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丁阳平

  在新课改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认真研究教学的策略,更新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革课堂教学评价的办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如何在单位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凸显教学效益?
  一、改革备课思路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众所周知,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而传统的备课重点是备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是从教师讲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备课。这也是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教学加减法“有几瓶饮料”一课时,确定教学目标后,我进行了如下设计:先让学生看课本插图,想想一共有几瓶饮料,并说说是怎么算的。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接着是让学生借助小棒摆一摆、算一算,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多样化;然后再让学生用笔圈一圈、算一算,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最后再设计一个游戏,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我进行巡视指导,并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把握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在听课中经常发现,教师上课,就题讲题,就事论事,分不清轻重缓急,平均使用力量,照本宣科。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把握教材。把握教材要从纵观全局,从整体上去认识教材,并用联系的观点系统地分析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了解全册教材的编写特点,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目的要求和在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还要研究每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出每单元和每节课的重、难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要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师的认识结构,只有到了这一步才算把握了教材,教学中才能驾轻就熟,寓繁于简。
  三、突出重点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本质的、主要的东西,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在教学活动中,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方面上去,同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于课本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例如“看电影”一课的两个例题,例1是看图说一说、算一算;例2是画一画、填一填。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情景中学习有关“8”和“9”的加减法。我们可以以例1为重点,师生共同探讨得数是“8”的算式。对例2(教学得数是“9”的算式),就要大胆放手,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涂一涂,说一说,让学生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做,学生不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更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抓好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要从整体着眼突出单元的教学重点。
  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教材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而不是唯一资源。实验教材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使用的广阔空间。所以,我们在教学流程中,要依据《标准》的精神,结合本地本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我们既可以根据情况重新调整知识的顺序;也可以结合本地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提出能达到同样教学目的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还可以扩大例题的思维空间,体现知识的整体效应,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数学思想方法。但是也应注意,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不要随意降低或拔高教学要求。
  五、发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是有效教学的重点
  教学中的智力因素很丰富,例题中有,习题中也有,高年级教材中有,中低年级教材中也有。教师要有意识地充分挖掘发挥教材中的智力因素,使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这也是符合《标准》基本理念要求的。实验教材中很多地方都标明让学生“试一试”“说一说”“想一想”“拼一拼”等等,这里面就包含着智力因素,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例如《搭积木》中例题2就包含着很多智力因素,如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在观察相碰撞求和图后,如果有的学生这样想:一辆车和一辆车相碰,那么他可以说出12+6=18、12+4=16、12+3=15、6+4=10、6+3=9、4+3=7中的全部或部分;如果有的学生这样想:三辆车同时相碰,那么他可以说出12+6+4=22、12+6+3=21、12+4+3=19、6+4+3=13中的全部或部分;如果有的学生这样想:四辆车同时相碰,那么他可以说出12+6+4+3=25。如果这些内容教师不让学生去“试一试”“说一说”“折一折”“想一想”“做一做”,而是把它当作一个全新的知识去讲解,就达不到教材对学生智力培养的要求,就不能体现教材的编排意图,就达不到教学目的要求。
  (责任编辑 郑 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991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