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不可或缺的课堂结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强 洁

  明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意思是:文章的开头要响亮,如爆竹炸开,使人为之一震;而结尾要有韵味,如巨钟撞响,使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语文教学如同写作,固然要重视课文的导学,但也要重视语文教学的结课艺术。
  一、走进心灵的结语,让学生迷途知返
  如果教师的结课语言充满激情,既言简意赅又情深意长,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情思之弦,激发他们的美好感情。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同时它也是青春期教育中一个敏感的话题,“谈情色变”困扰着许多教育者和家长,因此,在教学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时,为了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除了巧妙地设计的几个环节之外,在结语中我还设计了这样一段话:“对于青少年而言,爱情不是‘洪水猛兽’,它是心灵深处很美的东西,就像是一坛酒,要到一定的时间才会变得醇香,如果你错用了时间,它会难以下咽;它也是连上帝都不能创造的世间最美的东西,我们不能去亵渎它……”这段话讲完以后我看到了一位同学眼眶里湿湿的,她被本班同学誉为“恋爱高手”,老师、家长多次找其聊天,多是效果甚微,而这次过后,她主动写来纸条,保证把心思放在学业上,不再“亵渎”这美丽的东西。
  的确这样的真情告白和肺腑之言,怎么不会让学生们走进老师真诚的心灵世界?怎么不会与老师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这样的和谐课堂必定会勃发出生命的活力,得到情感的熏陶,美的享受,心灵的回归。
  二、引用故事的结语,使学生深思不已
  精妙的课堂教学结尾可以说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教师在一堂课结束时用一个哲理故事,引导学生咀嚼玩味,展开丰富想象,能使他们感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也能让他们的思想品德得到一次洗礼和升华。
  在讲授《傅雷家书》这篇文章的时候,全班同学都被傅雷的爱子之情深深地打动了,特别是傅雷教育儿子不管是面对成功还是失败,都要变得坚强,这一点让我们学生讨论和感触了很多。在下课结束的5分钟前,我引用了一个故事作为结语:“有一面镜子,因为某个原因而打碎了,其中的一片就去找其他的碎片,一路上因为自己有棱有角走得很慢,而又是因为这一点,它在一路上也欣赏了美丽的风光,真可谓秀色可餐!等它把所有的碎片找着后,重新组合在一起,又变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回家的速度很快,但是它没有欣赏到任何的景色。”下课后,趁着收电脑的空隙,我观察了一下班级同学的反应,有的托腮冥想,有的窃窃私语,有的交头接耳……当我走出教室的时候,有一个同学跑上来对我说:“老师,我觉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逆境也是一种享受’”。我对他颔首赞许。他冲进教室,随后听到班级里沸腾的声音。下午,我又利用班会课,对“顺境与逆境”开展了一次深刻的讨论会。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不仅一股脑儿地把心里的困惑吐露了出来,同学们和老师都做了不同程度的解答,最后达成了共识:不管前途如何,都要勇敢地去面对。过后,同学们好像一下子都长大了许多。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课堂的“高潮”,这样的高潮定会把学生推向一个新的境界去,而这种境界会让他们受益匪浅,就如音乐般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三、巧用对联的结语,让教学水到渠成
  对联艺术是一门语言艺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言简意赅,概括力强,另一方面,它又是中考的一项重要考查内容。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运用对联艺术训练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让学生用对联的形式概括文章的内容主旨,使教学水到渠成。
  比如,在讲授《泥人张》这篇文章时,老师出了上联“捏泥人,单只妙手见功夫”,要求学生对下联来结束本节课。有一个学生对的下联是“为尊严,一身傲骨轻权贵”。全班同学给予了肯定。但另一位同学却从座位上“腾”地站了起来,要求进行了修改,她认为“为”应该改为“护”,与上联中的“捏”既从词性上对应,更是照应了“泥人张”在故事中做的两大事情。其次,她还认为“轻”要改成“笑”,不仅是因为“笑”比“轻”来得形象、程度深,而且文章最后也以“笑”收场,更体现出其为人的“正”。此言一出,全班同学掌声雷鸣,啧啧称赞。老师无需多言,同学已将人物形象分析透彻。
  在讲授《智取生辰纲》时,要求学生根据“杨志”和“吴用”两个人的在小说中的表现写对联。比如有一个同学写的对联是:“杨志慎押生辰纲,吴用智取生辰纲”,也有同学是:“杨志押生辰纲处处设防防不胜防,吴用劫不义财处处用计技高一筹”……同学们才思敏捷,围绕内容,概括得合情合理。
  在大力倡导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强化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把对联艺术引进语文的课堂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语文教学的领域,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我认为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四、运用问题的结语,使课堂熠熠生辉
  归纳总结是教学中常见的一种结语方法,常常是老师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整个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概括归纳,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但如果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来归纳,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加以补充和完善,我认为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在讲授《孤独之旅》这篇课文时,我设计这样的问题作为结语:学了这篇课文你学到了哪些东西?此问题提出以后,无疑给学生以“刺激”,点燃了他们思维的火花。全班同学对前面的知识进行了梳理,根据小说中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的不同的角度进行总结归纳。同学A根据小说中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体现了人的力量,概括了: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学生B根据小说主人公战胜自我的角度概括了: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同学C根据小说的结尾归纳了: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同学D从主人公成长的历程归纳到: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我们语文教师,都应该用自己美的语言和智慧粘住更多的学生和他们的思想,让我们的语文课闪亮生辉,不管何时都能成为校园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洛社初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600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