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永梅
由于国家课程的高度集中、高度统一,再加上受到考试评价制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语文综合实践运用能力的缺失。我们都依纲扣本地进行读、写、背、考,与学生现实有紧密联系的语文内容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素养和语文实践运用能力。《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具体地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充分利用身边常见的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进行实践与探索活动,“家乡”这一主题应该是最理想的资源选择。
每个小组根据研究题目,确定调查的范围、内容、具体方法,并制订相应的调查表,为下一步开展调查研究做充分准备。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完善调查的细节,以求达到良好的效果。
树立大语文的观念,让学生由活动的主题拓展到走向社会、走向自然的语文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使其协调发展。因而学生不再是讲台下被动的看客,而是活动的主人。使素质在活动中生成、发展,在实践中内化、优化,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且在活动中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内涵。通过问题的设计,激发起学生的探求欲望,引导学生甚至家长或社会人士的积极参与,通过实地观察、调查访问、数据测量、参阅资料等实践性的活动,解放学生的口、眼、耳、手、脚、脑,让学生真正感悟到家乡乃至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开展调查,注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一是观察与走访,即让学生亲自去观察家乡的地理环境、建筑特色、花草树木、农作物的种植情况;二是让学生通过书籍或网络查阅有关家乡的资料。在相关资料收集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各种信息资料,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制作成“资料收集卡”,并注明资料的来源。在此期间,若遇到问题与困难,可向老师或家长寻求帮助,保证收集的信息资料准确无误。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在这次主题活动的实施中
学生走出校园,以家乡的自然、历史、人文、建设为课堂。或者干脆到山上去游览,或者到田间地头去动手、去实践,认真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发展,更加注重对话、交流和沟通,使学生在探索―发现、体验―
表达的架构下进行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也充分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发挥潜能,实现由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的改变,发展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彰显了活动的精彩。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县二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590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