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学生管理中赏识教育的有效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武艳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对高职教育认可度较低、自我约束力差,缺乏进取心、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而且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守旧、缺乏专业教师,已经不能适应高职学校发展的需求。赏识教育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我责任感。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应该有效运用赏识教育,不断培养教师的赏识意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关心学生的生活。
  [关键词]高职 学生管理 赏识教育
  [作者简介]武艳(1978-),女,江苏沭阳人,九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处长,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学生教育与管理。(江苏 徐州 221116)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030-02
  一、赏识教育概述
  (一)赏识教育的概念
  赏识教育不是表扬加鼓励,而是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孩子的行为;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创造环境,以指明孩子发展方向;适当提醒,增强孩子的心理体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曾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马斯洛需求理论也告诉我们,人除了生理、安全这些最基本的需要外,还有对尊重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即希望得到他人的赏识。赏识教育对正处于受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赏识教育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优点进行欣赏和赞扬,以调动受教育者的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动机、兴趣、意志等,激发其创造性。赏识教育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并顺应学生的心理成熟过程,以激励、信任、宽容、尊重作为基本原则,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中成长。
  (二)赏识教育的基本理念
  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人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人的优点和长处,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让学生在“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前进;而抱怨教育则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做,无限夸张,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我是坏学生”的意念中沉沦。需要强调的是,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赏识教育的出发点是尊重,这是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而尊重的前提是爱,所以爱是赏识教育最本质的核心。没有爱就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只有对学生抱有爱,才能从心底去赏识学生,才能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只有首先学会对学生有爱,才能进一步学会尊重学生、赏识学生,才能抓住教育的本质。
  赏识能够促使成功。教育者如何对待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发展方向。如果教育者对学生持尊重、赏识的态度,那么学生也会回报这种尊重和赏识,以充足的干劲和满怀的信心去实现教育者的期望。反之,如果教育者对学生持抱怨贬斥的态度,不仅会使学生丧失对教育者的信任,而且会使学生丧失自信心,做事情事倍功半。
  赏识教育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的潜在动力。赏识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方法,它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允许学生失败。赏识教育注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不断正面强化其优点,使学生的闪光点逐渐扩大,让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激发,从而激发学生的潜在动力。
  二、赏识教育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的必要性
  (一)当前高职学生的现状
  总体来说,高职学生的主流方向是好的。但是近年来,高职学生的生源质量、思想观念以及道德意识相对过去发生了很大变化,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这些新变化、新问题给高职学生管理增加了难度。
  高职院校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学生对高职教育认可度较低,不同程度地存在排斥心理。现阶段,在大部分人的意识中,普通高等教育才是主流,而高职院校的群众认可度比较低。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甚至不惜高价读“三本”,而高职院校却门庭冷落,生源数量逐年减少,生源质量也不断下降,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与此同时,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对高职的认可度也较低。高职学生大部分都是考上一所理想大学的美好愿景逐渐破灭后才退而求其次地选择高职院校,这种被动无奈的选择使得学生对高职教育的信任度和认可度很低,加之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不足,所以产生排斥心理。这就进一步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高职学生个性较强,自我约束力差,不服从管理。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90后”的独生子女,生活环境优越,个人主义思想强烈,以自我为中心,个性非常强,不服从学校的管理,主要表现为自私、冷漠、狂妄自大,不懂得关心集体和他人,不轻易接受别人意见等。
  高职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关调查表明,高职学生在初高中阶段的理想和目标也都曾经非常美好,但是由于高考失败未能进入自己比较理想的大学,巨大的挫折感让他们不得不重新回到现实,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滋生自卑心理,具体表现为不敢正视自己身份、逃避现实、破罐子破摔、怨天尤人等。心理上的不平衡以及自卑心理的作用,使得学生进入学校后,很难适应高职的学习和生活。
  高职学生思想过于放松,缺乏进取心。很多高职学生进入校园后,认为终于“熬出头”了,于是丧失了高中时期学习的干劲,没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竞争意识。在学校生活中,不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缺乏应有的道德素质提升。缺乏紧迫感,具体表现为不遵守学校纪律、不认真完成课业、不听老师话、对学校的管理不屑一顾等。
  (二)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职管理难度大不仅仅是由于学生难以管理,而且管理工作本身也存在很大问题。
  第一,管理模式守旧,缺乏创新性。当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管理采取的是传统模式。这种传统模式在一定历史时期曾对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种管理模式把学生当做管理对象来看待,没有把握学生对个性、尊重等方面的需求,在管理方法中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容易造成学生的抵触甚至逆反心理。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创新精神,依赖性强。这种缺乏科学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管理模式已经与时代的发展脱节,无法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的需求。
  第二,缺乏专业教师承担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核心是辅导员,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把班级管理好,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关键。但现实中,辅导员不承担教课任务,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了解有限,并且辅导员管理的事务繁多,很难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所以,由专业教师来兼任学生管理工作与专职辅导员紧密配合无疑是相得益彰的。
  三、赏识教育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一)赏识教育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的作用

  赏识教育既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研究表明,赏识教育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的作用十分明显。
  重新确定对学生评价的标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高职学生面临更多的外界压力,在没有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学生承受的压力无法得到排解,更无法转化成内在动力,这样会使高职学生更加丧失信心,失去学习的动力。自信心的丧失使得学生放松对自我的要求,自控能力下降,缺乏正确的人生目标。而实际上,高职学生并不是没有人生目标,只是人生目标没有得到认可,在高职教育中他们找不到能够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机会。所以,把赏识教育运用到高职学生管理中,从尊重出发,去肯定学生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法,使学生树立自信心。赏识教育允许差距的存在,在对学生的评价上是以学生的闪光点为标准,这样就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励学生,促使他们激发内在动力,以满怀的信心去实现目标。因此,实施赏识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改变原先
  以成绩为主的评价观念,让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正视自身
  优点,然后把学生的优点扩大化,促使学生把优点发扬光大,以
  达到目标。
  赏识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世界观、职业观。目前高职学生对高职教育普遍认识不清,对自身定位不准,赏识教育能够通过不断强化对学生的职业教育,帮助学生走出对高职教育的误区。在课堂教学时,可以把专业课程的广阔前景对学生进行讲述,使学生对前途充满信心,对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通过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矫正学生的不良生活习惯,促使学生形成对学校乃至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形成积极的世界观。
  赏识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大学生活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要求学生要独立发展。但是大多数学生对大学生活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难以实现高中与大学之间的转变,常常会出现迷失方向的茫然感。而高职学生更容易陷入懈怠、松散的状态。针对这种状况,实施赏识教育时要认真听取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深入了解并理解他们,善于发掘每一个学生的优点,欣赏学生的个性。在理解、欣赏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强自我约束的教育,鼓励学生相信自我、挑战自我、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培养学生严于律己的良好习惯。赏识教育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是赞扬的语言,也可以是鼓励的目光。高职院校在实施赏识教育时,要注意面向全体,关注到每个学生,尤其是缺点比较明显的学生,更需要教育者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爱。通过赏识,可以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很大激发,促使学生在“好学生”的心态中成长,更加自觉地顺应学校规则的约束,朝着正确的发展方向前进。自尊心是自我约束的前提。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会自觉主动地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自我控制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增强。
  赏识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感。赏识教育通过理解和宽容,以尊重、信任、鼓励为原则,对学生进行赞扬和鼓励。但是在实施赏识教育时也要注意“度”,海姆・G.吉诺特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文中指出“称赞,就像青霉素一样,绝不能随意用。使用强效药有一定的标准,需要谨慎小心,标准包括时间和剂量,因为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这要求我们要遵守正确的评价原则,做到赏识有度。赏识不是毫无原则的一味赞美,更不是包治百病的良方。在实施赏识教育时,教师要避免不切实际的夸奖,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将赏识流于表面,这样会给学生留下“虚伪”的印象。无度的赏识会造成学生虚荣,导致弄虚作假等不良风气的形成。赏识教育主张对学生多肯定、多赞扬,但不等于学生有错就不批评。教师如果对学生的错误依然认可,会助长学生逃避责任的心理,逐渐使学生丧失责任感。所以,在赏识教育时,要赏识有度,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及时发现解决,给予正确引导,避免学生再次犯同样的错误。在指出学生的错误时,应注意采用适当的技巧,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调动学生改过的积极性,进而形成承担责任的勇气,增强自我责任感。
  (二)赏识教育的具体应用措施
  培养教师的赏识意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在赏识教育中,教师扮演重要的角色。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然后进行赏识,进而引导学生沿正确的发展方向前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改正以往以批评为主的教学观念,培养赏识意识,能够很快地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然后把其扩大。同时,赏识教育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很高的要求。教师仅仅赏识学生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对这种赏识认可。学生认可教师的赏识,要求教师不仅仅要有过硬的教学本领,而且要有信得过的人品以及善于引导的能力。因此,在高职学生管理中推广赏识教育,要转变教师观念,培养教师的赏识意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教师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仅仅是了解每一个人的学习情况,而且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家庭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教师只有对每个学生的情况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地作出不同的赏识评价。
  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情况要密切关注,除了平常通过赏识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外,对学生的心理变化也要心中有数。例如,对于同样的学习内容,学生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会因基础差而产生丧气心理。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个别鼓励学生,还可以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师要关心学生生活。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关心学生的生活。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仅仅限于课堂会产生疏远和距离感,为了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教师可以关心学生的生活,对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策略和必要的帮扶。
  [参考文献]
  [1]周弘.觉醒赏识教育讲学精华读本[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2]邓欢琴.浅谈高职院校大学生管理中的赏识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09(6).
  [3]叶超.赏识教育与挤压成材――民办职业院校学生管理方法浅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5).
  [4]宋铁.“赏识”教育与学生的自我管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浅议[J].考试周刊,2009(32).
  [5]黄玉莉.赏识教育在高职院校班集体建设中的应用[J].当代青年教育,2009(5).
  [6](美)海姆・G.吉诺特.孩子,把你的手给我[M].张雪兰,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067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