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强化读写能力 彰显教师风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笑娟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学生,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师,却好像有些忽略,更很少强调教师的基本功训练。其实,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可以说是多方位、全面的素质体现,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这里我只想就语文教师的“读”“写”功夫说一说,和同行互相探讨,以求语文教学的最佳效果。
  一.书写能力有待于提高
  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和其他各民族文字无法比拟的独特的文化魅力,是中华民族的符号特质和宝贵精神财富。语文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和使用者,我们更应该责无旁贷的发扬光大汉字艺术。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不断增强,各种电教设备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语文教学之中,教案电脑打,上课多媒体,教师几乎用不着写字。毋庸置疑,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它的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图、文、声、景并茂显示出巨大优势,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教学,特别是听公开课或者观摩课的时候,有的教师是从头到尾,一贯到底,课件设计环环相扣,教师讲的很起劲,学生听的很热闹,一堂课下来,黑板上一个字都没有。现代化教学手段冲斥着传统教学方式,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汉字书写越来越不规范。
  平日里,我注意观察有些语文教师的汉字书写(特别是青年教师),实在是难以让人恭维,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几点:一是汉字书写不成形,我们的汉字是非常有美感的文字,写出来有一种灵动的美,是一种艺术品,可是在有些教师手下,却变得歪歪斜斜,支离破碎;二是汉字书写不规范,汉字识记不牢,有丢笔画、任意添加笔画的错误书写;三是别字错误,基础不扎实,文字功夫欠缺,出现了同音字误用的现象;四是下笔顺序不规范,汉字书写规律没有掌握;五是书写格式紊乱,行不成行,间架结构不协调,字体忽大忽小,忽紧忽疏,缺乏整体的美观性。这样的书写能力来担当语文教师,恐怕要贻笑大方了。
  语文教师要善于写字,也要长于板书。教师漂亮的板书,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看到教师漂亮的粉笔字和书写时的潇洒,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模仿,在做好课堂笔记的同时自觉地学写汉字,既获得了知识又提高了书写能力,同时,教师的板书也会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精彩独到的板书会让学生记忆一辈子),帮助他们消化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使教学效果一举多得。
  二.朗读能力要增强
  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更多便利,也省却了教师很多事,课文朗读首当其冲,一篇新授课文,特别是文质优美的散文、记叙文或者是诗歌小说,到朗读全文的环节,多媒体(或者是录音机)一播放,教师就万事大吉,无所事事,背起手在课堂里穿行,学生们捧着书,有的在听,有的在看,有的在玩,这种状态,不能说不影响教学效果。诚然,录音播放是很好的一种教学手段,它朗读规范专业,吐字清晰,语句流畅,轻重缓急适当,适文适课有选择性的播放录音,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依赖录音播放,凡读就播放录音会拉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更严重的是它会导致教师的朗读能力日渐衰弱,而课堂上出现紧急情况它也无法在第一时间作出调整。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强调并重视教师的范读。
  教师的范读能增进师生间情感的交流,教师津津有味、入情入境的朗读,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器官,给学生以亲切感、真实感,同时,教师在范读过程中眉眼间可以环视教室里每一个学生的一举一动,可用声音的高低快慢来掌控课堂节奏,提醒学生集中学习精力。
  教师的范读具有向心力、凝聚力,一篇课文在不同的环境下朗读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语句的舒缓,词语的轻重,语调的抑扬顿挫,感情的高亢与低沉,都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读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并及时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既已融入的课文中去,教者、学者和作品产生共鸣,使师生完全沉浸在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
  教师范读有利于带动学生自觉朗读,培养学生朗读文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从而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朗读中学生眼、口、心、耳协同作战,会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增强记忆力,帮助学生把握文章内容,领略文章韵味、气势和感情色彩,为阅读分析提供保障。
  范读还能促进教师积极备课,把握文章脉络,疏通文字障碍,便于分析讲解课文。
  现在,有些教师的朗读水平低下,与缺乏训练不无关系。有些教师读课文磕磕绊绊,上下语句不连贯,有的朗读苍白无力,没有情感,更缺少激情,有的干脆就不读课文,语文课是一种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没有很好的朗读,就很难体现这种人文情感的交融。
  三.课外阅读需增容
  阅读不同于朗读,朗读是初步的感知文章,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更侧重于语音语调的训练,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更多的诉诸于人的听觉器官,而阅读更侧重于理解分析能力,是知识面的扩展,会使知识储备更加丰腴厚实。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就中职生的阅读量作出了明确规定,不少于200万字。而我们语文教师的阅读量又将如何呢?可以用“少得可怜”来形容,有的教师一年也读不上三本两本大型书籍,无论是文学名著,还是专业著述,文摘刊物阅读也是少得屈指可数。这种阅读状况怎能满足知识面不断扩大的语文教学呢!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充电,扩大自己的知识积累,广泛阅读,汲取更宝贵的精神食粮。
  “阅读,能够让心灵飞翔。”“无论怎样强调阅读对于教育者的重要性都不过分。”这是著名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的阅读感悟,就是这颗飞翔的心引领他走进古今中外众多名人大家的作品而独享其乐。三十年来,李老师的教学中一直伴随阅读,读书成了他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他把自己阅读的书籍分为四类:一是读教育报刊,这是为了了解同行在思考什么;二是读人文书籍,这是为了拓展自己的人文视野;三是读有关中学生的书,这是为了从另外一个角度走进学生的心灵;四是读教育经典,这是为了直接聆听真正经典的永恒声音。李镇西老师的阅读可以说是嗜读,内容之广,数量之多,叫人赞叹。读书使他站在宇宙的高度看待人生,站在人生的高度看待教育。让他对教育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每次阅读,都能够让我和思想泰斗对话,与人文巨匠为伴,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地俯瞰人生,审视课堂,增强我作为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以思想者的眼光审视教育,以教育者的情怀感受世界。”他的阅读不但具有知识性,更富有思想性,在阅读中审视升华人生。使他成为一颗在语文教学界耀眼的明珠,闪烁出无限光芒。   “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读好书,会使我们内心充实饱满,精神振奋昂扬,讲起课来底气十足,有板有眼,引经据典,左右逢源,上出语文课的最佳效果。相反,现在有些教师倦于读书,整日沉溺在网聊游戏当中,一年捧着两本书——教材教参进课堂,不求知识的更新与扩展,墨守陈规,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置自身于知识的荒漠之中,课堂枯燥干瘪,索然无味,把本应丰富多彩的语文课上成了死课堂、闷课堂,学生倍感煎熬,自己也深感身心疲惫,苦不堪言。
  四.写作训练不可或缺
  有人认为语文教师又不是专业作家,只要能说会讲,把语文课上好就行了,写不写作不重要。其实不然,一个不善于写作的语文教师,无论课程上的多么精彩,教法运用多么高妙,也会让人感到白璧有瑕,未能尽善尽美,所以要做一个合格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经常练笔写作。
  写作是记录生命的流淌,是记录生活的一串串珍珠,使知识积累日渐丰富。无论是工作需要,还是个人爱好,坚持写作都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良好习惯,把每一天,每一事都收录在日记里,稿纸上,或微博中,积年累月,翻阅自己一路走来写作的文字,就像看到经年的老照片,既感到亲切,又感到快慰,不经意间就收获了许多经验。这是一笔用金钱买不到的宝贵精神财富。写作会提高观察能力,只有细心观察生活,关注细节,才能找到写作的素材。写作能提高人的思维能力,让大脑有鲜活的思想,是大脑的润滑油。经常练笔的人,思维活跃,语言丰富,表达力强。写作便于指导学生作文,教师写作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写作,在自身写作素质得以提高的同时,对学生作文才能有的放矢,给予高屋建瓴的指导。有些教师由于自身写作水平低下,对学生作文批改是一头雾水,不知所言,经常写一些套话、废话。如:文章中心思想明确(较明确、不明确),结构完整(较完整、不完整),语言通顺(较通顺、不通顺)等等,评语味如嚼蜡,苍白乏力。
  写作训练是一项勤奋持久的活动,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怠。教师写作不必拘于一格,题材宽泛,形式自由,可以是日记、随笔、札记、心得、感悟、散文、记叙文、小说、诗歌等等,还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同题写作,只要能够达到练笔的目的就可以。如果能够把零散的材料整理成系统的理论,或文集,或著作,那更是难能可贵的。
  总之,教师的“读”“写”能力是基本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梨园行当更讲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要我们站在讲台上一分钟,从事着教书育人的工作,就不能一日不练自己的基本功。用自身扎实的功底和厚实的文化积淀,引领学生走进多彩的语文殿堂,感受语文的魅力,彰显出语文教师独特的风采。
  张笑娟,教师,现居辽宁建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0167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