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艳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去发现和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极大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教师应树立“教学活动”的观念,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设计教学、开放教学,切实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新颖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待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作为引入:有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纸,如果将它连续对折20次,会有多厚?请估算一下,如果将它连续对折30次,会有多厚?
  只要学好了今天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方,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二、重视数学史知识教学,以此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从表面上看,数学似乎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问,但如果把它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对它产生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也可讲讲这样的一个故事: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一种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象棋,为了对这位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粒放2粒米,第三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64格”,聪明的你认为国王能够满足这位大臣的要求吗?假设以100粒/克计算,结果应该是多少吨?
  这样用数学故事作为课堂的开头,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充分利用开放性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应该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例如,在函数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砍掉一株直径为12 cm的树,可用4棵直径为3 cm或3棵直径为4 cm的树来替换;也可量直径算出横截面积,用作赔偿的树的相应横截面积(或面积之和)与被砍的树横截面积相等来替换”,问:(1)画出赔偿方案的图象并写出它们的表达式;(2)你能发现一些问题吗?能设计更佳的赔偿方案吗?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建议假设用作赔偿的树木的直径的范围在0~12 cm间。在接下来的小组活动中,学生通过选择数据、计算坐标、描点操作等对函数的自变量与因变量、函数的性质进行深入考查,对问题情境进行了探索,画出了两种图象进行探讨。这个过程中学生乐于构造数学问题,使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展现,学生自主活动更加充分。
  学生积极参与、自行探索,获得亲身体验,对数学的内涵有更为深入的理解,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对抽象数学思维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的本质与内涵。
  (作者单位 河北香河第九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579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