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钟清莲

  信息技术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门“年轻”的学科。随着学校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发展,如何提高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我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来自学校、家庭和学生本身困扰我校信息技术教育的主客观因素作一简要分析,并就如何通过各种激励手段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困扰我校信息技术教育的主客观因素
  1.学校方面的因素。在学校,语、数、英、政、物、化才是主流科目,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学校的各科教育中地位相对较低,这是导致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的重要原因之一;信息技术学科前几年才开始正式列入考试科目,学生思想上对考试的压力相对较小,自然就把它当成是一门可学可不学的科目。
  2.家庭方面的因素。我校的学生,大多数是渔民子女,父母一个月甚至几个月才回家一次,根本没时间教育孩子,再加上经济条件的关系和意识问题,大多数学生家里还没有电脑,以一个班50位学生来统计,平均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家里有电脑,且把电脑用在学习上的又少之又少,几乎都是用来玩游戏的。
  3.学生方面的因素。对于中学生来说,刚从小学以玩游戏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脱离出来,玩心未尽,玩的欲望还是占了上风;而且上了中学,一下子多了几门课程,对信息技术这门课就更不重视了,一个班当中,只有部分学生才把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种学科来学习;所谓兴趣,也就是业余的,而大部分学生既没有兴趣,也不当一回事,导致信息技术的教学无法前进。
  二、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积极性的激励策略
  1.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形式获得的。创设良好的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主题意义进行理解的教学情景,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保证。我发现在让学生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有部分对老师讲课内容不是很感兴趣的学生总喜欢做自己的事。因此,我在教学中除了要考虑学生练习内容的趣味性与有效性外,还注重创设生活情景,明确学习目标任务,激励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
  (1)教学与真实生活相联系。这表现为平常信息技术的教学经常结合实际生活创作作品,例如:学生学习了WPS2000之后,我让他们以“校园生活”为主题,制作一篇板报,让他们在查找资料、排版设计等过程中获得成功感;在学习了PowerPoint之后,让学生制作母亲节、教师节等贺卡;学习Excel之后,让学生制作设计课程表、全校各班人数统计表等等取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例子;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乐趣。
  (2)目标任务激励。教师要根据学情制定一节课的完成任务,让学生明确奋斗目标,对自己的学习水平准确定位,并及时反馈信息,以指引学生发挥优势、克服弱点,为达到学习目标而作不懈的努力。比如有些学生的作品,想达到某一特定的效果,但由于自己掌握的知识还不能做到,这就使学生在目标任务的驱使下开动脑筋,质疑、问疑、释疑、求解,在教师的指导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之间会形成了一种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变“为老师而学”为“为自己而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也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2.创设探究合作条件,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存在着智力、个体的差异,且对于素质的良优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符合这种差异与要求。根据这些差异,我尝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实行“小组合作导学”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在教学活动中实行“小组竞争”“共同达标”的形式,促进小组的合作与小组间的竞争,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1)每一节课,进行分组学习。我一般设定以六人为一组,选定小组长,以小组长为中心,但有时也根据学生学习活动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比如,平时比较调皮的学生,老是坐不定,总想到处走走,看看其他同学的作品完成得怎么样,但通常这些调皮的学生电脑操作能力较强,我就充分利用这一点,让他做小组长,去帮助其他的同学,共同提高。
  (2)小组竞争,共同达标。如,设立以小组为单位的竞赛表,通过演示、展览、评比等形式促进小组内的合作学习与小组间的竞争学习,并及时展出学生完成任务的作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达标,进一步增强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和动力。
  3.建立激励性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1)设立多种奖项。每节课设立提问奖、回答问题奖、完成作业奖等,对那些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进行表扬,使他们有一种自己获得知识的喜悦感和自豪感,从小学单纯玩游戏的观念中脱离出来,让学生觉得信息技术这一学科除了玩游戏之外,原来还有那么多知识,而这些知识还是通过自己思考得来的。通过这些奖项,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讨论、交流、实践,充分挖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2)采用多种奖励办法。如对完成学习任务较好的学生,教师除对其进行口头表扬外,在设备使用、各种竞赛活动上提供更多机会。
  (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因素、努力程度和所处的家庭、社会环境不同,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是同一个个体在其不同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正视和尊重这些差异,注重学生在不同起点上的提高,而不是看重他们是否都达到了某一共同的标准。比如有些学生,他的水平实在是怎么问、怎么听,也不知道老师讲什么。所以每次的奖励,他都不能拿到,慢慢地就变得毫无兴趣,甚至讨厌这一科目。但这部分学生,多数是些比较听话的女学生。我就选择一些比较容易的问题、操作或是指定她在一定的时间内打完某一篇文章,让她们也可以拿到一些奖励,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的信心。
  (4)激发学生内在的评价需求。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变“贬损性评价”为“激励性评价”,以克服因评价而带来的“消极效应”,并以不断的“激励性评价”唤醒学生“我要评价”的意识。如果学生连你设定的评价制度都不感兴趣的话,就相当于一场辛苦排出来的戏,只有一个主角,没有配角。所以我们在实行“激励性评价”的同时,应不断调动学生“我要评价”的积极性。
  (5)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学生是被评价的主体、参与评价和自主评价的主体。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作用,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学生间、小组间的互评,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达到取长补短、提高能力的目的。
  总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要建立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教师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教学策略和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在动力,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高能力,增长才干。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莲花山中学)
  (责任编校:扬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6863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