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幼儿教育游戏缺失及指导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永刚 吕晶侠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2-0100-02
  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着忽视幼儿内在的天性,无视幼儿心理需要的教育实践活动,教学中过分强调读、写、算等与幼儿发展水平相悖的训练,过早地给幼儿加重学习任务,用沉重的学习负担使儿童没有幸福的童年,严重地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幼教工作者,应该审慎的对待幼儿的发展,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在关注课程开发、教学手段更新、个人素质提高的同时,更要关注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满足幼儿心理需求,开展寓教于乐的游戏活动,遵循“学中玩、玩中学”的教学原则,全面扭转幼儿教育游戏缺失的现象,全力满足幼儿心理与生理需要。
  一、缺失原因分析
  1.法规、方针、政策落实不到位,削弱了游戏。《幼儿园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幼儿园工作规程》(简称《规程》,下文同)第二十五条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和指导游戏。应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时间、空间、材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总则中强调“幼儿园教育应重视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下文同)中明确指出:“遵循幼儿身心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无论从法规上还是方针政策上均着重强调了“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但是随着幼儿课程改革的发展,目前幼儿游戏活动开展的状况不如人意,令人担忧,本应成为幼儿课程基础内容的游戏在幼儿园的地位却越来越薄弱。游戏在幼儿园中的地位被削弱的根本原因,在于幼教工作者对国家幼教的法规和方针政策对幼儿“游戏”的规定认识不足、理解不透、贯彻不利,落实不够。幼教专家呼吁,“游戏应当而且必须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必须保障幼儿游戏的权力,能够使幼儿在游戏中度过童年,获得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游戏应当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成为幼儿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还幼儿一个游戏的童年。
  2.课程教学与游戏的关系不明确,忽视了游戏。游戏是幼儿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幼儿课程改革应将“游戏”纳入其中并作为重点之一,要认真研究并积极推广幼儿游戏开展的经验及做法。幼儿教育“五个领域”与“游戏”要相得益彰,坚持幼儿教育智力与体能并重、保育与教育结合的原则,遵循《规程》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各项活动中。”但是现在幼儿教师将“五个领域”列入重要研究日程,幼儿教师不肯下功夫认真研究游戏活动。幼儿园越来越重视拼音、识字、计算等方面的教学,对幼儿进行超前超量的学业知识、技能的灌输和训练,将小学生的学业内容与压力已经下放到了幼儿园。《意见》中“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游戏与课程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就这样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中被忽视了。
  3.基本活动、区域活动认识不端正,冲击了游戏。基本活动、区域活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但活动的质量不高,大部分幼儿教师缺乏适宜的指导活动的技能。部分教师担忧开展幼儿户外游戏活动危险,怕“伤害”幼儿,干脆“圈养”保育,避免“责任事故”发生。个别教师把基本活动、区域活动时间作为上课的时间,幼儿在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年期承担了不应承担的太多的课业压力,“五个领域”取代了幼儿各种类型的自由游戏,幼儿的游戏权被剥夺,游戏的“基本活动”也就无法摆位,被冲击得无影无踪。
  针对幼儿游戏教育思想不端正,落实法规、方针、政策不到位,课程教学与游戏摆位不正确的种种现象,必须坚决给予遏制,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加强对游戏教学的重视并施以策略进行科学指导,力争取得良好的游戏效果。
  二、教师指导策略
  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师指导幼儿游戏,促进幼儿游戏向高一级水平发展,从而提高游戏质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那么,在开展幼儿游戏活动中,教师该怎样具体指导呢?
  1.观察引导。观察是适时介入游戏的前提。实施教育,观察先行。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对游戏进行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有的放矢地引导,帮助幼儿获得发展,并使其游戏得以延伸。只有通过观察,教师才能知道幼儿是否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玩,材料恰不恰当,经验丰富程度如何等,再决定是否加入幼儿的游戏,以帮助幼儿提升游戏的技巧。教师只有通过观察去了解幼儿的游戏内容,并在幼儿游戏的兴趣与需要的基础上来引导他们,才可能避免以成人的需要和看法去干涉幼儿游戏的现象发生。
  2.语言诱导。
  (1)发问。发问主要是用于了解幼儿游戏的现状及幼儿的具体想法或进行启发引导等,宜用亲切平和的询问,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如,“你想做什么呀?”“你要做什么呀?”等,目的是引起幼儿的思考,逐渐学会辨别是非,作出明确的行为判断。
  (2)提示。提示主要是当幼儿遇到困难或不知所措,缺乏目的时,教师用一两句简单的建议性提示,帮助幼儿明确想法,促进游戏顺利开展。例如,玩“菜市场”游戏时,菜卖完了,孩子们的游戏便卡壳了,没法往下进行,教师用提示性的语言说:“我们一起加工一些吧。”引导孩子们自己动手画、剪、捏,游戏就可以继续了。
  (3)赞扬。主要是对游戏中幼儿表现出的创造性及正向的游戏行为加以肯定并提出希望。对幼儿在游戏中能自觉遵守规则,克服困难,坚持游戏等良好的意志品质给予赞扬,以强化幼儿正向行为的出现。
  3.行为指导。
  (1)肢体语言。是指教师在指导游戏时,利用动作、表情、眼神等对幼儿游戏行为作出反馈。例如,幼儿在游戏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行为,教师应该用点头、赞许的目光、欣喜的表情,甚至拍手等表示肯定,对幼儿不遵守游戏规则,或一些需要制止的行为,教师可用手势、摇头或面部表情等表示否定。
  (2)提供材料。调查表明,幼儿在活动中可否选择活动材料以及自选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活动的针对性、积极性。在材料不可选的情况下,幼儿的无所事事率最高,随着材料可选程度的提高,无所事事率降低,交往频率提高。在材料任选的情况下,无所事事率最低,交往频率最高,由此可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在自由选择的条件下进行游戏,能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教师一方面要提供丰富的材料,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情况及时添置新的材料。
  (3)布置场地。教师期望幼儿产生什么行为,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可以通过场地布置的影响来达到目的。例如,如果教师希望减少跑的游戏,可用分隔物把开放的空间阻隔起来。
  (4)动作示范。规则游戏由于有玩法及规则的限制,必须在学会后才能玩。因此,教师要给幼儿作适当的示范、讲解,帮助他们掌握玩法,理解并掌握规则。教师还可与幼儿一同表演,表演里面就隐含着示范。
  总之,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细心观察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充分发挥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作用,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幼儿的眼光来看世界,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创造有利的条件来满足幼儿的实际需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6908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