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促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和家长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学生实践中,要把自主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语文实践的空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对文本的感悟,促进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 家校共育;读写能力;核心素养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提升语文素养的主阵地。而家庭也是学生发展语言的后方阵地,我们“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要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读书的时间,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阅讀教学,读书是最主要的“语文实践”,默读,是潜心“走进”文本;朗读,是“活化”文本;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象是“跳出”文本,融洽自己的生活和经验丰富文本,通过多读,达到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由此看出,读是综合体,它内在地包含了听、说、写。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教学落实“以读为本”就是加强语文实践。因此,教师和家长必须充分利用时间指导学生读,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读。
一、读中迁移,为学生提供再现课文语言的机会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因此,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创造条件,创设各种各样的语言环境,促使学生将所学的教材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且尝试运用。例如,可以抓细节组织学生表演。除了课堂中适当地组织讨论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表演课文里的故事。因为语文教材内容大多以故事为主,有一定的情节,在初步感知课文后,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来演绎文本语言,不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家长可以让学生复述故事,锻炼他们的能力。由此可见,学生在这样的活动形式中牢固地掌握了课文语言,并进一步领悟了其中蕴含的道理。
二、家庭和学校同时进行说写训练,为学生创设自主作文的条件
写是训练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觉得“写”的训练应拓宽思路,培养孩子的求异思维,让孩子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从小养成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心。
(一)培养学生看图写话能力
主要利用课本中的插图进行写话训练。对图画意思简单的插图,让学生把话写在图下;图意较复杂的,让学生讲清图意后,把话写在作业本上。
(二)家长督促学生写日记
要求学生把所见、所闻、所感,用一句话或几句话写在日记本上。记得有位学生在日记本里这样写道:“今天上学时,我坐在爸爸的车上,看见道路两旁的树叶落下来。啊,秋天来了,我多么高兴呀!”短短的40多个字,把孩子的所见、所感表达出来了。
总之,学校是家庭和学校的共同体。快速处理共同体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误解和隔阂,而且创造了良好的学校形象,提高了学校的声誉,使精细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的思想逐渐在人们中间流行起来。
【参考文献】
[1] 王新光. 家校携手,共育读写[J]. 长江丛刊,2018(19).
[2] 汪文基. 营造读写氛围,建设“读写校园”[J].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7(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016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