、情感过滤假设。
   该方法强调教师的语言输出应该高于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且又能够为他们所理解;语言训练着重在于“听”和“读”,不强迫学生说。它认为只要输入足够语言,学生自然会说、会写。这一方法将二语习得理论应用于外语学习,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并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该方法对教师的外语语言能力要求较高,教师要有较好的课堂组织能力,能够为学生营造语言学习的环境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且对外语的说和写的重视程度不够。但该方法可用于课堂教学的某一过程,或特殊课程,如听力教学等。
  三、结语
   人类文化的传承性决定了作为传承活动之一的外语教学固有的传承性,任何外语教学法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都是在吸纳先前外语教学研究成果的有益成分中发展壮大的,是在批判和被批评中存留下来。所以任何一种教学法在特定历史背景下都有其合理之处,都值得斟酌学习。各种教学法或教学流派之间并无明显的好坏之分,每种教学法都是在具有特定教学任务、特定教学对象的特定教学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对于每种教学法我们都应宽容接纳,扬长避短,采百家之长为我所用。
   外语教学是一项复杂的人类活动,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所以外语教学没有“万能钥匙”,即使“设计师法”也要因人而设,具体情况具体设计。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直接承载者,掌控着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任何一种外语教学法都要通过教师来实践,因此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等都与教学效果紧密相关。正如一个数学等式表达的,即:TPR = Theory + Practice + Reflection,这说明教学对教师的“全身反应”要求,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足够专业知识,很强的教学实践能力还要善于及时反思教学方法并不断改进,直至该方法能让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学生们乐学、会学、善学。
  
  参考文献:
  [1]束定芳.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1996.
  [2]桂诗春.我国外语教学的新思考[J].外国语,2004.
  [3]王红梅.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评价[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4.
  [4]杨晓鹃.外语教学法的继承与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04,(11).
  [5]张锦红.千年教学史,百年教学法[J].科教导刊,2011,(7).
  [6]林显辉.人本主义教学法对外语教学的启示[D].吉林大学,2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858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