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见一叶而后知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雪华

  在高二,古诗文是主要的学习内容,所以如何学好古诗文,特别是古诗词的阅读鉴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点,而这方面也正是多数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学学生学习的难点。新课标“阅读与鉴赏”中曾这样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对古诗词的阅读,也应该这样,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面对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该怎样做才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提高这类题目答题的准确率呢?
  一、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运用迁移阅读的方式进行鉴赏
  “一个杯子的意义在于中间的空白,一座建筑的意义在于里面的空白”,而一首诗歌的意义正在于它的联想空间。这里所强调的联想空间,正是诗歌阅读时所需要的联想力,而联想力正是迁移阅读的关键。所以在诗歌阅读中,要放开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让学生发挥联想力,利用他们的情感和学过的相关知识,来解决眼下阅读鉴赏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一)从对关键词语的理解方面。
  古诗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古人在诗词写作中,对语言千锤百炼的功夫。在鉴赏时,要特别注意在语言上的品析,进而领悟诗词的旨趣和作者的用意。品析语言,即重点把握诗中的关键字眼,领略其中的精妙之处,把学生引入诗词表达的艺术境界中去。学生可以把学过的知识移用到新的内容中,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新作品的内容。
  (二)从对句子的理解方面。
  古诗词中都有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透过这些句子,学生可以领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所以在鉴赏新作品时,让学生找出这些句子,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作品,用迁移阅读的方法对新作品进行鉴赏,让学生碰到这类题型时,有思考的方向,以不变应万变。
  (三)从对整首诗的理解方面。
  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这将有助于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而不同时代有不同经历的诗人,他们的作品也往往有不同的风格和情调。诗歌里,或流露着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或飞扬着诗人的凌云壮志,或记载着诗人的悲欢离合,或传达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或渗透着他们对人生的体验、对世界的思考,或体现着他们缠绵的爱情、真挚的友情、浓郁的乡情。
  如,读到诗人王维作品《积雨辋川庄作》时,可利用苏轼曾评价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特点,让学生读后发挥联想,试着画一画。让学生把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变成美丽的画面,透过画面领悟诗人寄托的意境美。还可联系读过的王维诗《山居秋暝》,把曾经学过的赏识方法用到新诗的鉴赏中,让学生自己体会诗中的内容以及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能够在自主阅读中,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旨,以此来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
  二、在练习时,引导学生利用迁移阅读的方法答题
  因思想和文化内涵丰富,古诗词鉴赏是高考必考的题目之一,也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所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同时,只有阅读鉴赏的能力提高了,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答题的准确度。因此,在练习过程中,可用迁移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答题,让学生答有所依,能从正确的角度理解诗歌的内容。
  如,阅读元曲:【正宫】叨叨令:“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分析这首曲子的思想内容。
  看到这样的题目,可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跟这首曲子句型相似的内容。由里边的句子,可以想到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句子:“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然后回想这些句子的意思,再把对这些句子的理解运用到这首《叨叨令》中。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首元曲后面的重复句子,是在重复叠唱中,将读者推向迷茫恍惚之极境。而最后一句,又可结合贾岛诗“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来理解这种的境界,从而让学生准确答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198154.htm