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探究中享受教育的幸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怀荣

  物理课堂中实施科学探究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中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是无止境的。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物理知识,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之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灵活自如的进行探究学习。
  1 实现教师教学方式转变
  物理教材上明确将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实验,但是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不拘泥于教材的束缚。敢于创设条件将教材的演示实验搬到学生实验中来。通过学生亲自体验和感悟,真正地理解掌握知识。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的探究意识。
  在实验教学中,要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首先我们在实验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教师在实验方案中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备写出来。而且要亲自预做实验,做到心中有数,实现“探究”。
  1.1优化组合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经历及认知程度不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能力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在分组时,要注意将学优生和学困生、动手能力强的与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分在一起,以利于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合作多赢。
  1.2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在分组实验探究中,不可“管”的太死,也不能“放任自流”,学生由于自控力较差,“玩实验”的心理较强,所以在进行实验时,教师应全面监控实验中的每一环节,既给学生一片活动、自主的空间,又让他们能有效的完成实验。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①加强示范操作,减少实验的盲目性。②实验中注意事项的强调引导。有的实验要求精确度高,有的实验有危险性,教师要在实验前加以强调。③指导学生操作。实验操作采取何种形式,要视实验内容而定。在实验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好的及时肯定表扬,使每一个学生都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④引导学生创造性的操作。例如,在学生做了《测定小灯泡功率》实验后,可布置:只有电压表,无电流表,其它仪器自选,测小灯泡的额定功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完成实验操作,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1.3抓好重点实验环节
  在实验各环节中,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合理有序的完成任务。实验操作是实验课的中心,应强调学生的科学的实验态度和实验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求助时,集中指导。如接导线的方法,有些学生随便把导线往螺母上一拧,经常出现接触不良的现象,于是就集中解决接线问题,学生很快掌握了接线方法。有时对简单的电路故障问题,我不指出原因,而是指导学生自查原因,排除故障,尤其对学生在实验中的创造性见解及时肯定,在实验操作中,我也鼓励各组之间互帮互助,操作又快又准确的学生到其他组帮助其他学生,这些方法确实加强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另外对其它实验环节也不能轻视,要做到实处,以补充和完善实验操作中的不足。
  教师做好了以上几点之后,基本实现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总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该大胆尝试,通过实验真正做到:“学生力所能及,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教师为之”的新理念所倡导的方式。
  2
  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方式转变
  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生活处处有物理。选择一些既典型又能让学生实际操作的实验作为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问、猜想、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在活动中、在探究中去质疑、去感悟、去实践,去体会探究的快乐。这样就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实现探究式教学后,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探究的机会多了,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了学生。学生分组实验,每个人都有操作机会,学生从操作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就能充分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2.1观察(思考提问)
  平时教师要多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现象观察思考。做实验亦是如此,应经常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如选择测量工具时,我们一定要看清它的量程、最小刻度值、仪器是否完好无损,等等。实验中,数据的读取角度、现象的鉴别、线路的连接,等等。
  2.2操作(合作探究)
  每一种仪器,都有它的使用规则和要求,我们应严格规范进行操作。特别是做一些危险陛或损坏性的实验时,教师要示范强调。例如,使用电流表测电路电流时,电流表应与被测部分串联,电流必须从电流表的正极流入负极流出,被测电流不超过电流表的量程,让学生在操作练习的过程中体会探究。
  课外小实验更是学生操作的天地,如在学习量筒、弹簧秤、天平等知识后,可让学生自制天平、量筒、橡皮测力计等。
  2.3记录
  在实验中,应正确的读取和记录数据,包括:读取的姿势(如刻度尺数值的读取时,眼睛应水平垂直或竖直垂直于刻度);读取的方法(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和准确的记录(数字与单位要准确)。同时,应注重实验的事实,不能任意加大或减小实验数据,刻意迎合实验的真实结果,应着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4分析交流
  由于操作者不同,实验器材的不同,操作方法的不当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同一实验结果的不同。我们应及时加以分析和总结。帮助学生分析哪些是错误操作导致的结果,哪些是误差造成的原因,与学生共同探讨对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的改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思维。例如,做动滑轮可省一半力的实验中,实验的结果与理论的数值存在偏大的现象。我们应引导学生分析,这并不是实验错误造成,而是由于摩擦力存在导致的结果,为使实验结果更理想,我们应怎么办(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加以归纳和总结)。
  2.5整理
  实验后器材的归类、整理是各类实验的扫尾工作,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工作,它是培养学生爱护仪器,培养学生有始有终的科学态度的重要环节。
  学生做好了以上几点,就可以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的安排,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如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性实验。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其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做课后的小实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小组讨论,搞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169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