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文龙

  摘 要:本文结合新课改的高考命题特点,全面探讨了适应新课改的高中历史教学的具体要求和措施。
  关键词:高中 历史 新课改
  
  自2007年,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首先针对新课程标准的规定进行了高考改革,从实际上看,改革之后的高考命题在历史试卷的命题上进一步更新了史学范围,增加了对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考核。它从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同时对高中历史教学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历史教学目标观
  新的课程改革体现素质教育理念,高扬时代和人文大旗,倡导教学方式的改变。《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树立全新的历史教学目标观。
  传统的历史教学目标定位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而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判断历史知识是否掌握、掌握了多少来测定,历史学习能力也是围绕着历史知识掌握的程度和掌握量来判定。而几乎完全忽略了对思想品德目标的评价,明显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和主体,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承受者的状况。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中对教学目标进行了重大转变,将其具体定位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这并不是概念上的简单替换,而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全面更新,更突出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
  在“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强调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它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基本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目标,以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为方向,主要强调使学生将知识学会,而并非片面的“知识本位”。
  “过程与方法”强调认识历史的过程和方法,即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自实践,积极参与历史学习的过程。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方法以及实践能力为目标,强调使学生会学,即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情感体验,其内涵包括对学生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兴趣等各方面的教育。它是三维目标的核心与灵魂,也是教学过程中最有创新潜力的领域。强调的是使学生乐学,即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
  二、转变传统教育观念,重新定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角色非常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角色扮演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1.由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引导者
  在传统的教育观中,教师是“师长”,处于课堂教学的绝对中心和支配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学生不能也不敢有创新。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中要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追求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观。所以,为了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历史教师必须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而把课堂当作是师生交往和互动的平台,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积极倡导和推动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此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发展创造一个自由的环境。
  2.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者
  传统教育观中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只要将书中的知识尽可能多地灌输给学生,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课本知识中的疑难问题就尽到教师的职责了。而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主体,因此,就要求历史教师不但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善于掌握全局,能够把握和创造“机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善于观察学生学习情况,透过现象看本质,并能从中进行总结再及时调整教学步伐等,真正形成课堂教学的互动,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达到“学生会学”的目标。
  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新的课程理念呼唤学科教学要彻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改变传统的“讲述――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逐步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方式。要完成中学历史课教学改革任务,教师应做到以下三点: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在课前应掌握每节课的具体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要重新进行整合,必须明确哪些内容应由教师去讲,而哪些是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要尽量少讲、精讲,将多数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去议论、去思考,而此时教师的任务就是要适时进行调节和指导。
  2.倡导学生合作学习
  教师要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自主组合成多个学习小组,将课程教学内容按学习小组进行分解,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同时组与组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参与者、研究者,而教师则是隐藏在幕后的组织者和策划者。
  3.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学生是带着自己的情感、知识、经验、思考、灵感等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及教学过程中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适当增加阅读课和活动课的时间,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然后搜集查阅相关资料,开展课堂讨论、辩论或分组形式进行知识探究,最终解决问题。还可以开展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比如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人物小传或历史评论,组织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小历史剧等。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要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从中进行不断的鼓励和启发,对不正确的批判要加以引导。
  4转变传统评价模式,构建全新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是对教师的教学情况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而评价的主要方式就是考试,是单纯的“结果性评价”。新课程标准在评价内容、评价主体与评价方法上都进行了很大的转变,主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主要分为学分认定与模块教学评价。模块学分的认定由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成绩两部分构成,学业成绩还分为单元测试和模块考试两个方面。模块教学评价对模块来说是终结性评价,但对整个高中历史教学来说是过程性评价。高中历史模块学习时间为36学时,修完模块并达到规定要求即获得2学分。课程设计应该全面实现教学评价的功能,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但要注重知识与能力,也要注重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单纯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参考文献:
  [1]高中新课程通识性培训丛书编写组.走进高中新课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龚奇柱.对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历史教学.2006(1).
  [3]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621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